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白龙镇吴氏(泾县茂林吴氏分支)
吴小元 叶彩霞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852期
一、千年古镇茂林茂林位于泾县西南,属千年文化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 “小小的泾县城、大大的茂林村”之说。境内轩园府第大多是在乾隆、嘉庆时所建,旧传中的七墩、八坦、九井、十三巷、三十二轩、七十二园和 一百零八座大夫第显示了茂林建筑数量和种类之多。
花砖,是茂林建筑上的一大特色,黑白两色过渡自然,有中国画的山水韵味,因其纹理各异曾被巧妙地排列成梁山上的一百零八将脸谱。著名作家吴组缃就以家乡的花砖来谈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说写小说塑人物就要象墙上的人物脸谱一样有个性、不能千人一面,象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
茂林菜属徽菜系列,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在当地的婚嫁、寿诞、添丁等喜庆宴请菜肴中,多上十二道菜,俗称“十二碗”,其中的烧膀、粉渣肉、糊粉又称 “三绝”。菜品半荤半素、料汤均衡。办席必请乐队,有迎宾曲、 敬酒曲、送客曲,锣鼓喧天,管弦齐奏。茂林又有独特风味的地方美食,有万年楼的发糕,三元楼的水晶糕,杨柳春的九角糕,粉料匀细,松软可口。
茂林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34年方志敏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皖南,在太平县谭家桥遭遇国民党部队,红七军团长寻淮洲负伤至茂林牺牲;1941年1月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在经过茂林时被国民党部队围困,激战七天七夜,九千余人的队伍只有一千多人突围,史称“皖南事变”。
二、泾县茂林吴氏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文,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茂林吴氏创造了穿靴戴帽、簪缨继世的家族传奇。
吴氏是太伯、仲雍之后,黄帝轩辕氏后人。泾县茂林始祖吴文举于北宋初年迁居宛陵。其子吴希贤在南唐衢州教授任上辞官,后从宣城迁至其下辖的泾县茂林东庄。吴希贤次子吴安国于北宋熙宁年间娶河西的宋氏女为妻,于是从东庄迁宋家坦与宋氏“联居”,这即是吴氏正式定居茂林的开始。随后茂林吴氏分枝散叶,人口众多,科举兴盛。
茂林吴氏一直以科第进仕扬名于乡邦。据清吴氏谱记载,吴氏共有进士19人,举人119人,岁贡生难以计数,有“泾川邹鲁”之誉,“泾之多才萃于吴氏一门为不可及。”清吏部尚书吴芳培称“吾宗之隽才迭出,喋躞词场,彬彬乎其未有艾也”。清乾嘉道时期,在宁国府举行的一场童子试中,录取的三十六人吴姓占有十八位。乾隆之后,吴姓有六位钦点翰林,另有“六鳌驾海” “祖孙传芳”的科场佳话,其中清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吴芳培、山东巡抚吴廷斌、近代外交家吴茂荪、经济学家吴半农、国文教授吴则虞、新中国财政部长吴波、卫生勤务学专家吴之理及被称为“茂林三吴”的文学家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画家吴作人等均为个中佼佼者。
三、茂林吴氏分迁肥东的一支根据安徽省图书馆藏万历七年《泾川茂林吴氏谱》、兴一村吴邦凯藏《吴氏家谱》手抄本记载,吴氏远祖世系表依次为:
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周太王→
【1】泰伯(得姓伯始祖)→【1】仲雍(得姓始祖) →【2】季简 →【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鸠夷→【8】余桥疑吾→ 【9】柯卢→【10】周繇 →【11】屈羽 →【12】夷吾 →【13】禽处→【14】转 →【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吴王)→【19】季札→【20】征生→【21】启番→【22】吴售→【23】弥容→【24】句 →【25】子三→【26】涉(子彰) →【27】彰→【28】穆→【29】平→【30】申→【31】芮(长沙王) →【32】浅 →【33】信→【34】广志→【35】千秋→【36】长陵→【37】全→【38】隆→【39】复兴→【40】汉→【41】成 →【42】盱→【43】胜→【44】珪→【45】文质→【46】应之→【47】康年→【48】嗣英→【49】正己→【50】定→【51】之则→【52】延→ 【53】猛→【54】安诚→【55】筠→【56】钦→【57】授→【58】文慰 →【59】良→【60】义方→【61】少微→【62】巩→【63】泉→【64】瑶→【65】叔沅→【66】瑗→【67】谟→【68】亨之→【69】衡→【70】光裕→【71】百亿→【72】逢源→【73】福→【74】元珎→【75】义德→【76】彬→【77】百九→【78】万一(为茂林一世始祖)→【79】大千一→【80】乾十二→【81】坤一→【82】伯二→【83】千七(吴侃)→【84】恩一→【85】端二→【86】荣四→【87】祥一→【88】儒二→【89】佑二→【90】隆源→【91】利→(利公祠堂)【92】祖二→
【93】兴一讳俊,迁合肥东乡青阳山下→【94】治涵→【95】浩化→【96】尊甲→【97】欲起→【98】正坤→【99】仁朝→【100】義護→【101】礼琏→【102】万昌→【103】道肫→【104】明伦→【105】廷瑜→【106】元成→【107】开金→【108】运泰→【109】克信→【110】显芳→【111】家骥→【112】邦国
从世系表得知,茂林一世祖为万一公,是自得吴姓氏之后的第78世,再历经15世到93世兴一公时,从泾县茂林迁至合肥东乡青阳山下,再历经18世至第111世吴家骥,112世至邦国。因而肥东兴一村吴氏是明初时从茂林迁出,为茂林吴氏分支。
四、从泾县吴氏到肥东吴氏的重要人物伯始祖讳太伯,又泰伯(古泰通太),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正月初九生,卒于殷帝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娶卜氏,吴氏开氏始祖。周太王古公长子。葬今江苏无锡鸿山。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之子昌,太伯携弟仲雍逃到荆蛮句吴,易服毁容,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发习俗,以江苏无锡东南梅里(今梅村乡)为都城,建立吴国。此为吴氏得姓之始。
78世万一公(953—998),讳文举,百九公子,生于周太祖广顺二年,卒宋真咸平元年,四十七岁。十岁能文,少年登科,初任江陵尉(今湖北省辖),升任郧阳县令,再升循州(今广东惠阳地)司马。宋太祖赵匡胤派曹彬、潘美率兵伐南唐时,曹彬遣使赴郡县招降,有人议以城献,文举晓以大义,遂杀劝降使者,固守城池。宋军攻城三月,城终失守,文举被俘。宋将见其忠,欲给官,文举不受。家被毁,成为游民,流浪至宛陵(今宣州市),后隐于泾县之奎峰东庄湾(今茂林),为茂林吴氏宗族始迁祖。治平间学士欧阳修状公节,作《茂林始祖万一公记》。万一公为茂林一世始祖。
肥东兴一村吴邦凯藏光绪年间《吴氏家谱》手抄本
79世吴希贤,行大千一,文举长子。素性笃雅,操行纯洁,居不交利,仕不忘学,宋雍熙三年九岁入太学,淳化二年十四岁试经魁,十五岁廷对赐进士,授衢州教授,咸平元年功赏,二十二岁转文林郎,寻授兵部架阁。会保吉里陷,宁州中原震动,因上谏不纳而辞官,景德元年来茂林奎峰东庄湾(今乔吴),时年二十七岁。
80世吴安国(1042—1118),希贤次子,由奎峰东庄迁于宋家坦(后改茂林村),俗呼号公,屡荐不仕,乐于与兄弟共守田园。但东庄地狭,见濂溪东岸岳父宋家所住地方地域广阔,土地肥沃,于熙宁八年(1075)来宋家坦建“延陵新宅”。这就是吴氏正式定居茂林的开始。
83世吴侃(1119一1170):忠鲠长子,乳名永兴,娶方氏(1121一1159),生二子时亮、时高。公妣合葬村西新坟墩,为茂林古七墩之一,今古墓尚存。1997年后分学灌园吴敬恒第六代孙吴慧智个人出资复修。
新坟墩又称白骨墩,在墨庄右前
85世端二公:时亮长子,讳德桄,号勉正。娶章氏大娘,公妣生卒失考,生三子惟辉、惟烨、惟燦。三子惟燦出继乔吴吴德梗为嗣。公妣合葬村北茅王嘴倪家冲口。康熙年间裔孙元凡有《宋故吴公讳端二墓志》。
86世荣四(1178一1241),于宋开禧壬辰立东山庵为祠,立宗支谱系图挂祠堂之中,召僧人荣吉祥守庵奉祀祖宗。于宝庆丁亥三年(1227)续修茂林吴氏宗谱并撰序。公性资明敏,识量过人,茂林吴氏宗谱自此始修,又家规设法,子孙可守,为万世之基。娶宋氏,生五子祥一、祥二、祥三、祥四、祥五。夫妇合葬茂林东北五里凤村蟠蛇形。
87世祥一,讳世鹏,又名鹏卿。娶肖氏,继娶徐氏,生三子儒一、儒二、儒三,夫妇合葬蟠蛇形。长子儒一,字竹居,分支一甲,西仁里。次子儒二分支一甲八大分。三子儒三,字梅居,分支六甲。
88世儒二,祥一次子,字熊兴,号兰居,生卒缺,葬永定都荀村半月形,娶洪氏辰贞生二子佑二、佑三。公为一甲八大分姓祖。次子佑三公后裔迁庐州府无为州土桥。
89世佑二 (1178一1241),字彦孙,乳名炎保。娶潘氏定秀,生二子祖源、隆源。合葬庄门前,眠犬形。公于元至正丙戌六年(1226)续修吴氏宗谱并撰序。公为茂林八大分之祖。
90世隆源,彦孙次子,行忠三。娶章氏接弟,生四子利生、尧生、安生、义生。公妣合葬西山涌门墩。公为后四分之祖,后裔住古溪边、玓公分、庄门前、燕形和高坦梅家村等亦其后裔。隆源四子后裔,随兄祖源支海、河、泗、济前四分而兴盛起来,因而被称后四分。
肥东兴一村吴邦凯藏光绪年间《吴氏家谱》手抄本
91世利生,隆源长子,讳的,字寿一,生元至顺辛未年(1331)娶方氏生子文秀,生子祖二,继娶章氏,生三子礼和、仁和、三和。公妣合葬庄门前周家门前,的公敞厅在尚友堂后门,年久失修,解放初拆毁。
(作者吴小元系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泾县吴氏文化研究会会长;作者叶彩霞系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泾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
制作:童达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