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日光最长的一天)
还记得今年的夏至是几月几日吗?,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
还记得今年的夏至是几月几日吗?
6月21日。记不得也很正常,因为夏至这个节气,在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恐怕要名列“存在感”最为稀薄的梯队了。既不像惊蛰清明、白露寒露那样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文学气息,又不如小暑大暑、小雪大雪这样有一个令人警醒的名号,更不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样直接昭示一个季节的开始,不容易被人记起,也是情有可原。
但实际上,夏至或许是现代人最能有直接感受的节气之一。有一些地理常识的朋友应该懂得,夏至日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日子,也是整个北半球一年之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这一年之中最长白昼的降临,绝对要比“清明”的雨水或者“大雪”的雪花来得更为准时靠谱。而对于久居城市远离桑麻的城市人而言,在以农事为核心的二十四节气中,又有哪个能比“朝九晚五”时天亮没亮、黑没黑更加具体可感呢?
夏至或许是所有节气中最早被确定下来的一个。“夏至”二字的由来,较为常见的解释,是出自《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在土地上立一根木棒,观看日影的长度,就能确认夏至的具体日子,确实是易于观测。当然,最长的白昼同样是判断夏至的重要特征。夏季的北半球,越往北白昼越长,倘若在中国极北的漠河,夏至日里,黑夜只有短短一两个小时。这是什么概念?太阳下山后,你和朋友们相约小酌,酒还未过三巡,太阳就又升起来了。在这一天里“通宵达旦”做任何事情都显得特别的轻松写意。如果你有意体会中国极北端的风光,除了在冬天去挑战中国首屈一指的极寒之外,夏天前去也是别有一番风情。《古诗十九首》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估计这位古人是没有体验过极北之地的夏至日,不然恐怕要改口感叹“欢娱嫌夜短”了。
夏至也是少有的、中国节气概念可以在西方天文历法中找到精确对应的概念之一。夏至和冬至的“至”,在英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汇“solstice”对应,夏至称“summer solstice”,冬至称“winter solstice”,这样的待遇,在二十四节气中可谓屈指可数。在英国,夏至日前后的日子被称为“midsummer”,中文译作“仲夏”,说到这里熟悉西方文学的朋友或许就要恍然大悟了,莎士比亚的名著《仲夏夜之梦》,说的正是这个midsummer。直到今天,在英国著名旅游景点巨石阵,每逢“仲夏节”,都还会举行沿袭自古代的盛大庆典。而在靠近北极圈的北欧国家芬兰等,夏至日超长的白昼时间则显得更为宝贵、更值得庆祝。对他们来说,仲夏节意味着团聚、篝火、畅饮和狂欢。
在中国的历史上,夏至也曾在节日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古时皇帝在夏至时会举行祭拜土地的仪式,《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这与中国的重农传统不无关系。亦有学者认为,“端午节”原本是从夏至而来,祭祀屈原乃是后来才附加于夏至之上的涵义,并列举相关论据,譬如在一些权威的岁时古籍中并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却有“夏至节吃粽子”一说,又如今日端午习俗中的插艾叶菖蒲避鬼、饮雄黄酒祛病、“斗百草”“采杂药”等其实和纪念屈原并无关系。虽未有定论,但至少证明,民间传统中对于“夏至”这个节气,还是颇为看重的。
到了今天,夏至虽然不再是举国欢庆的节日,但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中还是留下了些许痕迹。譬如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馄饨夏至面”之类的说法,虽然冬至日吃的东西因地而异,但是夏至吃面,总归是没有错的,这也对应了夏至前后小麦收获的农事规律。所吃的面,既有传统的汤面,也有吃凉面、过水面的。除了“夏至吃面”之外,还有“夏至吃蛋”“夏至喝粥”等等的说法,但总而言之,应天时而饮食,总归是中国人度过节气最常见的方式了。
作为前文所说“远离桑麻”的都市人一员,我个人对于夏至,是有些特殊的感情的。每年冬天一过,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向夏至迈进,白昼也在以显著可感的速度延长着,每天下班的时间,也从披星戴月到华灯初上,到落霞满天,再到天光尚亮,每每此时,心中便觉愉悦,产生了一种提前下班而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错觉,仿佛人生也因之延长了。杜诗云:“日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说的是冬天白昼日短如受催迫,充满了凄冷寂寥之意,反过来看白昼一天天延长,则自然是令人倍生希望。然而一过夏至,又生出了盛极而衰的怅然。虽然常说在城市难分时令四季,但感应天时的文化血脉,却依然流淌在被钢筋混凝土包围的血管中,终究无法断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