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出路在哪里(观澜真实世界只有一种通货膨胀)
文丨张德勇
经济学理论某些概念注定存在着模糊和争议,“通货膨胀”就是其中一例。
传统教科书上,把通货膨胀定义为物价的普遍上涨。比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写道:“通货膨胀意味着整体价格水平的上升。价格水平主要是指一个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经过加权后的平均价格。实践中,我们借助价格指数,也即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来衡量整体物价水平。”再比如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发现只要出现迅猛的价格上涨,一定伴随着货币存量的快速增加。
受方法论影响,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其实都是现象观察,都是经验性总结。或者说,都是一些结果,而未触及通货膨胀的本质和原因。通货,指的就是货币。而膨胀是一种现象,是一个相对概念。我们需要清楚的是,相对于什么它膨胀了,以及膨胀带来哪些后果。
严格定义上的通货膨胀,一般是指“货币”的大量增加。更准确地说,是没有信用基础的、“不诚实”的信用货币的大量增加。简单说,就是虚假的信用扩张带来的货币超发、滥发。
于是我们看到,古今中外,不论在历史上发生过的那些,还是委内瑞拉、津巴布韦、伊朗等国家正在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必定总是伴随着弗里德曼说的货币存量的显著上升。而背后实际上是,以政府主导和背书的信用媒介的肆意扩张。
厘清概念,才能准确推理,才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很多历史事件。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各个朝代的各个国家都出现过有系统的通货膨胀,而且手法也都十分相似。
比如偷梁换柱、以次充好,先把征税得来的金币融化,然后加入一些贱金属,这样就会生产出比原来更多的金币。虽然用的材料明显不如原来的了,但却仍然打上一模一样的标志,让别人当成原来的金币使用。很明显,这是在用“不诚实”的假币偷偷替换“诚实”的真币,这是在增加虚假的购买力。
但是大家都不傻,时间一长,一定会发现这个现象,而且会想方设法来应对。在不得不使用“不诚实”的合法假币时,为了使自己不吃亏,那就只好提高价格。同一个东西,以前价值一个金币,金币含金量下降,我就只好把价格提高到几个金币来卖。
这很容易就进入恶性循环,商人或者普通老百姓发现了“劣币”在驱逐“良币”,肯定不会坐以待毙,最终的结果必然就是物价飞涨。
以前是用各种贵金属货币,现如今各个国家都在使用自己国家的法币。贵金属货币,人们还能通过成色来判定货币的“诚实”程度。但到了今天,用的一般都是相同材质的纸币,人们对虚假的信用扩张和通货膨胀的认识就不再那么直观和快速。往往是等着物价都普遍上涨了,这才反应过来可能是发生了通货膨胀。
而真正的通货膨胀,早在虚假信用扩张发生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发生,只不过传递到终端消费者这里需要一定的时间罢了。而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也是一个财富悄悄转移,穷人受损的过程。
所以,真实的世界只有一种通货膨胀,那就是虚假的信用扩张带来的货币超发、滥发。通货膨胀百害而无一利,它不会刺激经济发展,也不会给经济带来任何好处。(作者系经济学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