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的礼(论语6.何为孝和何为礼)

何为孝

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做好人,就要做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做法,这就是孝子。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句,议论比较多,三年不改父道,如果父亲做得不对,要改就应该马上改,何待三年?张居正也说:“观圣人之言者,不可执一求之。”。

父亲在世时,因为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所以看不出子女的行为。这时候就要观察子女的志向。父亲去世后,子女做了家长,大小事情,都由子女说了算,这时候要观察子女的行为。如果过了三年,子女都没有改变父亲生前的行为,而是一以贯之,那就是孝子了。

浅谈论语中的礼(论语6.何为孝和何为礼)(1)

何为礼

“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中和的作用,和平的思想。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那么法律也就是礼的作用,法律的原则之下,理国乃至办事的细则,就是礼的作用。

“礼”,是礼仪,是尊卑上下的礼仪。对礼的运用呢,贵在能和。“和”,是和顺从容,是尊卑上下之间的种种调和融洽。

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无论在政府工作,还是在企业,都有尊卑上下之分,礼仪规矩不能乱。工作中有上下级之分,分工不同,但政治上是平等的。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先王不是指哪一个皇帝是先王,讲的是“传统文化”的意思。中国文化的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更早。“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

周公所定宗庙祭祀之礼。正式行祭礼的时候,按爵位身份排序,谁走前面谁走后面,顺序不能乱,这是尊卑上下。观礼者一看,每个人地位高低、身份大小,一目了然。

之后是宴饮,宴饮敬酒的时候,同姓兄弟和异姓宾客,相互敬酒。每一家从年纪最小、地位最低的那位刚成年的小伙子开始,这样让他一进来就成为主角,他也找到了存在感,也得到了表现机会。

大宴会之后,异姓宾客退场,只留下同姓直系亲族开家宴。无论职位高低,以年纪排序,哪怕这族里出了宰相,到这个环节,他也不能坐上位,由年纪最大的人坐上位,其他按年纪以此往下排。

第一个环节尊爵,第二个环节爱幼,第三个环节尊老,这就是“礼”与“和”。

“礼”,是社会秩序、规矩;“和”,是社会的和谐、融洽。礼之贵,在于和。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看见事物歪了,必须要矫正它;矫正得过分了,又是歪了。换句话说,不是向这边歪,就是向那边歪。这是“矫枉过正”。礼也是这样,要中和,过分地调节也不好。一个青年一点不懂礼貌固然不对,但他一天到晚都讲礼貌,太多礼了,人家就要误会他拍马屁,所以“知和而和”,对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调整它。但过分地调整就错了,“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所以礼义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

浅谈论语中的礼(论语6.何为孝和何为礼)(2)

中国人的哲学

在西方哲学家看来,中国人没有哲学,至少过去中国没有像西方人一样,追究宇宙的本体。西方文化这个系统是很严谨的,他们的哲学思想最初是宗教,宗教只教人信,而且是专制强权,绝不容许你怀疑。你想知道上帝怎么来的,但是你不能问,只要“信”就得救。哲学家说,你要我信可以,不过你给我看看,我看到了以后,绝对信!这是哲学精神。

后来,因为哲学的发展,又形成了科学,科学家更进一步说,光看一下还是不行,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确有这个东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学,而科学,是今日西方文化发展的步骤。

浅谈论语中的礼(论语6.何为孝和何为礼)(3)

中国人真的没有哲学吗?有!所有哲学是“人生哲学”。只讲做人的伦理的道德,讲做人应该怎样。西方人认为我们没有哲学,过去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跟着人家这样讲,是不对的。事实上,中国哲学思想,都包括在《礼记》、《易经》等书里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