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刘能(编辑部的故事播出30年)
文 | 山青
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首播。
至今为止已经过去了30年,说它是几十年来中国生活情景喜剧的巅峰,应该没有争议。
为什么它好呢?你看那个年代就知道了。
1991年,墨西哥在为“毒品战争”还在水深火热的时候,隔壁邻居美国拍了《老友记》。
这部《老友记》好啊,拍了十季。完结十几年了,美国主流电视台的寒暑假都还在播放。
他们的演员也因当年签下来的协议,每年坐在家里啥也不干也能分红500万-800万美元。
某种意义上,《老友记》故事的背后其实就是美国梦的故事,青春·鸡汤·成长的故事。
如果当年互联网要是盛行的话,看完《老友记》的中国大学生,十有八九也会有想出国。
但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还有1993年《我爱我家》的出现,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它好,是因为它没有《老友记》看不懂的美式文化,它好,是因为它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当年《编辑部的故事》首播的时候。根据有关报道记载,剧集先是在北京电视台播出,
后是在后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播出,总播出重播次数累计达到140多次。
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餐馆,还有公共汽车,
你随便可以听到《编剧部的故事》里那冬宝 、德利 、戈玲的珠玑妙语,经典台词。
如今距离首播30年过去了,
昔日的主演又近况如何了呢?
一、张瞳 饰演 刘书友
张瞳,是话剧界的泰斗。
当年,他凭借着《茶馆》里的唐铁嘴,他把一个下九流的圆滑人物,诠释得十分生动到位,
没有丝毫拿捏、 造作,人物性格和他本人的气质完全不同。他也因此在话剧内名声大噪,
但那还是没有赶上好的时代,话剧是文化人追求的兴趣。张瞳戏红,人却不火。
后来他的学生韩善续和王姬都陆续成了角,
而他却勤勤恳恳,演了一辈子的戏,忽然在快接近“退休”时才成名。
让他成名的正是《编辑部的故事》里的刘书友。但,“刘书友”是张瞳最不喜欢的角色,接这部戏完全是阴差阳错。
他不喜欢夸张的喜剧,闹剧,也不想拍笑料。
张瞳喜欢的还是钟情于内心纠结的角色,更喜欢那些复杂或悲剧性的人物。
他演的落魄文人孔乙己、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范进,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作。
电视剧杀青播出后,他不接受采访,还是住在他住了好几十年的人艺大院。
一生俭朴,古道热肠,帮助贫困生助学捐款,不拍戏的时候就在院子里扫落叶。
没有明星的架子,也没有泰斗的气场。
2007年,张瞳被确诊为肺癌,中晚期,存活时间还有四五个月,家人瞒着他。
张瞳不知道,也与世无争,心平气和,短暂治疗后,回到了自己的院子里种起了花。
2007年10月下旬,病情加重,终日里离不开氧气瓶,医生劝他住院治疗,他摇了摇头。
11月5日,病情继续恶化,6日,陷入了昏迷,下午2时,停止了呼吸。
死亡诊断书上写着 :左肺恶性肿瘤扩散转移,导致阻塞性肺心病发作,抢救无效死亡。
从抢救到病故,只有 23 个小时。走得快,没多大痛苦,也没遭太大的罪。
张瞳走后,82岁吕齐,80岁蓝天野(茶馆里的秦二爷)从北郊赶到东郊向老友告别。
离去14年,也就怀念了14年。
二、吕丽萍 饰演 戈玲
吕丽萍出生于北京的知识分子家庭,
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随后被分配去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做起了职业演员。
那会的吕丽萍长相是真的好看,端庄大气,知性独立,因此毕业的第一年,她就参演了黄蜀芹导演的电影《童年的朋友》。
四年后,她就已经凭借着《老井》里的农村妇女旺泉媳妇,一举斩获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女配角。
1988年,吕丽萍在《龙年警官》里邂逅了张丰毅,两人相爱结婚,产下一子,但这段婚姻仅仅维续了3年就已失败告终。
离婚后,吕丽萍全身心扑在了事业上,那年她很高产。在《编辑部的故事》饰演戈玲,拿了中国电视飞天奖最佳女演员。
随后又在黄蜀芹的《围城里》饰演女主角。1993年,获“首届中国十大影视明星”称号。
1996年春天,吕丽萍邂逅了从四川全兴队退役的足球运动员陶伟。随后淡出银幕。
1999年12月16日,两人在洛杉矶华清信会教堂举行婚礼,从圈内隐退。做起了全职太太,
这段婚姻也不长,2001年,两人离婚收场。
2001年吕丽萍再回到大银幕的时候,她陷入了中年女演员的事业危机,
后面的角色开始,一直都是演大妈,再没戈玲那般灵动可爱的角色。
祸福相依,事业上的危机,反而让吕丽萍的节奏慢了下来,她再度邂逅了自己的伴侣。
如今的她,陪陪孩子,逛逛街,有空的时候就去演演电影,上上综艺。
三、侯耀华 饰演 余德利
侯耀华出身世家,父亲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名门公子哥,侯耀华从小便对相声耳濡目染。
论天赋,要比侯耀文要更好,发展空间更大,事实上也的确如此,1991年的《编辑部的故事》侯耀华演的德利名声大噪。
后面在90年代侯耀华客串的好几段小品和电视剧,也都饰演得十分出色,但从喜剧演员的角度来看,侯耀华的未来的路会有很惊艳的一面。
1993年,父亲侯宝林去世后,弟弟侯耀文开始带着侯耀华一起参加节目,侯耀华也逐渐开始在娱乐圈内站稳脚跟,但故事到了2007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弟弟侯耀文因突然心肌梗塞去世。侯家只剩下侯耀华这一根挑大梁的人,若侯耀华能安安稳稳,拍拍戏,上上综艺,倒也还行,或许能成为“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但侯耀华没有。在遗产纠纷后,2009年,侯耀华代言的10大虚假广告,被央视曝光,他毫无悔改之心,依旧大大方方的捞金。
2010年,侯耀华又突然开始收徒弟,钟爱收女徒弟,还收了一对三胞胎姐妹,三胞胎管侯耀华叫舅舅,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血缘关系。
三胞胎女徒弟这事还没过去多久,侯耀华又传出了跟女徒弟安娜金逛街四天四夜的事件。
那会安娜金还经常晒出跟侯耀华的合影,但后来甚至被人扒出奢侈品是假的,
就连“收徒弟”这件事都不是真的,再然后就两人就没有然后了,安娜金也关了微博。
故事来到2015年,侯耀华又被工商总局通报,央视曝光了他代言的“十大传世名画”。
广告里,侯耀华站台,大张旗鼓地说道:价值38.88万元画只收3800元成本费,打电话的前300名的顾客购买免费送。
然而经过央视调查发现,这所谓的“十大传世名画”仅仅只是800元成本的流水线产品。
在经历了,争夺遗产、代言假药、助阵整容3姐妹,安娜金等风波后,算是彻底“臭了”
这些年来,侯耀华经常在3线4线城市走穴,
还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拍一些戏,跟过去那些好日子相比,现在钱不多,但也没少挣。
四、葛优 饰演 冬宝
葛优在出演《编剧部的故事》的时候,已经演过了《顽主》,虽然戏份不多,只是配角,
初次登台,葛优却演得极为松弛,还拿了金鸡百花奖的最佳男配的提名,片约不断。
这部《编辑部的故事》是编剧王朔,亲自到葛优家登门拜访,把剧本送到了葛优的手上。
葛优在《编辑部的故事》里演得得心应手,挥洒自如,那份轻松和幽默,让人倾倒。
电视剧播出后,葛优的影迷更多了,信件雪片似得飞来,电话也应接不暇,
走到哪里,都有人喊:“冬宝来了”。
但葛优似乎对“冬宝”这一角色并不太满意,他对着自己还有这更高的要求。
在《编辑部的故事》后,葛优又相继出演了《过年》《大撒把》《贾凡闺房》《黄河深》《霸王别姬》《消失的女人》...
高产又有质量的保证。其中那年1993年的“福贵”,葛优还捧下了中国第一座戛纳影帝,从中国走向了世界,红遍欧洲。
1997年之后,葛优跟冯小刚的合作,又正式开启了内地市场贺岁电影,成为了贺岁之王。
如今葛优还是在演戏,这些年,他演过草根,也演过市井,演过帝王,但是似乎给观众们留下最深的还是葛优演的小人物。
这里面的原因——
或许还是因为葛优太接地气了,又或许他的存在,本来就在嘲弄话剧腔与一切神圣的东西。
五、吕齐 饰演 陈主编
吕齐,现在也是戏红,人不红的老戏骨了。在出演《编辑部的故事》前,他是戏剧演员。
在戏剧圈里,他是泰斗级别的人物。
他非常注重表演的节奏,在他看来,演员的表演需要节奏来提神,平淡的节奏是很难抓住观众。
生活是戏剧的,舞台也应当是戏剧的。
演员的每一次演出都应该是一次认真的体验,而不应该是一次简单的重复,
只有真正的生活在舞台上,像一个活人那样适应着一切,才能使角色永远闪烁着耀眼的火花。
事实证明,能接住吕齐老师的戏,后来的人都火了。当年拍《霸王别姬》,他跟蒋雯丽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就是那蒋雯丽那一跪,那几句台词。
吕齐当场就说:孩子,你是好演员。
多年后,蒋雯丽多次加冕视后,成为中国电视圈当之无愧的一姐,吕齐没有看走眼。
如今96岁的吕齐,早已退出了银幕,不再拍戏,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
第六位:童正维 饰演 牛大姐
童正维,1960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去了上海青年话剧团。
在上海青年话剧团,童正维演过太多精彩的戏,但是动乱岁月,消耗了她的青春。
等到开放之风吹满地的时候,话剧的舞台却开始走向陌路了,电影行业开始崛起,许多戏剧演员开始转行做电影演员了。
童正维也正在等待着机会,后来《编辑部的故事》找上门的时候,她觉得,牛大觉这个角色跟自己性格差距很大,但能出演的机会不多,童正维还是迎难而上了。
事实证明,童正维的表演极为精彩,走到大街上,人们都叫他,牛大姐。名声大噪后,片约不断,童正维挑了几个剧本,演了几部戏,但是演得不多,她要照顾丈夫。
丈夫马科是中国著名的戏剧导演,搞戏剧工作的,经常白昼不分,工作太过投入,忽视了身体的健康,疾病也找上了门来。
70岁那年马科确诊为淋巴癌,还好是早起,做了切除手术,3年的化疗控制了病情。
而也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童正维逐渐淡出银幕,不再拍戏,悉心照顾丈夫,
两人相扶相持,恩爱至今,曾经的影星“牛大姐”也变成了“牛奶奶”,在家里带起了外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