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奠定了什么的基本格局(郡县制动了谁的奶酪)

秦始皇是一位称得上千古一帝的历史人物,谈到他的功绩,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比如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以及推行郡县制,前三项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理解,相对于郡县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简单的一个行政改革。

郡县制奠定了什么的基本格局(郡县制动了谁的奶酪)(1)

事实上,郡县制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改革,甚至可以说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王朝的核心制度。

理解郡县制先要从分封制开始

分封制起源于三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夏商周,最后终结于秦朝,这前后2000多年是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所以当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时候,一些国人将清朝上溯几千年都算作封建王朝是不妥的,因为秦朝以后中国就告别分封制了,没有分封制为基础,又哪里来的“封而建之”呢?

这种说法只适用于欧洲历史,因为在工业革命爆发的时候,欧洲各地还是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当然,现代我们常说的“封建”已经约定俗成为落后和压迫的代名词,与实际意义关系不大了。

郡县制奠定了什么的基本格局(郡县制动了谁的奶酪)(2)

夏商周之所以采用分封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原因是行政制度尚不完善,可供统治者任用的人才极为有限,另一方面国家又需要时刻面对农耕文明与周边蛮夷之间的土地冲突以及内部爆发的叛乱。这时候就需要给予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极大的权力和好处,所以分封制下的诸侯不仅拥有领土内绝对的人事权,代表权力的爵位也是世袭的。

分封制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绝对的人事权会导致分封的诸侯形成国中之国,世袭爵位又相当于从中央手中剥夺了这部分人事权,架空了中央。

正是意识到了这种风险,所以从周朝开始,(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就会提前采用一些制衡手段,比如将异姓诸侯分封到边远的动乱地区,至于那些膏腴之地和战略要地则分封给皇亲贵族,所以我们会发现武王伐纣后,功高盖主的姜子牙被封送到了刚被平定的东夷人的老家,也就是山东半岛,而在齐国周围则是大大小小的姬姓诸侯国,制衡的意图相当明显(如下图)。

郡县制奠定了什么的基本格局(郡县制动了谁的奶酪)(3)

不过这种制衡措施一般只在王朝初期还能起作用,此时诸侯国的势力还相对弱小,发生冲突后往往需要周天子进行裁判,但到了王朝中后期,伴随诸侯国势力的不断壮大,强大的诸侯国开始吞并弱小的诸侯国,以周天子为裁判的制衡模式就玩不转了,王朝也就进入了诸侯之间相互征伐的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逐渐沦为了政治傀儡。

事实上,不仅周天子受困于分封制,强大起来的诸侯也无法逃脱分封制的弊端,虽然按照礼法诸侯只可以分封士大夫,这些是大夫在自己的领地上也同样拥有绝对的人事权和世袭爵位,时间久了,这些是士大夫便在诸侯国中成了国中之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都是士大夫尾大不掉,最后取诸侯而代之的例子。

何谓郡县制

正是意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春秋时期的楚王熊通开始在新吞并的诸侯国中试行县制,秦穆公则尝试在秦国内部推行郡制,这便是郡县制的起源。因为摆脱了世袭的困扰,中央通过郡制和县制收回了人事权,增强了对地方的掌控力度。我们熟悉的商鞅变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改革核心就是去除权力的世袭,进而增强中央集权。

郡县制奠定了什么的基本格局(郡县制动了谁的奶酪)(4)

这一时期的郡和县还仅仅是独立于分封体系的行政单位,并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与此同时,单独的郡制或县制依然无法解决国中之国的问题,中央虽然可以更换郡县长官,但先秦时期可供选择的行政人才毕竟有限,强大起来的地方氏族只需要垄断人才便可以继续掌控权力。

秦始皇的开创性在于设立了中央-郡-县的三级行政体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郡县制,在这种制度下中央不仅可以直接任命郡守,还可以越过郡守直接任命县令,同时这些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都需要异地就任,世家大族只能参与郡守下属官员和县令下属官员的选聘。这就形成了郡守与县令,郡守与地方下属官员,县令与地方下属官员的三重制衡,制衡关系变得更加稳定且更加复杂。

氏族即使不断渗透也很难染指地方的最高权力,而作为郡守或县令想要不沦为傀儡,而是更好地实行自己的政治抱负,就需要在依靠氏族的同时,不断打压过于强大的氏族,这时候地方氏族想要形成国中之国就基本不可能了,甚至连一家族大都很难做到。

郡县制动了谁的奶酪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广为人知的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不少人下意识认为这里的“楚虽三户”指的是楚国即使剩下三户老百姓也会起来反抗秦朝,以此表达对秦国暴政的仇恨,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楚虽三户”指的并非是楚国老百姓,而是指在楚国犹如国中之国的昭氏、屈氏和景氏,这三大氏族通过内部分封,已经垄断了地方的人事权、进而控制了军权和财权,始皇帝虽然灭掉了楚国,却并没有彻底铲除这些氏族力量。

所以当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时候,便直接动摇了氏族掌控地方的权力根基,动了这些氏族的奶酪,氏族力量开始抱团成为郡县制推行的最大的阻力。即使没有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作为契机,这些氏族大概率也会起来反抗秦朝。明白了郡县制与地方氏族之间的矛盾,秦朝末年的很多历史问题便有了答案。

郡县制奠定了什么的基本格局(郡县制动了谁的奶酪)(5)

比如在六国义军中,为何楚国和齐国的力量最强大。这是因为战国时期赵国、魏国和韩国等国之间的战争内耗太过于严重,内部的氏族实力也被折损大半,与此相反,楚国和齐国的氏族力量保存的较为完整,尤其是楚国的沿海地区,也就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封给自己的那块区域,《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死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这里的“江东父兄”同样并非指江东老百姓,而是江东支持项羽起义的世家大族,面对难以挽回的败局,懂得权衡利弊的地方氏族是不会跟西楚霸王一条路走到黑的,妥协是必然,这也意味着即使项羽逃回江东,头颅也大概会被当做氏族们的保命符,与其想那样屈辱的死,倒不如战死沙场来的痛快,这位走到末路的灭秦英雄想的比谁都明白。

再比如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流行杀县令,为何番县县令吴芮却成为了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秦朝农民起义之所以会出现县令被杀的情况,是因为郡县制下的县令是中央直接任命的,且是异地就任的外来户,这对本地的氏族就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二者之间的权力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郡县制奠定了什么的基本格局(郡县制动了谁的奶酪)(6)

沛县起义中被杀的县令便是如此,在他刚到任不久后,他的故旧吕公就携家带口的来到沛县,在迎新宴会上又通过姻亲拉拢了在沛县基层有一定影响力的刘邦,县令和吕公想干什么氏族们会猜不到吗?所以没过多久,新婚后的刘邦就被氏族代言人萧何安排得明明白白,去执行了一个必定会掉脑袋的任务,吕公的女儿也因此下狱,大家细品会觉得很有意思。

番县县令吴芮之所以没有被杀,是因为他打了政策的擦边球,郡县制要求异地就任,却没要求具体需要相隔多远,于是吴芮便跑到临县做了县令,而他背后的氏族也早已经掌控了当地的人事权、财权和军权,由此可知,看似完美解决了问题的郡县制也存在各种漏洞。

为此,秦朝以后的各个朝代都在不断完善郡县制,比如建立文官与武官的制衡,将地方的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以及建立御史监察系统等等,到了宋元以后,中原王朝在领土和人口上都迅速增加,于是又在郡县两级行政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也就是中央-行省-郡(州、府等)-县四级结构。

关于郡县制的内容就到这里,大家还对哪历史话题感兴趣,可以留言给我,船夫和你下期见。

2022.06.0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