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蕴含的哲学(物极必反对人生的重大启示)

物极必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阴阳环转”的哲学,最出名的便是老子所著述的《道德经》中所提到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的意思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对于物极必反,如果要真正追究其缘由的话,则可以追溯到由上古时代的伏羲画八卦沿袭下来的《易经》。

物极必反蕴含的哲学(物极必反对人生的重大启示)(1)

在儒家经典中,《易经》被尊称为“六经之首”,享受着无比尊崇的地位。

在道家经典中,《易经》也同样有着崇高的地位,被称为“三玄之冠”。

所以,《易经》真正算得上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了。

现在,《易经》作为华夏文明长河中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各方面的重要元素符号,深深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例如,在《易经》乾卦中的 “亢龙有悔”就值得我们汲取其精髓,为我们所用。

所谓亢龙有悔,就是龙飞得过高,超过极限,就会发生“悔之晚矣”的事情,这便是物极必反最早的概念。目的在于告诫人们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需要指出的是:物极必反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原文是“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鹖冠子·环流》也说:“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事物发展到极限时,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以命名为环流。

生活中,我们除了常说“物极必反”之外,也常说“否极泰来。”

至于“否极泰来”中的“否”和“泰”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的卦象为坤(地)下乾(天)上,为天在地上之表象。天在极高之处,地在极低之处,天地阴阳之间因而不能互相交合,所以时世闭塞不通。《泰卦》的卦象为乾(天)下坤(地)上,地气上升,乾气下降,为地气居于乾气之上之表象,阴阳二气一升一降,互相交合,顺畅通达。

在卦序中,泰卦后面是否卦,“否极泰来”的意思是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也是表达物极必反的智慧。

然而,植根于易经文化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思想精髓大多时候是让我们捉摸不透的,就是我们无法保持事物之间的平衡状态,让好的事物不向坏的方向转化。

正因为这样,老子才为我们指出:使事物保持不变的最佳状态就是平衡,也就是既不向左,也不向右,就是要保持中间。

在这里,老子只是给我们表述了物极必反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没有为我们指出怎样做才能让“物极必反”达到我们想要的理想状态。

老子真的没有给我们指出来吗?答案是否定的。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就把方法教给了我们。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功成身退,天之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成功了就退下来,这才合乎天道。

物极必反蕴含的哲学(物极必反对人生的重大启示)(2)

除此之外,老子还说:“功成而弗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功成而弗居”作为一项精神原理,对个人本位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而言,确实别具意义。自我膨胀与自私为己是人类的通病,只是于今犹烈。于是老子就担心事物发展到至高点就会走向反面,就会泰极否来,就说道:“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老子在说完这些话后,他觉得这可能还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他就提出了“功成身退,天之道。”

可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功成身退”之道是老子一贯秉持的基本观点,而这,又是基于老子“无为”的思想而提出的。“无为”就是要求人们功成身退,而功成身退恰恰是“无为”的表现。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于是“无为”便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在道家看来,“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老子提出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

可见,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老子认为:无为是一种境界,一种至善至美的崇高境界。所以,老子才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常常表现得无为而实际上却无所不能为,我们如果能够守持着这一点,天地万物都能够自然而然地自行演化,都能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

老子就是在告诫我们为人处世,如果能够坦坦荡荡,实实在在,得失听之,毁誉任之,举重若轻,临危若盈,一笑置之,一言蔽之,不烦不恼,清神静心,轻松自在。人生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就是很快了。

老子的思想,主要就是讲“自然无为”,这里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一切行为顺应自然规律,才叫“自然无为”。

但我们一般人往往做不到“自然无为”,不能顺应自然规律,总是按着自己的想法、意愿做事,这其实就是妄为,那结果就一定会遭到自然力的对抗。

佛教人士可能是过于悲观地看到了上天的这种“天意”:上天一直在消亡我们现实中的一切存在及存在的意义。

佛教界的观点认为,我们存在的一切都将是一个短暂的幻影,没有什么意义,为它作为就更是“妄想”,所以佛教就采取了“不为”的方式。

其实,“不为”也是某种形式的“妄为”。老子认为,人生就算短暂,这也是天道的必然,我们一定要顺应天道。

正因为老子有了这种思想,他才说“功成身退”是天之道,是从大自然得来的。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的四周,百草树木,花开之时何等灿烂,但一旦有了果实,花便谢了。硕果累累,香飘数里,一旦成熟,就会落下,它不会再占据枝头。

什么是自然力呢?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道理就是老子讲的“反者,道之动”,而在这里的“道”,就是自然力。

物极必反蕴含的哲学(物极必反对人生的重大启示)(3)

之所以把道与自然力等同起来,是因为老子讲的“道”听起来比较玄妙。如果换成 “自然力”,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生活中,我们如何能感受到这种自然力呢?其实这种自然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往东走,自然力就拉我们往西走。我们往西走,自然力就拉我们往东走。冥冥之中,我们会感到好像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牵引着我们,走向相反的方向。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

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正是存在着这种自然力,就很容易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万事万物都有它自然的生长规律,不用人类去管,万事万物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越是干预,越是希望它生长、开花,它就越不生长,越开不了花,这就是“有心开花花不开”。这二者,都是自然力在起作用。

在我们理解了自然力之后,我们就要认识到:当我们正在做一件事情时,我们只需要觉知就行了。觉知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上一刻我们是快乐的,然后另一刻,我们却是不快乐的。我们却无法知道,在什么“点”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走到对立面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我们肯定经过中间,也肯定经过平衡。如果我们不经过中间,不经过平衡,我们怎么可能走到对立面呢?我们或许只经过了一瞬间,而且还是并不重要的,所以我们就忽略了,但我们确实是经过它了。

如果我们稍微警觉一点,我们就知道中间在哪里,我们就知道平衡点在哪里。就如刚才我们是那么安静,一分钟以后,我们的整个头脑就开始喋喋不休,我们肯定在什么地方经过了中间,经过了平衡,才使我们从安静变得喋喋不休起来。也正如当一个人死了,上一刻他还活着,然后他死了。如果他是警觉的,他就会发现超越死亡和生命的,是那个不死的中间。然而他不是警觉的,他死过很多次,千百万次。

很多事情,我们经过了中间,只是由于我们不警觉,我们才没察觉。我们每天都经过中间很多次,成千上万次:一会儿慈悲、一会儿愤怒。我们面对一个人,突然间感觉他很好,突然间,又觉得他这么坏。或者是,我们在早晨感觉这么神圣,到了晚上又是那么渺小。

对于这些感觉,我们肯定经过中间了,肯定经过平衡了,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它到底在什么时候走向了反面。

从道的效用来看,道能起到弱化、消亡事物正向发展的力量,这样才不至于使事物的正向力量失去控制。并且道在弱化事物的时候,我们是感受不到的,它来得很隐蔽、很微弱。这是因为,道的反作用隐于正向作用之中,它虽然会影响我们的结果,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作用。

就像现实中存在的“事”或“物”,都已经处在某种层级的平衡稳定中了,说明有一种反向力量在作用于事物,才使事物处在平衡中,才保证了事物不会处于永恒的单向发展中,这个反向力量就是它的阴性力量,就是存在于其身中“道”的力量。

比如,我们立足于地球“大小”这个概念之上,我们以地球本身为参照物,从地球任何一个方向笔直出发,一定会从反方向回来。如果永远回不来,就说明地球无穷大,地球就处在不平衡中,就不应当存在,但事实是地球存在着,且处于稳定中。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取自《易经》中的一句话,或许很多人早已耳熟能详,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未必真正能够做到这个智慧。

物极必反蕴含的哲学(物极必反对人生的重大启示)(4)

《菜根谭》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一个人的事业成就到达顶点的时候,就如同水快满了一样,快要溢出来,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再多加一滴。当一个人处在危急关头的时候,就好像木头快要折断还没有折断一样,这个时候不要再施加一点压力。

由此,老子指出:我们的行为要合乎天之道,功业成了,就应该引身后退。我们应该建功而不居功,打天下而不占有天下,独霸天下。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在实现个人价值,建功立业之后,自己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这个时候,就应该赶快隐退,空出舞台让后来人演出。如果打下天下就占有天下,那与强盗的抢劫有什么区别呢?庄子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正是对这种居功不退者的尖锐指责。

在老子的逻辑里,一个真正理解大道的人,都会循道而行,都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

春秋时期,齐鲁会战,鲁国右翼军溃退。将军孟之反断后,成功掩护了后撤部队。但是,在他退入城门时却说:“真倒霉,我的马太差了,只能在后面拼命抵挡。”

国家战败了,你的功劳再大又如何呢?表功居功,只能引起君臣们的反感,弄不好会遭来灾祸。孟之反以此掩盖自己的功劳,真是领悟了大道的精髓了。

老子之所以说“功成身退,天之道”,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大道循环不息,事物时刻在变化。在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能有所作为,之后便不一定能适合事物发展的要求。比如,开国将军,在战争年代叱咤风云,功勋卓著。但是,战争结束了,国家建立了,将军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因为,国家接下来的任务是建设。

实践证明,多数成功的将军并不是好的建设者。如果在建国后你继续居大功、占高位,多半会阻碍社会发展,于人于己于国都是不利的,故而应该功成身退。

其次,功成身退对建功者本人也是一种保全之道。对上位者来说,功高难免震主,领导自然会对有功者戒备提防,因为有功者的存在就是对他的地位和权势的无形威胁。

上位者自然会千方百计想法削弱他,有功者的处境实际上已经很危险了。对于多数成功者来说,往往会因为做过大事,立过大功而目空一切,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这种姿态难免会遭到周围人的嫉妒和愤恨,他们会想方设法,寻找有功者的过失,散布诋毁,欲除之而后快。

再者,身居高位,本身就挡住了后来人的升迁之路,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想法扳倒那些高高在上的成功者。几股力量结合,往往会对居功不退者形成致命的打击。所以,对于功成之人来说,退下来反而会得以保全。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老子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一再申诉这一主张,猜度起来,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普遍都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老子才告诫我们,功成之时,即当身退,该罢手时就罢手,切莫因为种种的贪恋而引祸及身。

韩信的悲剧就是功成不退造成的。

谁都知道,韩信是汉朝的第一大功臣,汉朝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

物极必反蕴含的哲学(物极必反对人生的重大启示)(5)

刘邦最大的敌人项羽,也是靠韩信消灭的。

韩信功高震主,不退本来就犯了大忌,加上他居功自傲,对大臣曹参、灌婴、张苍、樊哙、傅宽等都不放在眼里,遭来这些人的嫉恨,终于一步步走上了绝路。

后人评价说:如果韩信不居功自傲,而是自隐其功,谦让退避,刘邦大概也不会对他下手。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韩信的遭遇的确是一个教训,尤其能让有才有功者在这个问题上深思猛醒!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为防止权臣篡权,大杀功臣,通过胡惟庸、蓝玉两案件,李善长、蓝玉等开国功臣基本上被杀殆尽,但是有一人却躲过了此祸。此人便是汤和。

汤和和朱元璋是同乡,而且还是一条街上长大的,所以汤和非常了解这位儿时伙伴的秉性。

汤和知道,此时已贵为天子的朱元璋最大心病乃是功臣手中所握的权,而且朱元璋猜忌心很重。于是,他做出重大决定,主动辞官,回乡养老。

回乡之后,汤和表现得非常低调,从不以功臣自居,更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整日里就是饮酒作乐,游山玩水,含饴弄孙,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

汤和能躲过朱元璋的屠杀很大程度是因为他聪明地选择了“功成身退”。

帮助越王勾践兴越国,灭吴国的范蠡也是深谙“功成身退”之理。

吴国灭亡之后,范蠡认为在有功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他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过着惬意而舒适的生活。

而同为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的文种却在灭吴后,自觉功高,不听从范蠡劝告继续留下为臣,最终被勾践不容,受赐剑自刎而死。

怎么算是“功成身退”呢?是不是一定要像汤和、范蠡一样归隐乡下?不是的,不能对功成身退做这么狭隘的理解。

物极必反蕴含的哲学(物极必反对人生的重大启示)(6)

“功成身退”就是要求有功者不要居功自傲,不要总是摆老资格,动不动说我当初怎么样,我怎么有功劳。如果能做到放低姿态,谦和为人,及时让贤,奖掖后进,即便是身在朝廷,也同样是“功成身退”。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个境界,也就不会出现“物极必反”的现象,在自己达到人生的巅峰时刻,则形势逆反,亡身丧命了。就不会出现“泰极否来”的现象,把自己幸福美满的生活搞得一地鸡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