作曲家刘炽写什么歌(导演找刘炽给我的祖国谱曲刘炽)

每到节日,特别是国庆节,《我的祖国》就到处响起,往往听得人热泪盈眶,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作曲家刘炽写什么歌?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作曲家刘炽写什么歌(导演找刘炽给我的祖国谱曲刘炽)

作曲家刘炽写什么歌

每到节日,特别是国庆节,《我的祖国》就到处响起,往往听得人热泪盈眶。

这首经典的歌曲,旋律抒情又激昂,歌词深情又上口,穿越这么多年,成为一代经典。大家都知道《我的祖国》这首歌,原本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它的诞生,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1

1956年,主席在看到上甘岭的故事后,大为感动,希望能把这个事迹拍成电影,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擅长拍战争题材的长春电影制片厂身上。

《上甘岭》电影的导演之一沙蒙,找到自己的战友刘炽,请他帮忙给电影一个插曲谱曲。

刘炽是歌剧《白毛女》的谱曲者,当时已经很有名气了。但是刘炽看了看原版的歌词:

祖国啊,我的母亲,我们离开了母亲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在我们的身后,是强大的祖国……

他当时就表示,这个歌词不行,明确对导演说,如果非要让我给谱曲,你这首歌的谱的最好,也就是一个就是欧式抒情曲了。刘炽的言外之意,就是这歌词有点对不住伟大的抗美援朝和伟大的志愿军战士。

沙蒙一看,就说这个不行,我们要至少要做一个对得住伟大抗美援朝战争、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们的歌。

原来的那个歌词,是导演沙蒙和几个编剧一起写的,要写一首好歌,首先就要有一个好的歌词。

刘炽就想起了让自己的好朋友乔羽。

乔羽那时候还不是大神,但是他在1955年和刘炽合作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已经在大街小巷传唱。

沙蒙当然也知道乔羽的大名,所以就立即写了邀请函,请乔羽写歌词。

当时乔羽正在江西拍《红孩子》的片场,乔羽是这部电影的编剧。《红孩子》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电影,它的主题曲《时刻准备着》,就是后来成了共产儿童团团歌的那支曲子。它的词作者也是乔羽。

因为影片才开始拍摄,工作很忙,乔羽开始是有推脱的,但是经不住沙蒙导演的多次请求,而且也是给最可爱的人志愿军写歌,乔羽还是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星夜从江西赶往长春片场,与沙蒙和刘炽一起讨论歌词创作。

乔羽憋了十多天,也没个头绪。忽然有一天想起了自己坐游轮渡过长江时波澜壮阔的江面风景。乔羽因为是个北方人,第一次见到长江的壮阔,深刻的感受到祖国河山壮丽,所以那次的经历给他的印象深刻。

灵感来了,挡也挡不住,乔羽一气呵成把歌词写了出来。

刘炽一看之后,直呼写得好,顿时感觉自己压力山大。他闭门谢客专心谱曲,并在门上贴“刘炽死了”。

两位艺术家精诚合作,再加上“共和国第一女高音”郭兰英的演唱,成就了这一首传世经典。

2

据说,当时写完歌词之后,乔羽心里也没底,因为这首歌看起来与上甘岭没什么关系,甚至离战争都很远。

乔羽心怀忐忑地把歌词交给沙蒙,没想到导演认为很好,不过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一句不是:“万里长江波浪宽”?

乔羽回答说:“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有一条河,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

我的祖国

作曲:刘炽

作词:乔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一首好歌,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深入人心。《我的祖国》这首歌,就唱出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特点,所以但凡听过这首歌的,往往都会引起共鸣。

歌词的第一句:一条大河,这既是“我的祖国”也是“我的家乡”,大河两岸稻花香,船工的号子,江上的白帆,写出中国人的勤劳和对和平的生活的热爱。

可是,和平生活也是要用手中的钢枪去保护的,“朋友来了有美酒,若是那豺狼来了,等待他的是猎枪。

这句话几乎成了中国人今天的外交原则的金句。

若干年后,台湾有个知名作家龙应台在香港,给港大的一群教授学生演讲,她说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一首难忘的歌,然后,她问在场的人,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歌是什么?有个上了年纪的教授竟然带领全场唱起了《我的祖国》,这位作家当时脸上的尴尬至今也让人难忘。

龙应台在一个四面环海的岛上长大,她说父亲从大陆跑到这个海岛,每天最爱听的是“四郎探母”,她用调侃的语气说父亲的时候,我知道她自称有学问,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四郎探母”里,有失去故乡的痛。

在那个海岛长大的人,没有故乡的概念,更没有祖国这样的情怀。

那次尴尬后,她还写了一篇文章,叫《大河就是大河》为自己的尴尬解围,却只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