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司马光推荐阅读(高考文言文宋史)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懂得)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
【注】凛然:(形)严肃,严厉,可敬畏的样子。
大指:即大旨,主要的意思、大要。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告诉)之曰”君赐不可违。”乃替(戴)一枝。
【注】甫冠:男子刚满20岁。
闻喜宴:唐制,进士放榜,醵钱宴乐于曲江亭子,称曲江宴,亦称闻喜宴。后唐明宗天成二年诏命新进士闻喜之宴﹐年赐钱四百贯。宋太宗端拱元年定由朝廷置宴﹐皇帝及大臣赐诗以示宠异﹐遂为故事。因曾设宴于琼林苑﹐故至明清赐新进士宴称琼林宴。
译文: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从(跟随)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抵御)夏人,募(招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注】纾:1.解除:毁家~难(nàn)。2.使宽裕;宽舒。3.延缓。
籴拼音是dí。籴字为会意字。从入从米,也就是买米的意思,引申开来是买入之意。可组词为籴米。”粜“音同“跳” ,汉语拼音:tiào,意思相反。卖米的意思。
译文: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籍从(听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防备),没于敌,籍得罪(获罪)去(离开)。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得到批复)。
【注】没于敌:被动句式,被敌人所消灭。引咎:自己承认有过错
译文: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
修起居注,判(署理)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旧的惯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身体不好,有病),国嗣未立,天下寒心(担心)而莫敢言。
【注】起居注: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讲:"古之人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记注之职,其来尙矣。”从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但流传下来的很少。主要因其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译文: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赠送)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当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莫非)欲选宗室为继嗣(继承人)者乎? 此忠臣之言,但(只是)人不敢及(提及)耳。”
译文: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
光曰;”臣言此,自谓(认为)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开明采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先前)者进说,意谓即行(立即实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突然)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扶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生天子’之祸,可胜(尽)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
【注】春秋鼎盛,意思是比喻正当壮年。仓卒:即仓猝。定策国老:唐代自敬宗至宣宗,宦官操纵国家大权,可以废立皇帝。枢密使宦官杨复恭给兄子守亮的信中,自称是'定策国老',以策立皇帝的功臣自居,而称昭宗李晔为'负心门生'。门生天子:中 唐 以后,帝位多由宦官决定,宦官视皇帝为门生,故称。
译文: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
未几,诏英宗判(负责)宗正,辞不就(就任),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比)人远矣。然父召无诺(答应),君命召不俟驾,愿(希望)以臣子大义责(责备)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接受诏命)。
【注】宗正:官名。掌管王室亲族的事务。汉魏以后,皆由皇族担任。
不赀之富:无法计算的财富业。指极大的产业或极富的物产。
“君命召,不俟驾”,谚语,意思是国君召见,臣子不等车马准备好就要动身应召,比喻某人有事,和他关系密切的人闻讯立即前往。
译文: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节选自《宋史 · 司马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10.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即《春秋》,被人们奉为儒家经典,与《诗》《书》《礼》《易》并称”五经”。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流传下来的很少。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D.中书,此处指中书省。宋仍沿用唐三省六部制,但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已有名无职。
11.A(《左氏春秋》是左丘明为《春秋》作的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司马光强识好学,聪慧过人。他七岁时,就凛然像个成人,向别人讲《左氏春秋》,回家后讲给家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大意。B.司马光崇尚俭朴,不喜华靡。刚满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参加朝廷安排的闻喜宴惟独他不戴花,在同列的劝说下才戴上一枝。C.司马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郭恩因轻敌冒进连累了庞籍获罪,司马光就三次上书皇帝承担责任,没有得到朝廷同意。D.司马光直言敢谏,不惧生死。他明知向皇帝进言立嗣是必死的罪名,仍继范镇之后向皇帝进谏,后又当面向皇帝进言。
12.A("向别人讲《左氏春秋》"错,原文为"闻讲《左氏春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4分)
13.(1)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提及罢了。
(4 分。"得非……乎""嗣""但""及"各1分。)(2)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人。(4分)
(2)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召唤时,不等驾好车就该前往,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他应该一定会人宫。(4分。"诺""俟驾""愿""宜"各1分。)14.为解决河东之患,司马光提出了哪些建议?他认为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14.(1)修筑两个城堡。(1 分)招募老百姓耕种土地。(1 分)(2)军事上,抵制夏人;经济上,缓解粮食供给之困。(1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