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层级金字塔(管理的三层阶梯)
来源:阿里铁军(alitiejun)
企业的每一层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和工作场景都是不同的,应该具备的管理素养也不相同。 管理者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级,我称之为“管理的三层阶梯”。
管理的三层阶梯
01 初阶-基层管理者
思辨的执行者
每位管理者入门时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此时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从一个人单干转变为通过团队拿结果。
角色定位:思辨的执行者
基层管理者指的是刚从一名专业人员转型过来的管理人员,管理刚刚入门。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公司或者部门的目标,实施具体的执行工作。基层管理者扮演的是执行者的角色。
执行有两个层次:
最基础的执行是单一的执行,简单照做;
更高层次的执行是思辨的执行。
什么是思辨的执行?
执行中能因地制宜,举一反三。
比如你是公司某个区域的城市经理,你在公司大的战略和目标下,根据当地市场用户的特点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举一反三,思考适合自己区域的打法和策略,这就是思辨的执行。
基本素养:通过团队拿结果,通过结果培养团队
我们很多管理者都是这样懵懵懂懂走上管理道路的: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管理,因为工作业绩比较好,突然公司就把你提拔成管理者了。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转变角色和定位。
你一定要充分明白从一个员工到一个管理者最本质的改变,是从自己亲力亲为变为带领团队拿结果。
因此,学会“通过团队拿结果,通过结果培养团队”是基层管理者最重要的管理素养。
能被提拔为管理者的,原来多半都是自己领域的业务高手。
比如一个销售冠军,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拿下了多少“难啃”的客户,业绩超越了其他所有人成为第一,没有谈不下来的单子和完成不了的目标,此时你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成功。
但当你成为管理者后,如果你还是这样做,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我看到很多业务高手转型成为管理者之后,还是以一个业务人员的心态做事,觉得团队其他人的业务能力都不如他,看到团队谈不下来客户就自己上去谈,最后团队业绩的80%都是他一个人做的,自己累得不行,其他人还没有成长,自己也没有成就感。
甚至,很多企业老板也是这样,成了公司最大的销售员,贡献了最多的业绩,而团队却没有成长。
这是基层管理者常见的典型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没有做管理者该做的事情,而是一个人在单干,这样的团队是极度不健康的。
因此,一旦我们坐上管理者的位置,就一定要专注于管理者该做的事情,每天思考的应该是如何调整团队的状态、如何管控业务流程、如何追踪过程指标、如何辅导团队员工等。
就算眼下团队还比较稚嫩,很多关键的时候还是需要你冲上去,但你永远不能忘记,这么做是为了培养团队,而不是为了证明你比他们更牛。
另外,还要学会通过结果培养员工,一个总是打败仗的团队是培养不出什么优秀员工的,我们必须不断地带领团队打胜仗,并且在帮助团队拿到结果的过程中培养员工,提升员工的能力。
培养团队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常见误区:一叶障目
基层管理者大多是一个小团队的管理者,管理的业务类型也比较单一,往往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管好自己这一摊子业务就好了,缺少更广的视野,我称之为“一叶障目”。
这在基层管理者中是特别常见的情况,也是他们再向上发展的最大瓶颈。而一旦突破这个瓶颈,就会进入中高管理层。
02 中阶-中高层管理者
体系的设计者
中阶强调的是体系化。当我们逐渐成长为某一个事业部或者某一条业务线的负责人时,我们就进入了管理的下一阶梯,此时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管理体系,系统地解决问题。
角色定位:体系的设计者
中高层管理者,指的是独立负责某一个事业部或某一条业务线的管理者,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要承接公司战略,做战略的落地拆解,下要一竿子插到底,建立流程体系,保障目标的实现。
进入中高层后,管理职能开始多元化,管理者不再只负责一块单一的业务;管理半径也在扩大,比如从一个城市到省,再到大区,这时候就需要管理者完成从单一业务思维到复杂系统思维、从关注局部到关注整体的转变,成为复合型的管理人才。
比如你以前是一个区域经理,只负责一块销售业务,只要熟悉自己区域的销售业务就可以做得很好;
现在你晋升为销售副总,管理全国多个区域,就要进行跨区域管理,而每个区域情况不同,没有管理体系是不行的。
同时,除了销售业务,你可能还要管业务支持中台,要和产品、运营、技术等其他部门进行协同,工作的复杂程度也大大增加。
因此,中高层管理者最重要的角色是体系的设计者,对于共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和流程去解决,而不能点对点地解决,这是中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最大的区别所在。
关于管理体系,我们在第5章详细探讨过业务营运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回去看看。
中高层管理者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思维单一。
也就是说,销售部门管理者只知道销售,品牌部门管理者只知道品牌,产品部门管理者只知道产品,不能打通。
因此,进入中高层后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建立复杂系统思维,建立部门的各种系统。
比如说我是销售部门的负责人,就要建立整个销售部门的管理体系,包括整个跨区域的业务管理体系、业务过程的追踪体系、业务中台的支持体系、业务团队的考评体系等。
基本素养一:流动的人心,不变的人性
我为什么选这句话作为中高层管理者最重要的管理素养来解读,因为中高层管理者的核心职责是建立管理体系,设计管理制度,而这句话是制定所有管理制度的出发点。
什么是流动的人心?
每个人都会变,你不要失望。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职场经历的挫折增多、晋升级别越来越高、眼界越来越开阔,心里的想法都会发生改变,这就叫流动的人心。
什么是不变的人性?
我经常讲人性就是硬币的两面,正面在阳光下,反面在阴暗中,所有人都有这两面,而且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是永恒不变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你就会知道所有制度的出发点,都是要想办法弘扬人性的闪光点,通过制度激发人性积极向善的一面,同时克制和规避人性的弱点。
因此,如果你设计出了一项激励制度,所有人都说好或者所有人都觉得不好,那么这项制度一定是有问题的。好的制度一定是扶正祛邪的,让表现好的员工觉得有动力,表现差的员工觉得有压力。
激励分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设计激励制度一定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如何通过正向激励激发人性的闪光点,树立榜样。比如阿里巴巴B2B的小蜜蜂奖,奖励的是拜访量最高的销售人员,鼓励的是勤奋敬业;淘宝的赛马机制鼓励的是开放创新;等等。
第二,负向激励往往是逆人性的,所以负向激励要设计得更有趣,既能起到激励的效果,又容易让员工接受。
举个例子,我们公司业务团队做业绩PK活动的时候曾经设计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则,即这个月输了的团队要在下个月把微信头像换成小蜗牛图,意思是动作很慢,落后了,等下个月赢了才能再换回来。
输了的团队原来的头像也都是非常高大上的职业照,突然换成卡通的小蜗牛图,朋友们都会来问怎么换头像了,他们只能不好意思地说业绩PK输了。
那段时间每个团队开会时第一件事都是在说下个月坚决不做小蜗牛,一定要把头像换回来,团队状态一下子就燃起来了。看似简单的一个小设计,但有趣、有效,符合人性。
中高层管理者要懂人性,善于建立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通过体系、流程和制度来解决共性问题,而不能再点对点地解决问题,这是和基层管理者最大的不同之处。
基本素养二: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指的是中高层管理者用人的格局。
什么叫“疑人要用”?
你要理解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短板,不能说因为有短板,你就不用了。
比如,公司需要晋升一个人,这个人能力很强,但是有瑕疵,只要不是致命的原则问题,我还是会用他,但要缩小范围使用,通过制度保障他不犯方向性错误,通过辅导改进他的不足之处。
用人,都是从“疑”开始的,这个“疑”不是怀疑,而是对人才选拔慎重的态度,这是对公司负责,也是对员工负责。
什么叫“用人要疑”?
它指的是在用人的过程中你不能放手不管,要手把手地扶他坐稳。
比如,很多公司的高管都是空降的,我们公司也招过一个“空降兵”。他在业内非常牛,很有经验,但是最初加入我们公司时,我还是会担心他能不能顺利地落地,会扶植他。
每个行业都是不同的,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圈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业务模式,所以空降高管再牛,管理者都需要陪伴他一段时间,确保他能融入团队文化,确保他的业务方向不跑偏,帮助他度过刚进入公司后的迷茫期,在新公司里顺利地存活下来。
这就是用人要疑的道理。
这个“疑”也不是怀疑的意思,就像前面讲到的我刚做管理者时的经历,当时我的老板倪亮每天早晚检查我的工作重点,这并不是他怀疑我,而是辅导我,他要保证一个新任管理者不能“折掉”。
很多老板不明白这个道理,用人的方法非常干脆,要么是有瑕疵的干脆就不用,结果错过了很多人才;要么是选拔了人才就放手不管,任由其发挥,这也是为什么空降高管和新任管理者“死亡率”都非常高的原因。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体现的是中高层管理者用人的格局,能用有瑕疵的人,才能驾驭更大的团队。
正如马云所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是一种无奈,“疑人要用,用人要疑”才是境界。
03 高阶-决策层管理者
企业顶层架构的设计者
如果我们能突破中阶,成长为企业的决策层,这时候我们的责任会更加重大,此时要设计公司的商业模式、组织架构和资本规划,引领公司的发展。
在初阶和中阶的时候,就算做得不好,影响也有限,但在高阶时一个决策失误很有可能就让公司遭遇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角色定位:顶层架构的设计者
决策层管理者是指老板和直接向老板汇报的第一层管理者。
作为企业的高阶管理者,决策层管理者必须做的一项工作是企业的顶层架构设计,即商业设计(战略和商业模式)、组织设计(组织架构、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和资本设计(资本规划、财务风控)。
因此决策层管理者不仅要懂商业,还要懂组织和资本。
基层管理者见树木,能看到自己负责的业务;
中高层管理者见森林,能看到整体;
而决策层管理者要见世界,有外部视角,能看到商业的本质、市场的趋势,甚至全球的变化。
基本素养:具有战略眼光
什么是具有战略眼光?
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会看,“知未明,观未见”,即知道别人还没明白的,看到别人还没看到的。
眼光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看机会,另一方面是看风险。
要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机会,同样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险,机会和风险都要能看到,这是决策层管理者最重要的管理素养。绝大部分的老板都特别擅长看机会,但是常常看不到风险。
决策层是一家企业的火车头,在这个位置上的管理者,要经常抬头看路,不能只是低头赶路。如果没有战略眼光,光有执行力,是很可怕的,很容易把整个公司带到错误的轨道上,以致全军覆没。
第二层是不但会看,还会营销,自己看到了,还要让大家对机会兴奋起来,对风险重视起来。
比如说,阿里巴巴对于集团层面M7以上的领导者,第一条要求就是要有整体方向上的远见与判断力。
“面对未知的领域,有勇气和智慧为公司的发展方向设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定义,以及一个清晰而具有指导意义的路线图,并能提出超越数字的愿景和使命,唤起整个组织的激情。”
我归纳的未来成功决策者的画像应该是这样的:
拥有强烈的成功欲望;
拥有说干就干的特质;
非常善于死磕和坚持;
追求务实和解决问题;
愿意延迟满足;
深度学习的机器。
常见误区:四大断裂
个人梦想与组织使命的断裂:只关注公司想要什么,而忽视个人发展的需求,个人和组织之间缺少联结。
事与人的断裂:只关注业务,而忽视组织层面的建设。
局部与整体的断裂:部门子战略和集团战略无法对齐。
现在与未来的断裂:只关注短期目标,而忽视长期发展。
每一层管理者的挑战和要求都不相同:
初阶见树木,管好自己这摊业务就可以;
中阶见森林,不仅要管好自己这摊,还要和平行部门协同,要有全局视角,要系统思考;
高阶见世界,不仅有内部视角,还要有外部视角,洞察商业本质,预测行业发展,不仅要实现内部协同,还要实现外部生态跨界协同。
这三层是管理者成长的必经之路,每一位管理者的成长与发展,都逃不开这个路径。
综上所述,做好管理其实既难也不难,“难”在于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不难”在于只要你掌握了管理的本质,具有管理的思维、素养和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有结果。
(本文摘编自《组织的力量》,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组织的力量:增长的隐性曲线》
作者:张丽俊
本书所述观点、方法工具以及案例均来自真实的企业管理场景,适合企业的级管理者用于提升管理认知,提高管理效能。如果你对管理的本质充满好奇,对管理的实践渴望精进,那么你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