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了有什么小妙招可以退热(宝宝这两种发烧盲目用退热帖)
看到很多妈妈,在孩子发烧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脑门上就“啪”的贴上了退热贴。
但是,你知道吗?本来孩子两天可以自愈的,硬生生的被短病拖成了长病。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面说:"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脏器轻灵,随拨随应”。意思是说小孩子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着凉和吃多了!
在《伤寒论》里面,也有一段论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看看,应该发汗解表的,你非得用冷水去喷,那个热看上去被抑制住了,但是过段时间更加烦躁,皮肤上面都有小鸡皮疙瘩。额头一凉,毛孔闭塞,散热的主要渠道关闭了。寒气郁结在皮下,人体就会发热来与寒邪对抗。
正气足,冲开毛孔,驱邪外出,汗出热退身凉。正气不足,正邪交争,毛孔开而复闭,故发热反复迁延,热退复起。
退热贴,主要是利用国际流行的TDDS技术使水分和药物透皮进入皮肤,然后通过水汽化吸热的物理变化达到降低体温效果的一种药贴。说白了,也就是冰敷的一种。
冰敷会造成毛孔收缩。人本来要发汗排邪,你封闭毛孔是个什么鬼?你到底是哪边的?是站在敌人那边还是站在正义这边?
积食发烧也是如此。发热的病源在脾胃、在腹部,你贴额头是个什么鬼?不消积导滞,清泄内热你也指望发烧能退下来?
所以说,小儿受寒和积食发烧贴这种退热贴,是大错特错的。两天能好的病,你生生拖到一个礼拜,搞不好还要惊厥,热邪郁闭不出,灼伤津液,并造成种种变证,诸如烦躁为郁热扰心,便秘为水不行舟,昏沉为郁热耗气,咳嗽为火热烁金,呕吐为气逆不降等等。
受寒发热的特点:受寒发热一般是下午或者晚上开始发烧,在晚上12点左右达到峰值,到了后半夜温度又开始逐渐降低。如果孩子的体温比较高,同时手脚发凉,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注意,防止孩子高热惊厥,及时给孩子泡脚,搓手脚,让四肢温暖起来。
那么受寒引起的发热我们如何运用小儿推拿来调理呢?
祛风:头面四大手法,一窝风,二扇门
散寒:推三关,清天河水
头面四大手法:
【开天门】
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推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推眉弓。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运太阳】
定位:眉后凹陷处。
操作:用中指端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一窝风】
定位: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100-300次。
作用: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发散风寒。
【二扇门】
定位: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甲掐之,称掐二扇门;以一手食中指端揉之,称揉二扇门。掐5次;揉100-500次。
作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三关】
定位: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100-300次。
作用: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天河水】
定位: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100-300次。
作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积食发烧的特点:
积食发烧初期一般肚子发烫,手心烫,腹部与背部温差大,同时还会伴有胃肠相关的一些症状,如口臭,舌红,大便不通或臭或拉肚子,舌苔黄腻。
这种发烧温度一般不会很高且持续,或反复发烧,一般在早上温度有所降低,到了下午时候温度就开始升高了,积食严重的也会高烧,但是这种孩子的身形一般会偏瘦。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把体内的积食排出体外就可以了。
那么积食我们要怎么去处理呢?
清热:清天河水,退六腑,揉涌泉。
排积食:清胃,清大肠,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
【天河水】
定位: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100-300次。
作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六腑】
定位: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100-300次。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揉涌泉】
定位: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就是涌泉穴。
操作:大拇指按揉一只脚心的涌泉穴,按摩1分钟左右,然后换另一脚同样操作。
作用:滋阴降燥,保健。
【清胃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自掌根方向向拇指根直推为清,称清胃经。100-500次。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清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虎口向食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大肠。100-300次。
作用: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板门】
定位:手掌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100-300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
【中脘】
定位: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操作:按揉,100-300次。
作用:保养脾胃,通腹降气。
【天枢】
定位:距脐中旁开2寸。
操作:按揉1—2分钟。
作用: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
小朋友只要内在的积食通过大便排出体外后,烧很快就会退下来,那么孩子烧退下来以后,我们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饮食,不要在孩子烧刚退下来就大鱼大肉,这样很快就又复发,所以在饮食上我们刚退烧的时候可以吃的清淡一些,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两种发烧的处理方法,相信大家都学会了,愿大家都做智慧的爸爸妈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