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说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初中阅读理解技巧)

初中小说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初中阅读理解技巧)(1)

一、重要概念

小说主要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中心意思的。因此,理清情节线索,把握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纵观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小说阅读,概括故事情节的试题仍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有必要和大家一起来作个解 析。小说阅读试题中涉及故事情节的考点主要有:

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2.找出小说的情节线索。

3.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4.赏析小说某个具体的情节。

5.赏析小说情节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二、知识讲解:

小说阅读大体分为以下三步:1、浏览全篇,理清要素;2、析取各要素的意义,明确作品的意图和主旨;3、研读题干,比对文本,整合前两步结论作答。

中考命题方向:赏析故事情节;赏析人物形象;赏析环境描写;鉴赏表达技巧;探究作品意蕴。

鉴赏故事情节

1、小标题式概括

(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最后一节课》,按时间线索可概括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可概括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2、表达式概括

依据线索,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分析情节作用

一、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二、结构上是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

5、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作用点 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小说开头段作用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及各自的作用:

(1)悬念式: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2)写景式:渲染气氛,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环境;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小说中间段作用可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2)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3)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1)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突起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2)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典型例题

初中小说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初中阅读理解技巧)(2)

早起

罗瑞花

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园,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鴨……

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饭时娘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真是最惬意的事。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子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一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鮮。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滿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口子: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1.本文重点写我在娘的熏陶下早起的往事,请选用原文词语填空。(2 分)

放鹅→__________→割牛草→__________

2.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了其他人的早起,有什么作用? (3 分)(情节作用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摘茶叶 捡菌子2.答:第②段写早起的人,一是有交待(社会)环境的作用,即这是一个勤劳的乡村,二是为引出母亲的早起,全家的早起(或作铺垫、映衬)。第⑧段写早起的人,从内容上是拓展文章内容,从主旨上起深化主题的作用——早起的无数的人,汇成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默默付出创造出了生活的美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