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数字媒体融合(科技赋能带来网络媒体产业创新)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21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产业论坛”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影
中国经济网广州11月26日讯(记者 杨秀峰 佟明彪 郭文培)从纸尖到指尖,从报纸到屏幕,随着媒体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升级,内容与技术的关系不断变革。在媒体形态愈发多元的今天,技术和内容该如何融合发展?融合中又面临哪些痛点?这些都是当代网络媒体产业面临的重要议题。11月25日,“2021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产业论坛”在广州举行。在圆桌对话环节,多位嘉宾围绕技术赋能网络媒体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内容科技推动网络媒体行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内容与技术的关系,2021中国网络媒体论坛期间发布的《2021内容科技发展报告》指出,当前内容科技成为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建设“四全媒体”的重要手段和实现路径。
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
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表示,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以至于内容产业的整个链条、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因此目前人民网的定位就是建设成为内容科技领军企业。
唐维红介绍,2021年,内容科技在建党百年网上报道中发挥了全方位的助力作用,在内容数据要素资源整合、优质作品产品推送聚合、主流顶流传播渠道统合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与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内容科技在助推数字中国建设、提升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唐维红举例说,人民网“领导留言板”采取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各地群众留言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准确及时呈现社情民意、施政反馈、政策点评等,不仅成为党政部门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沟通平台,而且改革发展的“助推器”。
在唐维红看来,技术即媒体融合的“新基建”“发动机”“加速器”,支撑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而内容科技赋能的“加速度”带来了媒体产业创新的“加速度”。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天阳。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影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天阳则表示,技术在媒体融合转型当中是重要的一环。过去15年里,我国媒体融合转型一直在追赶技术,没有技术媒体融合则无法进行。此外,在“四全媒体”的建设中,内容是根本,技术是支撑,管理是保障。在媒体融合转型当中,技术不容回避,也是必须要补的短板。
“整个集团技术人员大概接近100人,除了传统编辑记者,现有的首席技术官、数据工程师的工作方式和编辑记者已被编成一个组。同时,在组织架构上,包括各级领导班子在内的团队里都有技术人员参与,这是一个变化。”据任天阳介绍,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以下简称南财)成立时间较短,但对技术的投入相当重视。
谈及技术支撑媒体融合转型案例,任天阳介绍,一方面,南财通过自主研发的全媒体管理平台,实现了报纸、电视、电台等资源的融合,当前在全媒体管理平台上可实现媒体产品的一次生成、多次播发。另一方面,技术赋能渠道创新,这为客户端和融媒体产品生产提供支撑。此外,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技术为支撑,南财正全力推进南方财经大湾区数据中心建设。目前,数据中心已推出资讯通、理财通等5个产品。
可以看到,无论是以优酷、爱奇艺为代表的长视频,还是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内容视频化趋势已经越来越贴近且愈发深入普通用户。此外,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书面内容的视频化也已经越来越多被选择。
影谱科技董事长姬晓晨。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影
影谱科技董事长姬晓晨说,当下,中国网络媒体的领军企业及领军人物,均把技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变革中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随着5G技术的大规模商用,信息主体视听化、网络内容视频化将是大势所趋。然而,目前低效率的视频生产方式制约了媒体向融媒体、智媒体转型,即将涌现的海量视频也为内容审核带来巨大挑战。
“AI 影像技术赋能加持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也是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姬晓晨介绍,比如影谱科技在帮助贵州进行蜡染技术、绣娘刺绣技术社会化传播时,用AI技术将它们重现在大众面前,不仅真实生动,还可以进行相应交互。
二更创始人兼视然集团CEO丁丰。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影
事实上,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一直被称为媒体融合的发展之道。二更创始人兼视然集团CEO丁丰表示,基于B端行业性需求,该公司为餐饮、服饰、快消,甚至很多SaaS平台,利用其产品模式、模型,帮助他们形成数字化脚本,同时用系统化的生产来服务。“经过这两年,我们从一个传统的内容公司,通过利用多项技术、5G传输等,尝试着向一家科技公司转型。”丁丰说。
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或是行业转型痛点
推动“四全媒体”建设,成为主流媒体的必然选择。在融合过程中,亟需研究和应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那么,“四全媒体”建设中,技术该如何赋能呢?
任天阳指出,思维方式和团队建设是媒体转型中的痛点所在。一方面,传统媒体的主体人更偏文学型,而技术公司主体人多为工程师,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或存在差异性。因此,“技术 创意”型产品一定程度上难以产出,这便需要技术人员和采编人员协同合作。而某种程度上,由于传统媒体人不具备技术基因,技术人才团队建设便举步维艰。 “作为一家内容型企业,近年来,我们的发展不断向技术延伸。”在转型过程中,丁丰感触颇深,“媒体缺技术人才,企业缺内容人才。”丁丰说,由于算法的存在,互联网传播之时,用户多被标签化,这使得多样性内容制作成为转型一大难题。因此,企业亟待建立一套自己的数字化内容运营体系。
姬晓晨分析认为,从无屏到有屏,从小屏到大屏,从多屏到跨屏,再到有屏到无屏,通过网络媒体可以触达的东西太多,这需要全平台兼容或者技术全覆盖。
唐维红则指出,媒体融合,技术是支撑,内容是根本,以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为例,技术只是提高了效能,最终还是要办成事。可喜的是,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相关政府部门已形成了一套办理机制,真正让网民受益。
“2021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产业论坛”由中央网信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委网信委主办,中国经济网、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以及快手科技共同承办。本届产业论坛是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5场平行论坛之一,以“发展:行稳致远”为主题,来自政府、学界、业界的嘉宾讨论如何抓住技术革命带来的变革机会,赋能传统媒体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网络媒体产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