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1)

公元826年,唐敬宗纪年宝历二年,一批长沙窑瓷器完成制作,之后的某日,这批瓷器连同其他货物被搬上一艘来自伊斯兰阿拔斯王朝的阿拉伯商船,开始了驶往波斯湾的漫长旅程。

然而起航后不久,这艘满载珍奇宝物的货船便不幸沉没在印尼爪哇海域,勿里洞岛(Belitung Island)的黑色大礁石附近。勿里洞,在印度尼西亚语里就是“海螺”的意思。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2)

▲黑石号沉船位置

一沉没便是千年。当地一直流传着海底宝藏的传说,出海的渔民偶尔还会从海中捞到蚀迹斑斑的瓷器。1998年,一个名叫蒂尔曼·沃尔特法恩(Tilman Walterfang)的德国人根据这些线索,最终在勿里洞岛离岸约三公里内的海域,发现了一艘沉船的残骸。沉船周围有一大片黑色的礁石,沃尔特法恩便给这艘沉船起名为“黑石号”(Batu Hitam)

最终发掘打捞出器物约6万件,材质多样,陶瓷器、金银器、铜器、铁器、钱币、玻璃器、各类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六万余件,但大头是5.65万件长沙窑瓷器,此外还有200件越窑青瓷,350件北方白瓷(其中包含邢窑和巩县窑瓷器),200件白釉绿彩陶瓷和700余件广东窑口烧制的粗糙瓷器。

这批出水文物大部分转移到新西兰保存,并进行脱盐等文物保护处理。之后出水文物小部分分给印尼政府,约7500件。在邱德拔遗产基金慷慨捐助下,其余的成批于2005年为新加坡政府所得,共53227件。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专设邱德拔展厅,于2015年开始常年展出黑石号文物。

2020年,“黑石号”遗珍终于重回故地。

这就是“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展出。

展览共展出文物248件(组),其中包括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邱德拔展厅精选的“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来自上海博物馆馆藏与国内9家借展单位的陶瓷、金银器、铜镜等各类文物80件。

前段时间去抽空逛了一圈,这次展出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每一件都值得细细欣赏。这里挑选一些特别有趣味的,记录以作分享。

宝历年间:盛唐余音仍在

展览名为“宝历风物”,名称来自于一件不起眼的碗。这件长沙窑瓷碗外壁在入窑烧造前刻有唐敬宗纪年“□□□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为公元826年。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3)

宝历年间,距离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十年,大唐也在这段时间里经过了七代帝王的先后统治。唐敬宗在位前后,更曾涌现出过三位历史上的著名帝王,大唐往日的荣光仿佛依稀重现—— 李湛的爷爷唐宪宗李纯,缔造了“ 元和中兴” ,被时人盛誉为“ 古中兴之君,莫有及者” ;李湛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网罗贤士、善于纳谏,开创了“ 会昌中兴” 的局面;李湛的叔叔唐宣宗李忱,更是人称“ 小太宗” ,他统治时期呈现出的“ 大中之治” ,直至唐亡仍被百姓念念不忘。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4)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碗

孤雁南天远,寒风切切惊。妾思江外客,早晚到边停。

本诗未见于《全唐诗》,却是正宗的唐诗。现今发现的长沙窑瓷器上诗文约有100首左右,其中大部份是五言绝句,且多数都未见于《全唐诗》。外界猜测,这些唐诗中的一大部分都是长沙窑工匠自己的原创作品。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5)

▲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茶盏子”

茶盏子是这次展览的大宗,这种碗今天看起来比较朴素、简单,制作工艺基本相同:碗的下腹部及圈足不施釉,口沿内外以四块对称的褐斑来装饰。碗心则有各种纹饰,包含了摩羯纹、飞鸟纹、孔雀纹等。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6)

▲摩羯纹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7)

▲孔雀纹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8)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9)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10)

▲飞鸟纹

唐代自开元初年,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各地茶肆林立,茶道大行,茶叶成为进贡、赏赐、馈赠的佳品。“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田闾之间,嗜好尤切”,乃至到了“茶为食物,无异米盐”的地步。此碗外销目的地为中东阿拉伯地区,足见唐代茶文化影响之远。

海上丝路的历史见证

为了赢得顾客的喜爱,远销海外的瓷器身上,自然会有迎合当地人审美的装饰元素。比如长沙窑瓷器上能看到狮纹、椰枣纹等,甚至直接书有阿拉伯文。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11)

▲青釉褐绿彩帆船纹执壶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12)

▲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13)

▲长沙窑青釉褐彩卧狮纹壶

这件执壶曲颈短流,流下绘一雄狮伏卧于地,狮为典型的中国狮的造型,鬃毛长垂,双目前视,以褐彩线条简单描绘,笔触生动,神态毕现。

在“黑石号”出水的器物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产的陶瓷器,越窑青瓷、北方白瓷、长沙窑彩绘瓷以及广东青瓷是唐代销往西亚地区的陶瓷器中最为常见的品种,被称为贸易陶瓷“四组合”,经常相伴出土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港口、城市遗址中。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14)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莲花香炉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15)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花瓣形盘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16)

▲长沙窑酱釉龙形提梁水注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17)

▲白釉绿彩狮柄龙口执壶

这一件白釉绿彩执壶一边是龙口,一边是趴在壶口向内张望的立狮,生动可爱。这一件也被选作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展览图录的封面。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18)

龙的形象在这次展览中频频出现,不知这是否是外国顾客对瓷器装饰的一种嗜好的展现。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19)

▲白釉绿彩贴塑龙纹花口碗

这个碗也值得细看。为此次展览,上博出版了一本图录,而封面正是这件器物。一个普普通通碗,它的神奇之处究竟在哪里呢?

看到碗心的生动威武的贴塑团龙纹样了吗,奥秘就在这里,这种是采用模具制成的贴塑纹样,灵感来自源于金银器。碗心凸起的浮雕质感,模仿的是金银器中的锤揲工艺。素面的器物,一经点缀,并在贴塑处点洒绿釉,顿时意韵全然不同。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20)

▲白釉绿彩刻划龙纹罐

这件白釉绿彩刻划龙纹罐的釉彩几乎全部剥落,但器身所刻龙纹十分清晰。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21)

▲越窑青釉双鱼穿带壶

这件双鱼穿带壶也非常有意思。不过这个双鱼造型并不是代表双鱼星座。唐代宫廷中流行鱼符,《新唐书》上记载“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唐代的鱼符按照官职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原料制作,按照唐代章服制度,“(鱼符)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鱼符可以说是身份的凭证与象征。这种双鱼造型的穿带壶几乎只流行于唐至五代,与特殊的时代文化背景有极大的关联性。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22)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23)

▲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

“黑石号”上令人瞩目的还有三件瓷器,是迄今为止首先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唐代青花瓷,证实唐代青花瓷就已向海外出口。

众所周知,青花瓷盛行于明清时期。过去人们认为青花瓷创烧于元代,直到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中发现了唐代青花瓷的残片。又在河南巩义发现了青花瓷窑址,找到了烧造地。

金银器及铜镜

“黑石号”出水文物中瓷器是大宗,但在船体的底部发现了一批金银器、铜镜和玻璃器,它们在整个出水文物中权重占比很小,却因形制独特、精美异常而显得格外珍贵。

这次展览中有一件是“黑石号”伎乐纹八棱金杯,为了配合这件珍品,上海博物馆特意借到何家村窖藏和吐尔基山辽墓另外两件八棱金杯,成就了三件名物的“世纪会首”。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24)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25)

▲唐·伎乐纹八棱金杯,“黑石号”出水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26)

▲唐·伎乐纹八棱金杯,陕西何家村出土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27)

▲辽·人物纹八棱金杯,通辽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不同地方出土/出水的三件八棱金杯,年代相近,八棱分割出来的八个面上,各有一个人,或吹竽,或吹排箫,或吹奏海螺……他们,其实是唐代的乐工。这些乐工,能歌善舞,是一支中古时期活跃在东亚地区的民族——粟特人。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28)

▲双雁纹金长杯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29)

▲昆虫花卉纹金圆盘

在这些夺人眼球的金器之外,两件铜镜也值得一说。这两件铜镜都是一个主题,“真子飞霜”,一种常见但神秘的雕刻。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30)

▲上海博物馆藏“真子飞霜”铜镜

所谓“真子飞霜镜”,是指在唐代出现的,主要纹饰内容为云山、高士弹琴、扶桑、莲池、舞凤、双树的一类铜镜的总称。云山日出、龟伏莲叶、高士抚琴、鸾凤起舞,凡是以上四种主题纹饰出现在一面镜子上,即便镜背没有“真子飞霜”铭,那么它依旧属于“真子飞霜镜”。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31)

▲黑石号“真子飞霜”铜镜

镜形多种多样,但一般均为龟钮,有些镜上还带有“真子飞霜”、“侯瑾之”或圈带铭文诗等铭文。

“真子飞霜”镜在当今有着大量的考古发现和传世精品, 从清代始历代学者曾对此镜有过大量记载和研究, 真子飞霜镜的多种型制在图像配置上有微小的差别, 但整体上看基本图像和构图都是相同的。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真子飞霜镜的纹饰寓意众说纷纭,始终并无定论。

看过了“黑石号”展览,最后再来看一件没能来上海的“黑石号”出水文物中名物:唐白釉绿彩高足长柄壶。据说是怕运输中损坏它精致的长脖子。

黑石号沉船背后的故事(永恒的黑石号)(32)

▲白釉绿彩高足长柄壶

展览所留心处,只有这些。“黑石号”出水器物有六万多件,其中并不是每一件都动人、抢眼,但是这沉没海底千年的大唐宝藏一旦出水,便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如同一个唐代海上贸易的缩影,向我们还原着当年的惊涛巨浪,与盛世景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