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戏曲讲什么(电影霸王别姬里的戏曲知识)
(视频链接) 如果不了解戏曲常识,好意思自称是电影《霸王别姬》的真粉吗?(西瓜视频)
《霸王别姬》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再怎么盛誉都不为过。作为戏曲爱好者,我想从戏曲的角度再聊聊这部电影。
《霸王别姬》整个故事都是围绕京剧在各个年代发展而展开的,电影中大量引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如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昆曲《牡丹亭》。电影对原著小说最大的改动是,把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杂糅到了电影里面,形成一个戏中戏的框架。
京剧《贵妃醉酒》
演员们为了演活“一代名伶”也是下足一番功夫。香港演员张国荣为了能够将京剧原汁原味演绎出来,特意在开拍前半年前往北京拜师学艺。正是因为电影团队和演员们肯在戏曲上下功夫,才成就《霸王别姬》在电影史的至高地位。
故事的开始在1924年,北洋政府时代的北平,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京剧迎来了它的巅峰时期,名角辈出,经典作品层出不穷,戏台上的演出日夜不息,戏台下的国家风雨飘零,权贵们从舞台上延续他们繁华梦,老百姓们在锣鼓喧嚣中寻找脱离现实苦海的慰藉。电影开头,一帮幼童在街头表演杂耍。这个表演地点原型是著名的天桥市场。天桥是旧时代老北京练把势的地方,是百戏杂练的市井喧嚣之地,一些京剧名家,比如”冬皇”孟小冬,便是从“天桥”走出来的。
电影中的喜福成科班,原型是创办于1904年的富连成科班,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京剧科班,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都是从富连成走出来的京剧名家。电影中学徒们背诵的学规正是富连成科班的学规。科班招收的学徒多为贫苦人家的幼童,只收男孩,统一从基本功开始练习,之后按学员气质、嗓音、扮相等不同条件,划归不同行当。小豆子主攻旦角,成就了后来风华绝代的虞姬,小石头主攻花脸和武生,成就了气概非凡的楚霸王。
电影中,关师傅觉得小豆子虽面容清秀,却长了六根指头,吃不了梨园行这碗饭。小豆子娘狠下心把他这根多余的小指头当场切掉了。旧社会的梨园行身份低微,却不也是谁都能入行的,得靠老天爷赏饭吃。进入科班后,学员们受到了“虐待式”的训练。除去高强度的基本功训练外,任意打骂更是家常便饭,即便这些孩子死在了戏班,那戏班老板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在旧社会这些学戏的幼童本来就是戏班的私有财产。
旧社会的戏曲从业人员社会地位极其低贱,是受尽剥削的底层人士。可他们也有自己的体面,对戏曲和舞台有着极高的敬畏之心,行头、唱腔、动作都是一丝不苟,一点错不得。
电影中出现的第一出戏,是昆曲《双下山》的《思凡》片段。这里选择《思凡》有三个用意。首先,那爷在要求小豆子试戏时,说了一句“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思凡》讲的是一个动了凡心的尼姑的心理戏,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角戏,内心情感表现极其丰富,是考验演员功力的试金石。其次,唱词中的“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是小豆子自身性别认知转变的关键。另外,昆曲是百戏之祖,很多京剧经典作品都是脱胎于昆曲。优秀的京剧演员必须的有昆曲的底子。电影中出现的第二出戏就是《霸王别姬》,这是电影中最重要的一出戏,也是电影的片名
关师傅说,这出戏里面有个唱戏和做人的道理,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从此之后,小豆子及成年后的程蝶衣,把自己活成戏里的虞姬,人戏不分,对戏曲,对师哥都是从一而终的痴迷。电影结尾,程蝶衣与段小楼多年后同台,拔剑自刎在舞台上,成就了虞姬的从一而终。
电影是一个戏中戏的框架,这其中涉及到三个人物形象,现实中光芒耀眼的巨星张国荣,电影里绝代风华的程蝶衣,戏曲里悲情决绝的虞姬,回看他们的生命历程,仿佛上天注定一般,在一部电影中,这三个人物的命运完全重合了,实现了从一而终。这是《霸王别姬》再无可能被超越的地方。这部电影上映了27年,张国荣逝世了17年,不管未来中国电影行业如何发展,都会有《霸王别姬》和张国荣的一席之地,张国荣的程蝶衣和程蝶衣的虞姬永远留在影迷们心中。
霸王别姬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代表作,当年梅兰芳与最负盛名的武生泰斗杨小楼合作,根据昆曲老本《千金记》改编而成的新剧《霸王别姬》,一经亮相便风靡菊坛。戏曲中的唱念做打,是梅兰芳亲自设计,极其讲究,一动一舞,皆是情景,堪称京剧表演艺术特征的范本(同期声:霸王回营亮相,到和虞姬见面,按老规矩是……岂不成了威而不重的黄天霸)袁四爷说的这个“步数”,便是戏曲的程式。程式是戏曲中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格式。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皆有程式。如果将戏曲艺术比作“带着镣铐跳舞”,那这个镣铐就是既定的程式。演员可以有自己的表演风格,但不能违背程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仅两步的差别,就是楚霸王和黄天霸的差别。
我们再来分析下段小楼这个人物角色。程蝶衣是真虞姬,段小楼是假霸王,段小楼的假霸王,除了体现在不拘泥于表演程式外,更体现在他对待戏曲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和程蝶衣不同,段小楼是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物,演戏是为了谋生,出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虽然他的京剧功底也厉害,但终究不及程蝶衣对京剧的纯粹情感。袁四爷请他们二人去府上谈戏,程蝶衣满心期待,段小楼却不领情,要去喝花酒。顺便还假戏真做,把菊仙娶回家。日本人来听戏,程蝶衣在舞台上忘我表演,段小楼在后台闹起来,被抓了进去。程蝶衣为了救师哥,去给日本人唱堂会,还夸青木懂戏,段小楼却喷他一口唾沫,扬长而去,罢演玩蛐蛐。之后国民党占领北平,菊仙在戏院争执中失去了孩子,段小楼又不演戏,开始卖瓜谋生。文革开始,段小楼为求自保揭发程蝶衣,撇清与他的关系。段小楼的人物性格比程蝶衣更复杂,他懂得人情世故,却也有铮铮铁骨,有强烈的民族气节,他能屈能伸,但不攀附权贵,社会风云变化,他始终不改楚霸王的本色。这也是那个年代众多戏曲演员的真实写照,
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蓄胡以明志,周信芳编排爱国戏,杨小楼息影舞台,心情抑郁而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戏曲界组织各项救亡协会,义演募捐。国难当头,戏曲不再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是抵御侵略的武器。(找一些相关历史照片)
电影中出现的第三部戏是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唐玄宗约杨贵妃在百花亭赏花饮酒,杨贵妃久等不至,得知唐玄宗转驾梅妃处,故醋意大发,借酒消愁。此出戏舞蹈华美,服饰精致,电影再次用梅派经典剧目向大师梅兰芳致敬。同时这出戏也与电影情节映衬。菊仙出现之后,程蝶衣与师兄之间的关系发生的微妙的变化,他把满怀失落和幽怨都融进了杨贵妃角色里。此外,贵妃醉酒这出戏出现在为日本人表演的舞台上,日本深受汉唐文化影响,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故事在日本流传已久,这出戏也注定会受日本军官的欢迎。
电影中出现的第四部戏是昆曲《牡丹亭》,前面讲过,昆曲是百戏之祖,被称为”雅部”, 表演较为雅致、细腻,明清期间在江南文人士大夫之间流行。京剧以及其他的地方戏称为“花部”较为通俗、朴实,更接地气。程蝶衣为日本人和国民党高官唱堂会,观众有一定审美水平,因此昆曲《牡丹亭》更适合这个情景。
在解救程蝶衣的法庭上,袁四爷作了一番对昆曲的辩解。这里要说明一下,《牡丹亭》在现代社会被称为个性解放、自由恋爱的经典文学作品,可在礼法森严的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私定终身,是不守礼法的行径,因此《西厢记》《牡丹亭》在当时都是禁书,是检察官口中的“淫词艳曲”等。同样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命运,可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在时间洪流里,永远熠熠生辉。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戏曲改革工作,分为“改人、改戏、改制”,“改人”是指改造艺人思想,电影里帮程蝶衣戒大烟就是改人部分。 “改戏”是指清除戏曲中旧有的封建残余思想,创作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文艺作品。当时,文艺界创作了大量歌颂革命的现代戏。在电影中,程蝶衣有一段对现代戏的看法,(同期声:现代戏有意思,可现代戏的服装有点怪……玩意儿再好也不对头了)现代戏主要是宣传时代精神,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采用西方舞台写实的布景,因此程蝶衣觉得它没有戏曲该有的“情景”,题材也不是传统戏常见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程的这番言论,在当时被认为是反人民反革命的论调。
1965年,一篇批判新编历史戏《海瑞罢官》的文章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大批文艺工作者受到牵连,也正因为运动的源头是从《海瑞罢官》这出戏开始,戏曲行业人员首当其冲。电影中,程蝶衣、段小楼挂着“打到京剧恶霸”的牌子游行遭批斗,正是当时很多戏曲演员的真实遭遇,甚至他们的真实遭遇比电影中更悲惨。
电影结尾,菊仙自尽,播放的背景音乐正是现代戏《红灯记》的唱段,(同期声:听奶奶将革命……却原来我是风里长)画面一转,又是小四儿在吟唱《霸王别姬》的唱段,时至今日,关于现代戏和传统戏的争论从未停止。戏曲创作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宣传教育的需要,还是老百姓的喜爱?或者这二者之间能够找到平衡点?这是我们当代戏曲行业面临的难题。
好了,关于电影《霸王别姬》中戏曲的讲解就到这里,希望您能对这部电影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文章| 电影《霸王别姬》有关戏曲的那些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