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峰峰免费景点(邯郸峰峰家乡有座山)
山,自古以来被视为万物产生之地,生命和灵力渊源于此。围绕山,演化出各种礼仪和民间活动。山与人相遇,呈现出不同的性格。
你的家乡有座山?那里有多少回忆与山有关呢?它让你开心,还是让你五味杂陈?它滋养了你的童年,还是丰富了你的青春?
别处再好的山,若与你无关,也只是个风景。只有家乡那座山,让心不能绕过。
冀南名胜响堂山,也是我家乡的山,自七八岁时到现在一个甲子,不知登了多少次了。那时候没有景区这个概念,没有门票,没有围墙,只要你愿意,任何时候都可以到响堂山去,不过大都不是去玩,而是去割草、割荆条,换几个零花钱去缴学费,时光如梭,恍如昨日。
千年国宝
响堂山,又称鼓山,长21公里,宽5公里,西连太行山脉,东濒冀南平原,漳河蜿蜒其南,洺水逶迤在北,滏阳河发源于其中,自古是风景游览胜地。一九六一年响堂山石窟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AAA级旅游景区。
响堂山最著名的是响堂山石窟,它包括南响堂石窟、北响堂石窟和小响堂石窟(水浴寺石窟)三部分,并都有附属建筑群,始凿于北齐,隋唐宋明历代又有续凿。据考证,响堂山石窟现有17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6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词等,这些石窟依山而建,窟山一体,塔像相依,别具特色,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艺术、书法的宝库。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老先生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响堂山石窟可与龙门宾阳洞、巩县第五窟以及云冈各大窟相比拟”。响堂山石窟保存了一千四百余年前北齐时期的建筑造型,这在全国是仅有的,它的造像风格使中国雕塑史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开启了后来的隋唐佛教造像的巅峰。中国石窟研究专家、北大考古系主任宿白先生称“中国石窟艺术的缩影在响堂”。1959年6月3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了响堂山南响堂寺,对这一石窟艺术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你们应很好的保护它,艺术价值很高,这是国宝。”周总理谈起北响堂寺的遗存情况时说:“耳闻其景,向往莫及”。启功老先生亲笔题写“高齐妙跡,渤海遗珍”。中国古建筑学家郑孝燮先生到响堂山赋诗“鼓山滏水太行连,摩壁窟群石寺悬,一代高齐空汗马,且留文物作遗传。”
响堂山石窟最著名的是大佛洞,它是响堂山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雕刻最为精美的一个洞窟。它窟内进深13.3米,宽13米,高12.5米。走进大佛洞里,一个巨大与山连体的塔柱映入眼帘,其正面是一尊高达3.5米的大佛,塔身的南面和北面各为一尊菩萨,俗称一佛二菩萨。下方佛坛雕刻着风、火、树、河、象等十神王像。塔柱顶部凿列龛16个,内置菩萨立像。洞内四壁凿列龛16个,内置菩萨坐像。窟门两侧雕刻为“帝后礼佛图”,其它处有明代补刻的千佛坐像百余尊。大佛洞雕像每尊都是不同神像的代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历经千年,窟像共存,令人惊叹。
最令人称奇的是刻经洞,它位于北响堂石窟最南端,密密麻麻地镌刻着数万的文字,这些字有的大如斗状,有的小如铜钱。据和村镇地方文化教材记载,刻经洞刻写的是《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维摩诘经》《弥勒成佛经》《无量寿经》等计六部佛经,洋洋洒洒宏篇巨著约五万余字,我们遥想那一锤一凿,一笔一划,日积月累,要多少时日才能完成这个留史千载的工程。响堂山石窟开创了中国佛教刻经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佛经研究专家罗昭先生称赞响堂山刻经为“中华第一刻经”。
石窟盛会
我们当地人都有登响堂山的习俗,尤其是农历三月十五日庙会前后,每天都有上万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年游客量约在几十万人左右,他们怀着虔诚的心情,登上响堂山,求医、求财、求官、求学、求子、求平安,求什么的都有。有些远道而来的年老长者还以石窟为家,一住好几天,因为响堂山佛像声名远播,地界很宽,北到邢台,南到安阳,西到长治,东到聊城,方圆上千公里。所以,每到三月十五,外乡的游人络绎不绝,似涓涓流水汇集到响堂山,我们都到过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等名山大川,看三月十五庙会的登山人流,彼此也差不多,只是没有那些名山的规模大罢了。
上北响堂山有好几条线路,人们一般是从宋白塔始,经响堂山石窟、天宫、风门、鹰嘴峰到老石台。如果不愿爬更远的山,到响堂山石窟也就止步了。我细数了一下,从进山门到响堂山石窟共有742个台阶,从响堂山石窟到天宫942个台阶,山道弯、台阶陡,每个台阶都挤满了人,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上不了多少个台阶,已是汗水涟涟,湿透衣衫。那些从数十里、数百里外赶来的老太太们,慢慢在台阶上挪步,上几十个台阶就到两侧的石板上歇息一下,满脸汗水落下来,也要坚持到响堂山石窟去拜一拜。而显示一些青春活力的则是那些年轻人了,他们红男绿女,好友结伴,手臂相挽,一蹦三跳,上台阶就像玩似的,脚底生风,踏云而过,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
登上老石台
我们这次上山,没有走传统的登山路线,而是选择了比较陡的响堂山北坡开始爬山,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响堂山最高峰老石台,可以避开那些拥挤不堪的人流,还可以领略那些自然生态的山野风光,谁知这一路来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从角度很陡的山坡开始爬,每座山坡几百米长,没多少时间就累的腰酸腿困,毕竟这些年不爬这么陡的山了。爬了山坡又要攀岩,这个岩可不像电视里攀岩那样风光,而是在山岩间寻找落脚的地方,用手抓住一把荆条,一颗树根、一块岩石,脚才敢慢慢挪动,登上另一个制高点。有时小道忽然消失,往回走已无可能,往前走不知路在何方。遗憾的是当向导的村民也迷路了,他说这些年封山育林,保护环境,不准上山割草放牛羊,把过去的小路也淹没了。我们只好在杂草树木荆条的空隙中摸索前行,有的地方连腰都直不起来,手上腿上胳膊上划出一道又一道血痕。快要登上老石台高峰时,歇了歇脚,喘了喘气,静下心来,才想放松一下,忽然见直上直下百十米深的悬崖裸露在我们面前,岩石上是光滑无比的青苔,紫褐色的岩层隐隐闪着吓人的亮光,半山腰有几棵油松,树枝伸展在半天空,一只悠闲的老鹰在山涧中盘旋,使我们越发增加了紧张感,手心里浸出了冷汗,心想这一脚收不住,那可就滑下深渊了。再看那几位舞文弄墨的笔友,也没有心劲喊:“大山,我来了”,只怕双脚站不稳。
老石台终于爬上来了,举目四望,万景皆入眼底,老石台,真是天造地设,鬼斧神工,你在几十里地以外向响堂山上一望,高高的峰顶上居然矗立着长方形的巨石,直插云天,高数十米,方圆上百米,真是飞来之峰。站在老石台上,心胸觉得非常开阔,往西远望,层层山峦,逶迤远去,那是太行山。往东远眺,一马平川的冀南大地直通渤海,说来也怪,自响堂山往东至五百余里再也没有大的山脉,直至泰山。登老石台,不知能否借用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名言,反正在我们冀南是登高望远的绝好去处,这是毫无疑问的了。
神奇传说
响堂山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千百年来口口相传在人们中间,有些还是对响堂山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解释不了的谜团,轶闻传说成了人们到响堂山听到的第一课。如为什么叫响堂山就众说不一。一说在洞内谈笑、拂袖均能发出铿锵的巨大回声故名响堂。另一说响堂山原名鼓山,俗称“南鼓北鼓,相距十五”,但鼓在哪里,至今寻找不得。还有一说,因山上建有响堂寺,便山以寺名,取名为响堂山。再有一说是祭祀供奉场所,俗称“享堂”,后人把享堂写成了“响堂”,继而又演变出神秘的石锣鸣钟鼓响了。
流传最广的故事是鲁班妻子的石手印,在北响堂刻经洞外南侧的断崖上有一个左手指印和三个右手指印,右手指印下面是一个小佛,地上有女人小脚印和密密麻麻的小坑,说是泪滴的,据说这是鲁班妻子送饭时留下来的。现在人们到响堂石窟时都愿意摸一摸,久而久之,现在这个手指印,小脚印和泪坑越发透亮发明了。“塔林不见塔踪影”则是对响堂山石窟的高度概括,响堂山石窟在全国独具一格,即塔是和石窟合为一体的,叫塔形窟,当你进入石窟之内,实际上就是站在了佛塔之中,这在全国石窟群中是极为罕见的。
从响堂山上下来
远远望着
高高耸立的宋塔和后面的石窟群
感受着艺术隐没在山石中的气息
不禁感叹
依着山势挖凿的这一个个佛像洞窟
与这山、这树、这天融合在一起
仿佛这就是自然
目前
响堂山风景区正在进行提升改造
一起期待旅发大会时
响堂山惊艳亮相吧~
(微观峰峰)
责任编辑胡浩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