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乔进双梅(左二)在合作社交流。 高嘉琪 摄
中新网成都11月6日电 (单鹏 何芦恒 高嘉琪)在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团林苗族乡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里,合作社工人熊小兵正忙着给鸽子打理圈舍、喂食换水。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鸽子既精神、又健康。“有了这份工作,再也不用为外出务工东奔西走。”熊小兵感慨道。
为推动产业发展、提高群众收入,筠连县团林苗族乡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发展种养殖业。经深入调研,当地整合各村产业扶持资金、资源、资产,注册成立筠连团林济众鸽子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一条“合作社 贫困村 贫困户”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的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之路。截至目前,该合作社产值达200万元,专合社共分红资金33.6244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提升”。
熊小兵正在巡视鸽舍。 高嘉琪 摄
筠连县团林苗族乡的蜕变,是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当前,四川坚定不移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引导各族群众在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川是多民族省份,56个民族成份齐全,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始终是四川的中心工作之一。要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离不开发展这把“钥匙”。
2021年2月,四川印发《关于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是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积极探索,提出产业发展等“六个示范”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四川省各族群众,在改革发展和同步现代化过程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切实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此背景下,四川积极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更好地融入全省发展大局,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发展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民族工艺、生态经济,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加大对民族地区和散居少数民族经济扶持力度。四川每年重点实施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项目,带动民族地区乡村加快发展;推广“合作社 企业 基地 牧户”发展模式,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扶持一批民贸民品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形成产业和市场竞争新优势。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南新镇,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发展苹果种植,“冰糖心”苹果已经成为村民的“致富果”,全镇苹果年产值约5000万元。得益于近2000米的海拔、每年大量的日照时长以及九顶山冰雪融化后的纯净泉水,这里产出的红富士清脆香甜。每逢苹果丰收季,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园弥漫着阵阵果香。
宜宾市筠连县团林苗族乡。 高嘉琪 摄
“安乡村的苹果种植,带动了整个南新镇苹果产业发展,甚至辐射了茂县赤不苏片区的苹果种植园。”据南新镇安乡村监委会主任张世军介绍,产业兴旺带动民族团结,特色产业与民族团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夯实民族地区发展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四川民族地区,除了发展特色农牧产业,依托作为民族集体记忆重要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动民族特色产业建设,也是各民族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四川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手工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乔进双梅的家乡位于四川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简称马边县)高卓营乡。受母亲影响,乔进双梅从小学习刺绣,并梦想着长大后能传承彝绣技艺。2015年,乔进双梅筹集了2.5万元启动资金,在民主镇玛瑙村苗寨成立了马边县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我想改变当地妇女在家只能做农活、带娃娃的状况,让她们用自己的双手来增加收入,生活也更有意义。”谈起创业初心,乔进双梅表示。
2018年至今,乔进双梅在大小凉山地区带动了800多名妇女参与合作社,其中有400多人每个月基本收入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随着网络直播风起,乔进双梅还培养出多位“网红”绣娘,在镜头前绣花织布、直播带货,收入可观。
张世军检查苹果树。 高嘉琪 摄
在乔进双梅的积极推动下,彝绣逐渐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同时,彝绣也逐步走出了深山,走向了全国,为更多的同胞所了解、所喜爱。乔进双梅表示,希望依托彝绣这个载体,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