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宗族谱系总论:姓氏与宗族起源
黄帝在姬水之滨(今陕西境内)居住成长,便以姬为姓,这样黄帝也就成了后世姬姓的始祖。《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当时可以说遍地姓姬,所以黄帝也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武王姬发的弟弟、政治家周公也姓姬,名旦,他的正式名字人们很少提到,应该是“姬旦”(不是鸡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解梦的周公。
黄帝的父亲少典氏是有熊国国君,其母为有蟜氏 :名附宝。据古籍记载:附宝于野外偶遇闪电绕“北斗枢星”,竟感而有孕,怀胎24个月生下黄帝。黄帝出生的“感生说”是上古时代许多“英雄人物”身世的共同特征,如商人始祖契是有城氏之女吞玄鸟蛋而生,秦人始祖女惰亦为食玄鸟蛋而生,周人始祖后稷为其母姜嫄践“巨人迹”而生,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有娠而生伏羲等。前面两种情况勉强可以骗骗人,好歹妈妈们还吃了个鸟蛋后生了孩子,后面两种情况就比较离谱了。就拿华胥来说吧,华胥在雷泽湖边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别大的脚印,好奇的用脚踩了一下,感应受孕,怀胎12年后,生下伏羲。在妈妈肚子里呆12年,那还不把他妈妈累死才怪呢,如果真是这样,请个家庭教师进行12年胎教,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该上初中了。
史料中记载有违背常理的事情,背后应该隐藏了一些不可告人或者无法告人的秘密。正史只能这样记载,鬼谷子身世,秦始皇的身世、刘邦的身世、孔子的身世、孟子的身世、主耶稣基督的身世之谜应该都大体相同。
这和当时的母系社会组成关系有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即所谓伟人无父、圣人无父,有些秘密也许只能在乡野传奇中才找得到。
世间万物都是先有人而后有名, “所谓名”则是人们对事物赋予的标签,像“姬”这种典型的姓氏专用字,必然是要先有一个姬姓部落,然后姬姓部落所赖以生活之地的水系才会被称之为“姬水”。
所以说,最古老的姓不是来自地名,恰恰相反,应该是先有部落,然后才是部落所在的地方以部落的姓或其它特征来命名。这个其实非常好理解,例如某个地方叫赵庄,那么必然是曾经有一个赵氏家族在此居住并构成了影响,然后才会有“赵庄”这个名字。
周朝以及姬姓诸侯国灭亡之后,姬姓族人几乎都要被迫迁徙,姬姓在历史上较大的迁徙有:
第一次: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初,周公之子伯禽代其就封鲁国,伯禽带领姬姓族人从陕西西安到山东曲阜创建鲁国,当为姬姓第一次大迁徙。第二次:周成王期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周公居东都洛邑(今洛阳),部分王室姬姓族人随迁。
第三次: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室成员大多随之迁徙。
第四次:周公之子滑伯所建的滑国灭亡之后,其后裔四散。
第五次:前256年,周朝灭亡之后,王室成员变为庶民,四处逃散,散居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
姬姓这样大量的迁徙也为姓的演化带来开枝散叶,多数姬姓为躲避追杀将姓更改。
由姬姓而演化:姬姓:王、张、杨、周、吴、李、孙、胡、朱、林、郑、郭、管、鲁、蔡、霍、康、毛、曹、卫、毕、魏、滕、杨、蒋、韩、唐、詹、何、梁、于、孟、许、万、常、武、乔、贺、赖、龚、文姓等等
姓 “氏”的情况。
在周代及其之前,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最早的姓属于部落的符号,每个部落有且只有一个姓,用来辨识婚配,而“氏”是氏族的旗帜,部落相当于拥有共同血缘的氏族的集合,所有一个“姓”下面会有多个“氏”。中国最早的地名很多都是以最早生活于此的氏族的“氏”来命名的,如“虞地”的称谓来自虞氏,“秦地”的称谓来自秦氏,等等。
“姓”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氏”是存在继承和漂移现象的,这就产生同氏不同姓现象,举个例子,我们知道现在有秦姓,这个秦姓其实是由先秦时期的秦氏演变而来,但秦氏有多个,分为嬴姓秦氏、姬姓秦氏,还有其它秦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氏”的继承和漂移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简单地捋一捋它们之间的关系。
“秦地”的可追溯的源头是今天的河南省范县境,这个“秦地”曾经一度是嬴姓部落的领土,生活于此的就是嬴姓秦氏,但在西周初期,这支嬴姓秦氏因反抗周人失败,全族被迁往西北,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境,所以那里又有了一个“秦地”,而当西周被犬戎攻破后,周王室东迁,秦人趁机迁至陕西境内,所以今天的陕西简称为“秦”,这就是地名漂移,其实就是“氏”的漂移现象。
薄姬姓薄,不姓姬。上古时期周王室姓姬,齐国姓姜,二姓常通婚姻,因以“姬姜”为贵族妇女之称。再后来“姬”和“姜”泛指美女,经常用作美女的名字。(这个在史料中会经常碰到,虽然贵族妇女并非个个都美丽漂亮。)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
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自姓氏以寻祖系,能有依据,而一些奴隶则随主姓,也是有来源的。
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
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4
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氏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周代实行宗法制以后就为宗族势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动物学家经过试验,单个人如果经过狮子领地,一定会引起狮子的捕猎。如果是十个左右的集体行动,狮群则会保持观察和警惕,分析能否捕猎落单个体。如果是50个以上的群体经过,狮群甚至会远远躲开了。
所以在凶险的古代,尤其武器落后的智人时代每个人自然而然就得跟着组织行动,这种行为固化成了基因,一直存续在我们体内。
而依靠血缘关系组建起来的组织,就是我们所谓的宗族。
再加上人类大脑发生了突变,根据人类学家研究,宗族组织起来的智人群体,因为人类可以交流的优势,一个群体人数可以达到150,而且组织内部个体联系紧密、分工明确,这比起其他动物优势非常明显。所以智人的发展和迁徙速度才会那么快,短短几万年就从非洲一角绵延到了全球。并在迁徙路上学会了种植和驯化野生动物,并把这种知识传播到全世界。这个过程中,组织集体行动是关键。
也可以说,在人类的早期,宗族也是唯一的人类组织形式。
宗族,顾名思义就是指同宗同族的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祖先崇拜,早在原始社会,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先民在建造村落时,往往会把祭祖的场所放在中心,而与祖先血缘关系最近、最有资格主持祭祀的人往往能够掌握部落的最高权力。
这种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的传统,在周代发展成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秦代统一以后,统治者为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曾极力打击地方宗族实力,如秦代“子壮则出分”,儿子成年之后必须和父亲分家。不过自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势力开始逐渐崛起,通过垄断社会文化教育资源,许多世家大族得以成为“累世公卿”,甚至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获得能够干预朝政乃至废立皇帝的权力。
隋唐时期,由于朝廷的复归统一与科举制度的创立,世家大族势力相对衰微,但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在新思想的冲击下,传统的儒家思想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的士绅阶层,与宗族自治也开始走向消亡。
宗族势力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利益集团,铲出宗族势力,曾是我党的一大历史性贡献。但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为攫取最大利益,各种势力纠结,就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时代发展了,各种势力集团纠集得方式,也产生了很大变化。但本质是一样的---吃人的!喝血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正是这样一面镜子,无时不刻、毫不留情地向后世展示着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真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