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学易经(3个月为啥没学到易经的一点皮毛)

4天学易经(3个月为啥没学到易经的一点皮毛)(1)

前段时间聊到读书,想起了以前一段失败的读书往事……深感惭愧。

2019年9月中旬,我完成了申论的笔试和面试之后,我拥有了3个月的空闲时间(12月19日之后,就开始全力备战法考了),在这3个月的空闲时间里,我认认真真地读了《极简周易》这本书,每天学习一卦,还做了不少的读书笔记,但结果是,我发现我3个月并没有学到《易经》的一点皮毛。

4天学易经(3个月为啥没学到易经的一点皮毛)(2)

为啥说连皮毛都没学到呢?首先,我连学的是啥都不知道,我学的这本书的书名叫《极简周易》,那么,什么是《周易》,什么是《易经》,我到底学的是《周易》还是《易经》?我为啥说自己没有学到《易经》的一点皮毛,而不是《周易》的一点皮毛呢?

翻看笔记之后,我发现我学的应该是《易经》(作者题目是不是搞错了?),笔记中记录的是:《周易》的组成内容,一是经,二是传。经就是那六十四卦,包括卦象符号和对应的卦爻辞。传是对经的解读,包括《彖》、《大象》、《小象》、《文言上》、《文言下》、《系辞上》、《系辞下》、《序卦》、《说卦》、《杂卦》等十个篇目,被称为“十翼”。

4天学易经(3个月为啥没学到易经的一点皮毛)(3)

也就是说,《周易》应该是包含“十翼”的内容的,而我读的书里面只有经的内容和貌似《大象》的解读,因此,叫《周易》有点牵强了,叫《易经》比较合适。

4天学易经(3个月为啥没学到易经的一点皮毛)(4)

然后,问题又来了,八卦是谁创造的呢?六十四卦是谁推演出来的?《周易》是谁写的?《易经》的作者是谁?“十翼”是谁写的?周、经、传这几个字我懂得是什么意思,那么“易”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我通通不知道答案。。。

又去翻看笔记,原来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通过观察天地的自然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提炼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在八卦的基础上演绎出六十四卦,孔子对六十四卦进行了解读,写了“十翼”,自此,“易历三圣”最终完成《周易》的创作。

《周易》所有的经验核心都在于“易”这个字上,易字有三种含义:简易、不易和变易。简易指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可以解释世间万物的规律;不易指的是基本规律千秋不易、亘古不变;变易指的是真正亘古不变的,其实恰恰是改变本身;《周易》的核心是讲变易、变化,也就是变化的规律。

4天学易经(3个月为啥没学到易经的一点皮毛)(5)

最后,整本书3个月学完之后,我问自己:学懂了没有?能看懂卦象吗?会算卦解卦吗?

结果是,都不会,只有一些模模糊糊的印象——阴阳会转换,阴极则阳,阳极则衰,还记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别的就都不知道了。

所以说,我3个月并没有学到《易经》的一点皮毛,那么,为什么读了3个月连皮毛都没有学会呢?经过自我剖析,我发现,在我学习《易经》的态度上,就存在以下3个问题:

一是傲,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以为随便读读就能搞懂。表面上看我学习《易经》学了3个月,但经不起细算啊,每天学了多少时间啊——1个小时左右,那么学用时不到100个小时,如果按照全天所有时间投入学习来计算,也就学了9天左右,投入那么少的时间怎么可能学到真东西呢?

二是“轻敌”,轻视了《易经》知识的极度浓缩和“枝叶茂盛”。比如,书中乾卦:元、亨、利、贞。讼卦: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这些词语特别难懂。每个卦的后面还有初六、初九、九二、九四、上六、上九等经文演变,这些经文文字和直译都非常抽象且难以理解。

4天学易经(3个月为啥没学到易经的一点皮毛)(6)

而且《易经》还有“十翼”的解读,而我手中的这本只有《大象》的解读和作者的诠释,《易经》的其他“枝叶”我都没有学习和了解,明显轻视了《易经》的学习难度。。。对大海中的一瓢水进行观察,如何能懂得大海的道理?

三是不坚定,我开始学习《易经》的时候,没有下定要学好的决心。在我看这本《极简周易》之前,其实我知道《易经》是很难的,但我只是抱着试一试、读一读、了解了解的态度来学习的,学习的初心和起点比较低,学习的过程也是浅尝辄止,对自己也没有啥学习标准和要求,所谓“求其中者得其下”,没有下定要学好的决心,没有研究型的学习态度,那自然是没有收获的,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取得“真经”。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问:你一天读一卦,还仔细抄笔记,关于学习和阅读的理论你之前也学习和实践过,为啥没学会《易经》呢?

4天学易经(3个月为啥没学到易经的一点皮毛)(7)

那是因为,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又犯了3个毛病:

一是,我一天读一卦,看上去目标明确而粉末化,容易达成收获和上瘾,但实际呢,我是随意乱学,并没有落实费曼读书法: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

我一天读一卦的真实情况是,读了第一句经文,没读懂,看直译,还是不太懂,看作者诠释,懂得表面解释了,读第二句经文,还是看作者诠释后才懂得表面解释。。。但问题是,看懂一两句经文或者一个卦的表面解释没用,因为《易经》的真正智慧和核心是变化的规律。

每一个卦里面都有初六、初九、九二、九四、上六、上九等多种经文,这些经文都是呈现发展、演变的规律,那么,这些都是如何演变的呢?每个卦都有这么多经文,实际运用时,什么场景和对象采用哪条经文呢?

六十四卦之间又是如何变化的?互相有什么关系?每个卦为啥这样解释?任意几个卦的组合卦如何解答?(实际情况是,我一个卦的解答都没彻底搞清楚)

4天学易经(3个月为啥没学到易经的一点皮毛)(8)

这些问题我通通不知道,我一直都是不明所以的学习,只看字面解释,没深入研究,没看内里关系和动态变化,结果当然是连皮毛都没摸到。

第二个学习毛病是,我学习的功夫下得不够深,3个月学完之后,八卦是哪八卦?图形跟卦名都对应不上,六十四卦就不用说了,每个卦的含义和经文更是毫不印象,《易经》的基础知识我压根就没有背诵,有点类似于——乘法口诀没有背,那么学习数学的乘除法岂不是天方夜谭?

第三个学习毛病,我学完《易经》一轮,3个月之后,就没有再去复习和深挖,导致之前学到的一点点记忆都遗忘了。那么,问题又来了,关于是否学懂了我自己是明知的,也知道重复和温习对于学习、记忆的好处和作用,但为什么学了3个月之后就放弃继续学习了呢?

根源还是对于学习《易经》这件事不重视嘛,没有强烈的欲望,之所以每天只学习《易经》一个小时,是因为其他时间都安排干别的事情去了(我认为更加重要的事情),第一个月是背诵23篇经典英文去了,后两个月是在看《四书》和《曾国藩全集》;3个月后又全面开始复习法考了,《易经》就被放下了,学习《易经》这件事一直都不是我唯一的最重要的行动目标,自然做不好。

以上,就是我3个月为啥没学到《易经》一点皮毛的最主要原因,换个思路,如果我们把上面所有的问题都改正过来、反过来做,那么,得到的应该就是学到知识、能做好一件事的“必经之路”:

4天学易经(3个月为啥没学到易经的一点皮毛)(9)

一是在学习态度上,要充分了解所学知识的所有“枝叶”和学会的闭环路径——到底如何才能做好这件事,要投入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投入成本不要指望有回报,要在战略上重视眼前的学习任务,保持谦虚、示弱的心态(认为它很难),找到学习的唯一且明确的目标和理由,确定一定要学好的决心,建立专家级的学习标准和研究性的学习态度。

二是在行动上,要按照真学习、真学懂的标准去执行,该背的就要精准记忆,该理解的就要去深入研究和梳理,弄懂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学懂了、学会了的知识和思考要及时抄到进步本里面去,及时复习,重复复习、加深记忆和理解,分清当前工作和学习中的任务主次,集中力量于一个点,去攻关、突破最重要的事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