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天然屏障(华夏文明的摇篮一一封龙山在昭唤)

#五千年华夏文史讨论#(二)封龙山是帝尧封禅的华夏第一岳,从此恒山,恒水,恒山郡而冠名,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华夏文明的天然屏障?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华夏文明的天然屏障(华夏文明的摇篮一一封龙山在昭唤)

华夏文明的天然屏障

#五千年华夏文史讨论#

(二)封龙山是帝尧封禅的华夏第一岳,从此恒山,恒水,恒山郡而冠名。

汉碑封龙山颂记载:夏禹治水八年,洪水退了,土地平整了。五月站立封龙山顶,东望是古时的大陆泽,广阔的平原肥沃千里,万顷平川如巨龙之龙首,站在龙首峰颠,古恒山峰谷叠翠,特别是封龙山之北,无数山峰象大军列队南北排列成行从远方而来,观南北山脉酷似游龙纵贯连绵起伏。封龙山分出太行,高高地隆起在大麓平原横亘东西。

在广阔的平原西望巍巍封龙山更显得雄伟壮观,如活灵活现的巨龙腾飞,封龙山虽然海拔不高,但从一马平川的平原西望,依然是高大挺拔,峰峦重叠,恢弘伟岸,所以人们敬畏它,神化它,把它的主峰称为龙首峰,把它称为龙山,一切和龙联系在一起,古代山神崇拜大山是神灵居住的地方,体现了万物有灵的神道思想。

尧看这里风水宝地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称尧为帝尧,为了加强对各部落的领导,设置了四岳官名,南北四岳来考查四方诸侯,尚书记载:四岳大事办理的很好,尧关心百姓,遇到重大事情听四岳的意见,白虎通说岳:天子巡游四方,每到大山之下,对大山进行祭祀,这坐山就成为岳。只有在太行山独树一帜山峰,奠定封龙山为岳的主要原因,封龙山是尧的封山。

岳:本意是考制诸侯。古人所说的“岳”,本作“嶽”,义为“山之尊者”,也就是有名的大山,而“渎”,则指“大川”。“五岳”“四渎”,就是“天下”的象征,所以古代帝王才要“封禅”。

司马迁在《封禅书》里说:“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

说文解字:封,意为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了亲属或官僚,帝王筑坛祭天地为封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封龙山就是帝王的封山,山上有禅房院。

帝尧时期,四岳作为重臣,向尧推荐了首先治水的鲧,以及最终的接班人虞舜。《尚书 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岳):天下分九州,各州都有镇山(岳),是上古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山必有岳。岳之所指有两方面含义,一者为山,一者为人。

岳如果指上古圣人,就是领地在冀州的四岳、伯夷;岳如果指一座山,就是冀州之镇山封龙山。

《史记,封禅书》几次提到恒山,称舜“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五载一巡狩。

《尚书禹贡导山》记载秦始皇东巡时过“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秦始皇走太行恒山到碣石。时至今日太行、恒山的名称依然如此,说明北岳之山,横亘绵长。《周礼•职方氏》记载:当时天下“九州各有镇山,恒山,正北并州镇山”。《尔雅•积山》也有关于五岳的记载,且称“恒山为北岳”。《汉书•地理志•常山郡》载:“恒山北谷,秦汉时期设恒山郡,就是因北岳恒山在其辖区内而得名。

当年古人登临此山,东视平野千里,沧海桑田;西视山势苍茫,气象万千”。又说:“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于北岳”。

《史记,封禅书》中有一段重要记载:“常山王有罪,迁,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然后五岳皆在天子之郡。”这里的常山王为刘舜之长子刘勃,其弟为次子平。史载,此事发生在汉元鼎三年(前113年),常山除国为郡,并分常山郡置真定国,下辖正定、绵曼、藁城、肥垒四县。郡治在恒山石家庄东故城,原为恒山郡,汉高祖三年(前204年)置,汉文帝元年(前179年)为避文帝刘恒名讳而改为常山郡。按司马迁记载的“五岳皆在天子之郡”这一句话理解,恒山当在常山郡管辖范围之内,而当时常山国的范围不包括后来恒山的所在地上曲阳。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清楚的知道,秦始皇到封龙山祭祀过,因山贼骚扰而草草离开,汉武帝及他的子孙常山王祭祀的场合就是封龙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