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的育人内涵及其教育转化(红色文化的育人内涵及其教育转化)
红色文化的育人内涵及其教育转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从独立自主走向繁荣富强的源头活水,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强意志、优良作风和高尚品格。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形成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挖掘红色文化的育人内涵,对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及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当代传承的必要性
(一)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自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后,世界多元文化交错涌入,引发历史虚无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思潮,以及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心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主体地位产生了消极影响。如今,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会及国际环境大变动的关键点,在此背景下,增强文化自信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全面认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是增强文化自信,抵抗国际动荡格局,实现国家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法宝。 (二)赓续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红色基因传承,在多种场合做出重要指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然,红色基因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存在于人体细胞中的遗传单位,而是存在于思想中的一种价值观、理想信念、意识形态等,其内容取决于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后天的教化和培育。红色基因的形成过程就是红色文化对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的塑造过程。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在革命斗争和伟大建设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和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红色文化形成之初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红色文化中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实践转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红色文化中赤胆忠心、恪尽职守、刚正不阿、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的真实写照。 二、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和育人内涵 红色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可迁移的,指共产党人曾经生活、学习、工作、战斗、牺牲的地方以及与他们有关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另一类是可迁移的,指能够体现党和革命群众精神品质、理想信念、人生追求的事迹、故事、歌谣、歌舞、话剧、美术作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它们或有形或无形,蕴含的红色精神极具传播性、创造性和再生性。具体而言,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之魂,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担当,是党和人民克服千难万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不同阶段,其形态虽不尽相同,但有着共同的精神指向。 (一)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首要表现。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崇尚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红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和萃取升华。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肯吃苦、愿出力、求上进、不畏难的伟大精神历久弥新。 (二)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的爱国情怀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互融性,其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基本要义的革命道德。首先,红色文化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优越性的充分认识。其次,红色文化包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倡导的革命精神,是艰难的革命岁月里先烈们坚定的信仰,一心一意跟党走的精神。 (三)团结人民、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是红色文化的突出特征。红色文化蕴含着典型的共同体精神,其中集体主义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构成了红色文化社会化的道德基础。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秉持着“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信念与敌人顽强斗争;建设时期,中华儿女坚持着“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劲头艰苦创业。他们在个人存亡和集体安危面前,宁死不屈,舍生取义;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忍痛“舍小家、顾大家”;在个人得失和人民幸福面前,宁牺牲自己,也不负人民。在个人主义思潮盛行的今天,这种精神弥足珍贵。 (四)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是红色文化的集中体现。创新精神贯穿于红色文化始终,主要体现在:第一,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创新的集中体现,如“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嘉兴南湖红船精神,“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战略,“摸着石头过河”的深圳经济特区重大决策等;第二,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丰富党的理论体系,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取得新成果;第三,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还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助推器,其中“两弹一星”精神是光辉典范,还有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都是自主创新精神的时代延续。 三、红色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转化与传承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过由于其主体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及载体,对当下中小学生来说难免存在陌生感。而且,红色文化包含的人、事、物、魂都具崇高色彩,容易让人“敬而远之”。因此,必须创新教育方式,让红色文化更容易被学生理解、认同、喜爱、接受,从而实现有效传承。 (一)红色文化 教材。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传统”七个方面进行。以此为框架,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按照学段顺序对红色文化选文进行梳理,可以探寻教师在教学红色文化题材类课程时的方法路径。 1.立足教材,关注红色文化的纵向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相关内容,发现旧知和新知之间的联系,将同一主题、不同内容的知识勾连对比,实现意义的多重建构,不断获得对红色文化的递进式体验,丰富学生对红色人物和红色精神的认知。比如,体现“爱国主义情怀”的文本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小英雄雨来》《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等。相同的情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形势处境、不同的人物性格身上有着不同的诠释,由此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究竟什么是爱国?”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抽象的理论,教师应将不同时期的英雄模范、仁人志士们面对的困难和最终的选择列举出来,引导学生比较着理解,化独像为群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体会“爱国情”,他们自然而然就能看到“爱国”背后的丰富内涵,找到不同个体间共同的价值取向。 2.立足现实,缩短红色文化的时代距离。红色文化题材类文本所讲述的人物和事件大多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单纯局限在内容本身容易限制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需要凝练故事中蕴含的思想品质和价值取向,与学生生活实际建立联系,建立情感纽带,缩短红色文化的时代距离感。例如:《桥》一文中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村支书,他身上彰显的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恰恰也是新冠疫情下主动请缨,奔赴一线的党员医护人员、社工、警察们的精神写照;《小英雄雨来》中掩护交通员李大叔的小雨来坚定勇敢的精神可以迁移到“保守国家秘密”教育中,让学生对爱国行动有更清晰的认知。挖掘红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链接点,既可以引导学生审视红色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意义,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认知和情感脚手架,从中获得精神指引和人生启迪。 3.立足学生,把握红色文化的教学规律。综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内容,可发现其在编排上呈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低年级以图文并茂的单篇故事形式,讲述革命英雄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中年级由单篇向多篇、由短篇向长篇、由分散向集中过渡,并增加了阅读链接内容,丰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高年级则是鲜明的专题形式编排,从五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分别安排“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重温革命岁月”“志向与心愿”四个单元,并在课后设计相关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课文编选还考虑了学生年龄水平和认知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这一点,坚持儿童本位,因势利导,既避免过度解读、多元解读,同时也避免“假大空”地喊口号,坚持正面引导和价值引领。 (二)红色文化+活动。现阶段,中小学普遍重视红色文化教育,并借助节日、纪念日、仪式、校园节/会、少先队、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多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但这些活动也存在不足,如有的活动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未能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因此,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需要关注活动关联性、学生主体性以及学段差异性。 1.聚焦主题,实现活动有效关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大量素材。可见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它做深做实。活动只是途径而非目的,为让学生充分了解一种精神、一个英雄、一段历史,就得找准合适的点深挖,用主题将所有活动串联起来。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开展“传承长征信念,做有理想抱负的成志少年”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国旗下的演讲和课前三分钟讲长征故事;朗诵、歌唱、舞蹈演绎长征诗词;观看纪录片《长征》;手绘长征路线图;开展长征专题讲座等方式学习长征中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全程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中,学生如果只是作为旁观的“看客”,就会逐渐失去兴趣,各种活动也易变成走过场。因此,学校和教师在红色主题活动设计和实施中,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让其自主选择、参与、设计、讨论、主持活动。只有当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并能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他们才会对红色文化“走心”。例如:全国优秀辅导员杨广祥组织的“红领巾寻访活动”,在筹备阶段,他指导学生召开队员自主选题会,形成活动方案;在寻访阶段,队员各司其职,在辅导员指导和点拨下自行完成采访、摄影、观察、交流等任务;在总结阶段,队员们通过手抄报展、图片展、校园新闻联播等方式展示寻访体验和收获。如此,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发展中,活动体验更加真实和丰富。 3.分层设计,精准把握学段差异性。一些中小学校在设计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时过分追求横向广度,强调形式创新,忽视纵向梯度进阶,较少考虑不同学段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如教师经常会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某一活动面向所有年级吗?如果不是,那它应该面向哪些年级?如果是,那开展的方式一样吗?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其实就是活动开展与学生年段差异是否匹配的内在关系。以江苏省邳州市实验小学为例,该校在设计红色主题活动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将活动分成“红色感悟”“红色创作”“红色体验”“红色活动”四大领域,螺旋式、梯度式融入各个学段的相关活动中。这样的红色文化教育遵循从“感性认知”(知)到“情感认同”(情),到“亲身践行”(行),到“理性反思”(思),最后形成道德自觉这一道德教育规律,体现不同学段教育目标的区分度。 (三)红色文化 互联网。今天的中小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网络已成为其学习、交流、生活和娱乐的重要方式,他们有很强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因此,红色文化教育应借助互联网,“打造红色文化学习资源库”“创设红色文化传播主阵地”“搭建红色文化创作新平台”,满足青少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从整体上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1.打造红色文化学习资源库。“互联网 ”能够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将海量、丰富的红色文化以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提供给青少年。一方面,教育基地、学校、地方政府等部门可以合作,将全国范围内优秀的红色资源进行信息整合,打造红色系列教育微课或线上课堂,以红色网页、红色专栏、微信公众号作为主要平台,让学生反复观看和阅读,体会革命先辈的坚毅和勇敢。另一方面,社会媒体也要承担起红色文化教育责任,将红色文化表达和娱乐休闲有机结合,顺应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发展特征,提高他们的关注度和参与兴趣。同时,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介将这些艺术作品传播出去,让它们成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宣传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公共资源。 2.创设红色文化传播主阵地。“互联网 ”开创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影响力和独特价值。学生作为传播者,需要更负责、更理性、更严谨地对待每一次发声表态,从中明确底线意识、培养责任担当、锻炼辨别能力,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为了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有信度,我们要指导学生收集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深度把握红色文化的内涵。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成功开发了“互联网 红色德育”路径,引导学生成为红色宣讲员,通过网络直播间等传播平台广泛开展各项活动,培养了一批广受好评的优秀“学生马克思主义接力者、理论宣讲员”。 3.搭建红色文化创作新平台。基于互联网开放、交互、共享的特点,学生可以把自己对红色精神的感悟、对红色实践的记录、对红色故事的表达以及自己身边先进人物的宣传,录制微视频,上传至互联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互相学习欣赏、转发、点赞、留言……让他们的作品收到来自各界的反馈和评价,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进而加深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总之,我们要让红色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热”起来,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增强青少年对爱党爱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等传统革命精神的认同度和践行力。(作者:伍红林 杨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