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食老字号(这些重庆孃孃真厉害)
重庆孃孃们在央视舞台表演
重庆孃孃们在展演现场合影
黄敏以针作笔、以线作色制作蜀绣。
黄敏绣出的小鸟栩栩如生
黄敏绣出的小鸟栩栩如生
黄敏作品——夏布双面绣《十犬图·霜花鹞》(受访者供图)
广场舞谁都会跳,但能跳得“高大上”的不多
她们把广场舞跳上了央视舞台
大渡口区有一群孃孃,她们喜欢跳广场舞,跳着跳着,就把广场舞跳上了央视舞台。这些孃孃共50名,是由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等精心组织挑选组成的舞蹈团,也是这次唯一一个代表重庆的舞蹈团,在央视参加全国广场舞北京集中展演。该节目已于15日、16日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晚上7点30分左右播出。
近日,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在大渡口区文化馆见到了这群刚从北京回来不久的孃孃们,并听她们讲述表演背后的故事。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范圣卿/文 受访者供图
舞台背后的人
同样应该获得掌声
今年56岁的徐利惠家住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她是心怡舞蹈队的领队,这次去北京参加表演的孃孃,其中有10人都来自她们的舞蹈队。但徐利惠自己并没有去北京表演,她被舞蹈队的其他孃孃亲切地称为舞台背后的人。“我因为家里有些事,没能去北京,想起还是很遗憾,但看到她们在舞台上表现得那么精彩,我又很欣慰。”
徐利惠之所以欣慰,是因为台下背后的排练,她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她们排练时的表情、动作,我都要亲自指导、纠正,毕竟是代表重庆上央视,所以每个小细节都不能放过。”徐利惠表示,她虽没有专业学过舞蹈,但“混迹”广场舞圈子多年,参加过很多大型广场舞比赛。因此在排练时还是很有眼力,能比较好地指导大家。作为心怡舞蹈队的队长,平时也是她在带队训练、编排。
“她指导时真的很用心,大清早就来了,等我们排练完了才走。”团队成员赵中林表示,大家在央视舞台上表现得那么精彩,和背后的领队、指导老师有很大关系。每个上舞台的成员,应该给她们鼓掌。
舞台上摔倒
迅速弹起来无人发觉
唐义燕,今年55岁,身材匀称瘦小,退休前她在幼儿园上班时。接触到了舞蹈,从此就开始了跳舞之路。“退休后,空余时间比较多,就经常和社区的朋友们,一起去跳广场舞。只是我没想到,自己竟能站上央视舞台。”唐义燕回忆这次经历,又是高兴,又是心有余悸。
“在舞台上跳舞时,可能因为距离没有把握好,我在倒退的时候,踩到了后面人的脚,然后整个人一下子向后栽倒。”唐义燕表示,当时第一反应是,这下子完了,表演砸了。“我虽然这么想,但行动却非常敏捷,手迅速撑弹起来,重新融入队伍,身边的人居然都没有发现。”
“跳完后,我一直念叨说自己摔倒了,带队老师听了后不相信,说刚才没看到有人出错啊。随后她调出视频来看,看完后很惊讶地说,弹起来速度太快,基本上发现不了。”唐义燕说,这段有惊无险的小插曲,她可能终身难忘。
即使感冒了
也要坚持排练演出
今年60岁的杨玉兰,退休前曾是化炼工,学生时代的她,酷爱跳舞,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她都会参加。工作后,单位偶尔组织跳舞,她也会去。因为工作繁忙,跳舞的时间越来越少。
“后来退休了,我想着可以追求自己的爱好了,于是就加入好时光艺术团,开始一起跳舞。我们有时候会在专门的排练室跳,有时候就直接在广场上跳。”杨玉兰说,刚接到消息说,自己被选到上央视舞台时,她有点难以置信。
“既然区里面信任,那我们也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比赛前的排练时间,我们严格遵循打卡制度,早上9点开始练,下午2点继续练,练到五六点才结束。有时候没练好,我们还会自己加班。”杨玉兰表示,虽然排练辛苦,但没有任何人抱怨,大家都是抛下其他事专心致志地排练。
去北京表演时,可能是因为那几天降温,也可能是水土不服,杨玉兰感冒了。“我在火车上就开始不舒服,头有点晕。到了北京,因为那边风大,感冒越来越严重,嗓子也痛得不行。尤其在候场时,我们穿得比较薄,上舞台前我都一直在咳嗽。”但最后,杨玉兰还是顺利完成了表演。
“之前一直强打精神,表演完后,感觉力气一下子就没有了。”杨玉兰说,即使如此,她依旧很开心,毕竟这个机会来之不易。
站上央视舞台
此生应该是唯一一次
今年62岁的李国平,是春晖路街道的一位退休职工。从重钢的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后,也正式加入广场舞大军。“对于我来说,跳舞只是个业余爱好,因为这个爱好,我站上了央视舞台。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站上央视舞台,也应该是最后一次,其意义非常重大。回想这个过程,有太多点滴回忆值得铭记。”李国平说,在排练初期,她真的是把家里的所有事都丢开。
“我女儿怀孕了,我都没去照顾,每天就排练。家里老伴知道我要上央视表演,也很支持,并没有怨我。相反,他还经常过来给我们照相,为我们记录下这个难忘的过程。”李国平说。
“我们在候场时,已经穿上了表演服装。服装有点薄,加上北京天气冷,我们这些姐妹就在后台三三两两互相抱着取暖,互相鼓励打气。”李国平告诉记者,上台之前,刚开始她很紧张。看着大家这么团结,又听大家说那些鼓舞的话,慢慢地她就放平了心态,不再紧张,最终完美地完成表演。
“她们能登上央视舞台,也是对我们平时所做工作的一种鼓励。”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们街道很重视这块内容的建设。尤其在对辖区舞蹈队的扶持上。”该工作人员说,跳舞不仅有益身心健康,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能加强社区凝聚力。因此,街道专门为孃孃们安排了3个免费的排练厅。
“她们跳舞一般在坝坝上跳,下雨就可以去排练厅跳,我们安排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为她们开门。另外,排练厅里面还免费提供音响、空调,有时还会为她们提供服装、道具等。”该工作人员说,今后街道还会继续加强相关建设,让每个居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你知道真丝蜀绣,但可能不知道夏布蜀绣
她把蜀绣和夏布完美融合一起
50岁的黄敏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作为蜀绣的传承人,黄敏第一次接触绣品是少先队入队时,妈妈给自己的衣服上绣了几朵花,那与众不同的衣服吸引来的羡慕目光,让她开始喜欢刺绣,并于1986年进入蜀绣研究所,师从多位老艺人。经过多年勤学苦练,黄敏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熟练掌握了各种蜀绣传统针法及为蜀绣独有的“衣锦纹针”针法和蜀绣三异绣技法。
如今,在洪崖洞的这间工作室,成了黄敏推广蜀绣的一个场所:“对于那种喜欢的,又能坚持下来的,我可以免费教她们绣。”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王渝凤/文 杨可/图
一件与众不同的花衬衣
激发了少年时期的兴趣
1968年,黄敏出生在沙坪坝区杨公桥一个有充满乐趣的家庭。
黄敏的妈妈是一位能干的女人,绣花、裁剪衣服、织毛衣样样在行。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黄敏的生活却比同龄人多了很多色彩,可以穿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夏天还能穿妈妈缝制的裙子,裙子的花边上,几朵显眼的小花煞是好看。
黄敏印象最深的莫过于7岁少先队入队时,那件与众不同的衬衣了。
这是一件白色的衬衣,入队的前一天晚上,妈妈在领子上给她绣了两朵特别显眼的花儿,前襟两侧各绣了两条相对称的花带,配以鲜艳的丝线颜色。第二天一早,到学校入队的她,一下子就成了一群人中最醒目的那一个。
“一件普通的衣服,因为妈妈的巧手,就变得如此不同。”从那时候开始,黄敏开始特别留意妈妈绣花、织毛衣和裁剪衣服。高中毕业时,已经能够自己给自己的衣服上绣花了。
蜀绣大师徒手绣蝴蝶
让她坚定学习信念
黄敏的童年是在重庆度过的,18岁高中毕业后,面临择业的她开始在外婆的老家、父母单位所在地成都工作。
这一年,她在报纸上看到几份公招的启事,包括父母单位招聘工人、幼儿园招聘老师和成都蜀绣厂招聘蜀绣学工。每一份工作,都有不同的意义。通过努力,黄敏上述三份工作都考上了,但到底去哪里,她心里有自己的打算。
“我妈从小对我的潜移默化就是要‘讲究’,如果去工厂,只能穿工作服,头发必须盘起来,实在和我喜欢的人生不大相同。”更倾向于当老师的黄敏,于是决定先去幼师进行培训。
这一年夏天,妈妈带着黄敏来到成都蜀绣厂参观,刚好遇到有外宾也来参观,一位蜀绣大师徒手绣蝴蝶的样子,吸引了黄敏的目光,“没有花样作为参考,全凭他的想象。千针万线之后,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只就要扇着翅膀飞走的蝴蝶。”
于是,18岁的黄敏坚定了信心:学蜀绣。
大半年的美术学习
让技艺有了质的飞跃
1986年11月,黄敏进入成都蜀绣厂成为学徒,四川的蜀绣大师彭永兴和肖福兴先后来教刺绣,这些蜀绣大师对绣品有不同的诠释,包括配色、走线、创新等,每一件成品都有不同的意义。
一年后,黄敏作为优秀学徒被送到二轻职大学美术,这大半年的美术学习,给了她今后的蜀绣生涯更多艺术性的诠释。
“以前师傅喊怎么绣就怎么绣,自从学了美术,我对色彩、空间、针法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黄敏说,因为手工的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蜀绣更是如此,这一步天堑般的跨步,让自己的蜀绣作品有了质的飞跃。
黄敏的蜀绣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同时,开始接触市场。以出口为主的蜀绣产品,也开始在成都的一些门面铺货,“你看,就一只熊猫,都能绣出千姿百态,如果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根本绣不出来。”黄敏慨叹说。
下岗后回渝遇蜀绣大赛
洪崖洞开店推广蜀绣
2005年,成都蜀绣厂倒闭。
对蜀绣还有一腔热情的黄敏没想到,自己赖以为生的事业就此终止。黄敏离开成都回到重庆,给一位朋友的公司打工,所从事的工作与蜀绣毫无关系。
2007年,黄敏路过通远门,看到路边张榜要举办蜀绣比赛,“在成都呆太久了,完全不知道重庆还有蜀绣的土壤,我决定去问问。”
报名成功后,黄敏开始准备比赛,以牡丹花鸟图为原稿的绣品,虽然因为上班的时间原因没能完工,却让组委会看到了她专业的工匠技艺。
通过这次比赛,黄敏还长了不少见识,比如重庆喜欢蜀绣的人众多,想学的也挺多,一来二去,很多人建议她开个蜀绣培训班。
回家后,黄敏在网上发帖招聘徒弟,在众多报名的人中,她选了两位。“那会儿,自己也没地方,天天喊学生到家里来学,其实也不方便。”最终,在工艺美术协会的帮助下,黄敏进入洪崖洞,开启蜀绣推广之路。
结合重庆元素
《吊脚楼》系列亮相世博会
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店里,但以熊猫为主题的蜀绣,游客却并不买账。
“熊猫是成都卖的,你在重庆开店,应该绣重庆嘛。”一些游客提出建议。“川渝本是一家,熊猫重庆也有啊。”黄敏给游客解释。
“重庆本身就很独特,你注意看看什么才是重庆元素。”游客的建议基本上否定了黄敏过去的创作,而她也开始寻觅重庆元素。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之际,即将参展的渝中区找到黄敏,希望她能绣一套代表重庆的蜀绣礼品。
身在洪崖洞的黄敏来了灵感:这栋建筑不就是重庆吊脚楼的一个缩影吗?
回到家里,黄敏开始绘制样稿,然后在丝绸上一点一点地绣制上去,青瓦、吊脚楼……最终,《吊脚楼》系列作为礼品由渝中区政府馈赠世博会组委会。过了一两年,黄敏在给江北区五宝镇留守妇女做培训时,又绣了具有重庆元素的《记忆江北》。
夏布与蜀绣创新结合
她要做渝派蜀绣推广人
今年5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出炉,黄敏成为蜀绣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黄敏受邀到荣昌职教中心担任蜀绣老师,期间她接触到了荣昌夏布,“夏布和蜀绣都是非遗,能不能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呢?”
想法很美好,但实践起来却不容易。夏布比较粗糙,蜀绣又是以丝线为主,几次穿针引线,线就毛躁了,绣出来的成品就不如丝线那么精致、耐看。
“想了很多办法,最终才得以解决。”如今,在洪崖洞的这间工作室里,陈放的成品中也有不少用夏布绣制的成品,相比真丝的蜀绣,夏布的蜀绣看上去多了几分粗犷之趣。
黄敏告诉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她现在所从事的蜀绣,其实已经加入了许多渝派元素。这些年来,除了大型工艺品,她也创新制作了很多生活时尚蜀绣小成品,如手绢、手绣的胸针、手包、家居装饰品等,被许多外地游客、友人购买作为馈赠佳品。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黄敏收徒要求不高:喜欢、坚持,有美术功底更好。这些年来,工作室收了100多个徒弟,坚持下来的只有10余人,“要说走到今天我有啥秘诀的话,唯一的秘诀就是坚持。”
黄敏说:“绣工就像医生一样,要活到老学到老;蜀绣这个传统技艺,也要学着走进现代生活。我很庆幸,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经意还修成了正果,很幸福。”
来源:华龙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