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8 章的意思(道德经中的成语释义和提示)
成语,经历颇久、可供人们使用的现成用语今人所用成语,大多数是四个字,可也不尽然,也有超过四字的,如“多行不义必自毙”等以下选择了10处供大家参考,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道德经第18 章的意思?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道德经第18 章的意思
成语,经历颇久、可供人们使用的现成用语。今人所用成语,大多数是四个字,可也不尽然,也有超过四字的,如“多行不义必自毙”等。以下选择了10处供大家参考。
1,上善若水
上,同尚,崇尚,尊崇;又,上等,很好。
只有联系下文,细究善的多种表现和水的特质、品格和意境,才能准确释义和翻译。不然,单纯只从字面四字理解,就显得肤浅了。
崇尚最美的善思善举,就应当具备像水那样的特质和意境。
今人在行政机关、各类学校、大小公司的办公室、院落里等显箸位置,都爱将其做为警示语录,以条幅形式和醒目大字,甚至是名人书法,挂起来,以彰显其文化氛围和训导仰视者与黙念者。但愿设计主意人,皆都知其然和深解其所以然也。如此,便不枉为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位倡导者了。
(参见第8章)
2,金玉满堂。功遂身退。
金玉满堂。最好的物质条件锦衣玉食充满了家室。多数用于褒奖富贵人家。可原义隐含了须得警惕之意:如果以此为荣而满足不前,是沒有谁能夠守得住这份富有和荣耀的。
功遂身退。它是现用“功成身退”的原型。遂,已然,完成了,结束了。建功立业完成了,就不要居功自傲,而应当从高位退下来,这是自然规律。
(参见第9章)
3,视而不见。听之不闻。
其出处之原文句式为:“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夷,灭绝,消失(对照下文当是指色彩而言),今常用的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准确句式应是“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之,指示代词;而,转折连词。夷,希,微,均为形容词。似乎看见它了,却又像沒看见;似乎听到它了,却又像未听到。(“博之而不得,似乎触碰到它了,却又好像没摸到。”)这是因它们很失色,太弱声,特小形。
(参见第14章)
4,六亲不和
原文是“六亲不和,有孝慈。”今用为六亲不认。六亲,父、子、兄、弟、夫、妻。姊、妹不在之列,是旧观念认为女子终归出嫁,外人也。不认,严于不和;社会发展使家庭和人际关系变得更疏远了。
六亲不和。家人不和睦共处,会带来危害的,怎么反而会产生孝子和慈善者呢?这只是说,在背逆境遇中,相反的佳优出现了,便显得特别的需要和重要了。
家和万事兴,国和万业兴。废不和,兴久和,家国昌盛也!
(参见第18章)
5,少私寡欲
原文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它是今使用“清心寡欲”的源头。有人将“清静寡欲”的出处,说成是后汉书,不可取也。
见,显现,露出;素,白色丝织品,又有本来之意;朴,雕刻之木质品,又有自然之意;私,私自,私心;欲,欲望,期昐。见素抱木与少私寡欲,各自均是并列结构;而整体上,前者为因,后者为果。
大意是说,不能发现美好漂亮的事物就得把握住,应当保持少有的清净之心和极少的不应有的期盼与要求才是。v
(参见第19章)
6,大器晚成
与之有关的原文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表程度的形容词。特大的方正沒有边沿,特大的器物很久做成,特强的声音很难听清,特大的物象很难定形。
大器晚成,在今天使用它,是用其比喻义:大器,指最有才华、出息、成就、贡献的人;晚,表时间很晚很久,即年龄很大了。即是说,有的人在很晚时、年龄很大了,才显露出他的才华和成就来。
(参见第41章)
7,大巧若拙
原词组出现在“五大”之中: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太有成就了好像缺少点什么,非常满足了好像有点空泛,特别伸直了好像有点弯曲,异常巧慧了好像有点笨拙,格外善辩了好像有点嘴笨。上述“五大”皆是大而缺之。
大也好,缺也罢,都不是老子主意。那么老子意欲何为呢?这章末点到了“清静为天下正。”清与静治天下,又回到“大道”之中了。
大巧若拙和弄巧成拙,这两个成语都可使用;但是,后者用得更为广泛些,虽然它的含义与前者明显有别。不过,都应该在意清静为上才是。
(参见第48章)
8,出生入死
今之成语死里逃生,在生和死上,与之有某些联系。出,出离,离开;入,进入,走进。原意是:人,离开了生命,就进入了死亡。这是自然之理。但今天用出死入死,与其本意有别;是说,在活着和死亡的选择与互斗中,选择了不惧死亡,而最终却赢得了活着。这比死里逃生(比较中性)具有更积极、向上奋斗的意义。
为什么生命会走向死亡呢?“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人是有鲜活生命的,由于运动变化,才进入了死亡之地。
(参见第50章)
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今天,在与执法有关的口头与书面表达中,常用此成语。仅一字相异,原为失,今用漏;失去,漏掉,本意大致相同。
此成语原文是在全篇之末,转而打总结使用的。原文开篇:“勇于敢者杀,勇于不敢者活”;继之,“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进而,“圣人犹难之”。意思是说,勇敢的人被杀死,不勇敢的人却活着;对此人们会发问:谁能告诉老天厌恶的究竟是什么人呢?这是圣人都难于说清楚的。
今天现实社会仍然存在老子描述的事实:勇敢的人、尤其是见义勇为者却遭到不辛,有的违法者、罪恶者却逃脱了惩罚和治裁。这相反的两种情况,虽说按理不应该存在,所谓理,是至理;如果真有按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理”能实现,那世界就太平、相安无事,也就不存在法制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恢恢,很宏大的样子;疏,疏忽,稀疏;而,转折连词,但是,却。上天(大道)像一张无形的大网,虽然也有网眼被疏忽了,但那些被漏掉者总归还是不会跑掉的。老子是大道观,稀少者一时被漏掉,但总言之,包括漏掉者终归还会被网进来的。现实社会执法亦是如此,一切不法分子,跑到天涯海角,也会被抓回来归案的。
(参见第74章)
10,报怨以德
此成语同以德报怨为同义语。凭借自己美好品德,回报怨恨者。经常用的却是反义,以怨报德,恩将仇报。用积怨的情绪回怼品德优秀者,对己有恩德之人,却反而用仇恨回报他。
重点在于:“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安,疑问代词,怎么,哪儿。句中有省略词,德者,以之为善者;有品德的人。(用美德去回报仇怨者)怎么能夠用它来做为好的办法呢?
为什么不是好办法呢?“和大怨,必有余怨。”和,和解,和睦,古汉语动词使动用法,让很深重的仇恨得以和解,必然还是会留有残存的旧怨(仇怨并没彻底瓦解)。
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司,掌管;契,契约,合约;彻,税务官。有品德的人,掌管着契约有力证据(无可辩驳,何来仇恨);无德行的人,掌管着必须纳税的确凿证据(哑口无言,怨从何来)。如此,无论是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报德,甚至是恩将仇报,都失去了根基;于是,仇怨不复存在了。
( 参见第79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