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有个神探妈妈的感觉(鉴证科妈妈)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图/剧照
鉴定对象:《妈妈!》
上映日期:9月10日
如果仅仅把《妈妈!》定义为一部女性电影,那就未免小看了它的价值。影片虽然从导演到主演都“全女班”,但女性视角只是表,生命本身的修复力和生而为人的尊严感才是它的里子。
《妈妈!》乍看是一个女儿照顾妈妈、妈妈又照顾女儿的故事。在一个父亲缺失的家庭里,85岁寡居的母亲和65岁独身的女儿相依为命。刚开始,别扭的是年迈的母亲。作为一名思想依旧活跃的老知识分子,她却被困在一具到处都是问题的身体里。灵魂与肉体的不匹配让她对现状不满,而她所作的反抗就是对女儿的照顾表现出各种不合作。她坚持以自己年轻时的状态去生活,抽烟喝酒但就是不吃药。
一次小冲突展现了母女俩对老去这件事的不同态度。当看到母亲爬高爬低地找书,女儿特意写了一张纸条贴在书架上提醒:“爬高会死。”而母亲也写了一张纸条回应:“不爬高也会死。”
女儿追着母亲“管理”的日子,在女儿发现自己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彻底改变了。强作的坚强没有坚持太久,女儿作为家庭主心骨的重担很快被母亲接过去。后者原先的任性其实主要源自对自己变得“无用”的嫌弃,但如今自己又有用了,母亲便迸发出了惊人的生命力。电影里甚至用她锻炼时轻松做出“一字马”来展现其精气神的巨大变化。
很多观众都被“每个妈妈都是母狼”的护崽精神打动,但不少人也表示,片中母女俩过分书面化的表达阻碍了他们代入角色的情感。譬如女儿在发现自己患病后,将妈妈送去养老院暂居。当时,妈妈是这么问她的:“我该怎么理解?是遗弃,还是惩罚?”女儿回答:“是帮忙。”当女儿病情日益严重后,影片的台词就变得更诗意了。譬如她会说:“是你们变了还是我变了?你们对我的了解不如一个青椒,我对你们的了解不如一个花瓣。”
看起来,《妈妈!》文本的文学性倾向,与当下亲情片接地气的潮流背道而驰。但我却觉得,这正是这部作品的独到之处。创作者刻意拔高了两位主人公的经济条件和受教育程度,好让她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所受的“外界干扰”更少一些。换句话说,导演兼编剧杨荔钠提供的是一个女性面对疾病和衰老时的“标准样本”,带给观众的也是有关这个话题更纯粹的体验和思考。
从这个角度而言,相对于母亲,女儿才是这个议题的真正落点。因为这个角色身上既不带妻职,亦不带母职,只有与生俱来的女儿这一个身份。疾病导致她的自我意识逐渐消失,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更恐怖的“死亡”。影片用母亲的视角,展现了这个过程中女儿的恐惧、困惑、痛苦,以及某种程度的自我救赎与自我解放。而观众对这个过程的体验,是可以超脱性别与年龄的局限的。
相比起一般的亲情片,《妈妈!》还留下了很多未尽之意。譬如母女俩的个性缘何截然不同?随着病情打破女儿的严谨与克制,一段有着特殊时代背景的往事也随之揭开。此时再看妈妈和女儿这两个知识分子的不同状态,便能体会到创作者是真正为角色寻过根的。从这一点来说,《妈妈!》倒是比一些流于表面的接地气作品更接近真实。
《妈妈!》本可以拍得更煽情,但导演并没有这么做。她既没有过度渲染母女在面临生活绝境时的囧和痛,也没局限于仅仅赞美“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母女亲情。这种源自血缘的紧密联系纵然给了她们战胜生活困境的强大武器,但《妈妈!》同样没忘记展现两个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对于生命的感受与思考。
最后说一句,两位女演员的演技都很绝。妈妈的扮演者吴彦姝凭这部片拿下北京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当然实至名归,但看完电影我觉得,奖杯也应该有奚美娟的一份。后者的角色难度更高,而她不止完成了100分。
编辑:胡广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