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语经典名句(文学常识早知道)

《论语》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行片断而成的典籍。

孟子论语经典名句(文学常识早知道)(1)

《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关于它的作者,众说不一,一般认为出于孟子弟子之手。

孟子论语经典名句(文学常识早知道)(2)

《论语》和《孟子》虽然主要作为儒家经典而传世,但从文学角度而言,他们不仅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巨大。

首先,它们都提出了一定的文学主张。当然,在孔、孟的时代,文学的概念还不清楚,但是,孔、孟对诗、文的一些论述,则反映了他们的文学主张。比如,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表明了他先德行、后文艺的思想。他关于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关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的论述,更是体现了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重要见解,它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反对“巧言令色”,主张"文质彬彬”,则表达了他“中和”的审美观点。至于孟子,他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的“知人论世"说,又提出“我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的“知言养气”说,对中国后世的文学评论,文学创作,都有巨大的影响。

其次,《论语》、《孟子》都是语录体的典籍。虽然其中没有详尽、具体的描写,但是从孔子、孟子和其他人的对话中,却生动地显现出了孔子、孟子及其一些弟子的形象。比如《论语·述而》记孔子与子路的对话,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可以见孔子沉思善谋的性格,《子罕》中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表现了他的哲人的气度和对人生的感叹。而《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子与陈相的对话,充分显示出了孟子充沛的感情和激越的论辩才情,可以看出他反对超逸,力主济世的主张,这些都是很有性格特点的记载。

除了以上的共同处外,《论语》和《孟子》还有各自的文学特色。

《论语)行文质朴简练,自然无华。比如,孔子斥 宰我 是“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又如,开卷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等,都从现实生活中自然流出,简练明了,毫无雕凿之感。

此外,因为《论语》是一部颇具哲理的书,不少句子虽然质朴简明,但由于是生活的结晶,因而往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可谓妙语连珠,耐人寻味。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可忍、孰不可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都成为后世常用的成语。

如果说《论语》是平实质朴、富有哲理的话,那么,《孟子》就显得气势充溢,跌宕起伏,说理严密明确,行文流畅感人。比如前述孟子与陈相的对话,孟子先以“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必织布然后衣乎?"发问,在此基础上,指出既然许行事事都不可能不仰仗他人,由此可见"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后他再引古叙今,慷慨陈辞,强调了社会分工的必要,强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认为"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当然,孟子的看法未必正确,但他严密的论辩逻辑,磅礴的文章气势,不能不令人折服,显示了高度的文字组织水平。

此外,《孟子》一书中,还善于运用许多短小的寓言故事和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脍炙人口的“堰苗助长”(《公孙丑上》、“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等故事,都很深刻。至于以“鱼”、“熊掌”的取舍关系来比喻“生”、“义”的取舍(《告子上》),以“仁”与“不仁”比作“水”与“火”(同上),都富有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论语》和《孟子》作为古代的经典而又具有这样的文学价值,自然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散文的发展角度来看,二者虽然都是语录体,但是《孟子》又比《论语》有了发展,《论语 》的文字简略,《孟子》中却出现了一些比较细致的描述和长篇大幅的议论。所以说《论语》、《孟子》不仅是儒家经典,而且是历代散文祖述的楷模。

感谢朋友们阅读,希望大家关注、评论、转发,下期我们介绍《庄子》,谢谢朋友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