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治要点)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酸。门诊上常有病人诉说,中药西药服了很多,坚持治疗了很长时间,可是症状总是不能满意控制,严重影响了工作、生活和心境,对此心里很是茫然。那么,当出现这些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才好呢?以下,我就将本病的诊断和治疗现状做个简单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就诊做个指引。

中医怎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治要点)(1)

明确诊断是首要

胃食管反流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巴瑞特食管和无症状反流几种情况。在诊断方面,主要靠西医检查来确定。

常见两组症状

以消化道症状最常见,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酸,也可有胸骨后疼痛、嗳气、恶心、早饱、上腹胀或者隐痛;食管外症状也不应忽视,如经常咽部不利、声音嘶哑、鼻咽部不适、慢性咳嗽,甚至出现哮喘症状,但是按咽炎、喉炎、鼻炎、咳嗽、哮喘治疗,症状不能控制。

当您出现以上症状时,要想到胃食管反流病可能,尽快到消化内科就诊,接受相应检查,予以正规治疗。

常用检查手段

内镜检查是判断是否有反流性食管炎和巴瑞特食管的可靠方法。可以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进行评级。内镜下还可对食管黏膜采取标本进行组织活检,做病理学检查,了解黏膜的病理状态,有无巴瑞特食管及癌前病变。

其中常规光学内镜下可以见典型的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齿状线上移、食管黏膜破损,严重者可于食管黏膜破损处见溃疡、狭窄或者出血)和“巴瑞特食管”。放大内镜和激光共聚焦内镜则能够发现常规内镜不能发现的食管黏膜轻微改变,不至于漏诊。

食管测压是了解食管体部运动状态和上下食管平滑肌功能状态的最可靠的标准。通过这个检查,可以了解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是否有动力异常,为针对用药提供依据。

食管内动态pH检测是了解是否有真的酸反流、明确酸反流特征的必要手段。通过此检测可以证实所谓“无症状反流”,并可除外“功能性烧心”,指导临床医生针对用药。

西医治疗是主打

西医认为,本病本质上是一种胃食管运动紊乱性疾病。其主要发病环节包括食管抗反流的结构与功能减弱、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能力下降,以及胃排空功能减弱等。治疗上主要是针对发病机制,以改变生活方式、抑酸、促动力药及手术等为主要原则,临床疗效肯定。常见方法如下。

基础治疗

避免饮用咖啡、浓茶以及酸辣油腻食物,降低体重,夜间睡眠时抬高床头,保持乐观心态,保持正常的饮食睡眠规律。这些对于症状的控制有重要意义;对症状偶发者,通过以上调理可以不再复发。

药物治疗

抑酸分泌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药物。目前主要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拉索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一般服药4~8周后,再酌情改为按需服药,即有症状时临时服药,平时不服药。目前认为,此类药物长期服药安全性良好。

促动力抗反流药物单用或者配合质子泵抑制剂对本病的治疗有效。相关药物有吗叮啉、莫沙必利、伊托必利以及匹维溴铵。

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既能直接覆盖保护食管黏膜,又能提高其防御能力,促进受损黏膜修复,减轻临床症状。

抗焦虑抑郁药对于常规治疗无效,或者合并明显的心理和精神障碍表现时,可以考虑加用此类药物。

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方式已经非常成熟。临床研究证明,手术后的长期疗效和质子泵抑制剂的按需治疗疗效相当;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效果不好者,行抗反流手术疗效也不显著。所以一般主张,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有效,但是由于药物过敏或者不能长期服药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有特色

西医对本病认识已经非常深入,其检查诊断治疗措施也非常规范,疗效肯定,甚至可以视为标准治疗。即便如此,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内科药物治疗短期疗效肯定,但很多病人需要长期服药,由此带来的风险很难评估;即便手术治疗也存在复发的可能。二是即便短期治疗,也有部分病人无效,有的服用药物后症状反而加重。这提示我们,西医只针对食管局部生理病理及解剖改变而进行治疗,有其片面性。

本病在改革开放以前并不常见,近20年来发病率则明显上升,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究其原因,与我国文化传统的巨大变革不无关系。一方面,社会压力猛增,生活节奏过快,使得人们精神心理发生明显偏差,不能冷静看待与处理日常事务;另一方面,饮食结构西方化,生活规律随意化,过分优裕的物质生活,又使得人们身体健康状况,尤其是调节能力明显下降。二者结合,可能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病发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临床观察亦证实,所有的病人主诉都有情绪波动、饮食不节和生活不规律之诱因;大多数患者营养过剩,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心情都非常焦急,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而经过对其进行生活指导,患者在积极调整生活饮食心态之后,症状很快明显减轻,甚至控制,很多病人从此很少再发。

与西医不同,传统中医诊病时,除了重视对主症烧心反酸的仔细询问,更重视对人的全身症状和舌脉的诊察。临床观察发现,胃食管反流病虽以烧心反酸为主症,但往往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食欲减退、进食减少、失眠、精神情绪心理异常,乃至怕冷怕热、汗出、口渴、头晕、疲乏、便秘或腹泻,舌象、脉象表现在个体病人也各不相同。这些所谓的“兼症”看似与本病无关,其中着实反映出人体内部脏腑出现的病理变化。也就是说,“兼症”的背后所隐藏的恰恰是本病的“发病根源”,而反酸烧心仅仅是本病在食管的局部表现,是本病全部表现的一部分。也只有针对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这一“发病根源”进行治疗,才可能从根本上治愈本病。

正是立足于这一认识,所以中医治疗也针对烧心和反酸,但更重视对引起消化道动力障碍的诱因,如饮食不节、情绪波动、精神心理紧张、失眠等进行治疗,也就是说,中医更重视对患者的全身症状进行调治。通过对主症、兼症的综合“辨证”,得出一个核心的“病机”,制定针对性的“大法”,开出个体化的中医“处方”,即中医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对于西医过分关注的所谓“抑酸”“促胃动力”“修补胃食管黏膜”中药,反而放在次要地位。一般而言,中成药虽然简便实用,但是适应范围过窄,对于大多数病人并不适用;有条件时,还是请有经验的大夫开中药汤剂效果肯定。

(文/李晓林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