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广州迎春花市(读懂广州解密)

漫步广州迎春花市(读懂广州解密)(1)

站在今天解放北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门前,放眼一望,高楼环绕,是一个十足的闹市。不过,如果我们发挥一下想象力,假设自己掉进时空隧道,逆着时间的河流一点点往回走,身边的高楼与马路一点点消失,参天的古树越来越多,松鼠、狐狸、刺猬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在脚下蹿来蹿去;头上,婉转的鸟鸣声越来越响,山风越来越清新,仔细侧耳一听,远处隐隐传来樵夫的歌声;再假设我们在这一刻让时间停住,你会发现,原来你回到了明朝,而且有幸领略了当时的“羊城八景”之一——象岗樵歌。

今天的象岗只是解放北附近一座不起眼的山冈。它大概50米高的样子,由中生代侏罗纪页岩构成,因南高北低,看上去像一只卧着的大象,故而得名象岗。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大大扩展广州城,把北城墙修到了越秀山一带。北城墙开了两座门,一个叫大北门,一个叫小北门,今天“大北路”、“小北路”的地名就来源于此。大北门就位于今日解放北与盘福路的交界口,而象岗就位于大北门外西北侧,可以说是战略咽喉之地。明代的象岗,林木葱茏,是郊外有名的采樵区,故而“象岗樵歌”才入选了当时的“羊城八景”。象岗同时也是当时的游览胜地,风和日丽的时候,城里的红男绿女,带上各色食物,走出大北门,到山上开“野餐会”的景象,也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辞章里。

除了樵夫、游客,象岗上还活跃着一个特别人群:盗墓贼。要知道,两千多年前南越王赵佗为了防备自己的墓被盗,嘱咐继任者搞了一个“四辆丧车”同时出殡的迷局,让人搞不清他的墓葬在哪里。从此,象岗就成了深受盗墓者青睐的地方之一。明朝时,一首关于象岗的本地民谣是这样唱的:“脚踏象岗头,一世唔使愁;摸下象岗头,你咩嘢都知;骑下大象身,今世无苦辛;拉住大象尾,食遍广州味;攞到大象心,满屋是黄金。”正是在“满屋是黄金”之梦的诱惑下,古往今来许多盗墓贼都曾到象岗寻宝,在这里留下了很多坑,如果你留意的话,今天还能发现一些呢。

领略了象岗樵歌的清幽气象,走进大北门,就踏上了一条由五行长条形石板铺砌而成的长街,这条街直通往南城墙上的归德门(今解放路与大德路相交处),是当年贯穿南北的主干道。靠近大北门的那一段,叫做大北直街。沿着大北直街往南走上十几分钟,你就来到了归德直街。“归德直街”这个名字听上去颇为陌生,其实就是在今天解放中路的位置。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它又被称作“四牌楼”,这个地名,年轻人们知道的不多,但老人家听上去一定十分亲切,要知道,直到20世纪40年代,“四牌楼”依然是广州的核心闹市区之一,街旁商铺鳞次栉比,光故衣(二手衣服)店就有几十家。

漫步广州迎春花市(读懂广州解密)(2)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四牌楼街景

有趣的是,倘若你穿越到明代,会发现归德直街上大大小小有十来座牌楼;如果你穿越到清代,也会看到还剩下了五座牌楼——分别名曰“盛世直臣坊”“乙丑进士坊”“承恩五代坊”“奕世台光坊”“戊辰进世坊”,除了“盛世直臣坊”纪念的海瑞为大家所知外,其他那些进士、名臣,我们知道的就很少了。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归德直街并不长,怎么会有这么多牌坊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得提一提中国古代的旌表制度。据说早在秦朝,秦始皇就为巴郡一名寡妇筑台,褒奖其贞节,这也是官方修筑贞节牌坊之始。此后,历朝历代对名臣、孝子、节妇、贤人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准后或赐匾额,或造牌坊,以图教化老百姓。到了明清时期,旌表制度更发展到了高峰,据说单是清朝,前后表彰的所谓节烈妇女就有十万,全国到处都是贞节牌坊,广州也不例外。直到今天,说起“贞节牌坊”,人们还知道是怎么回事,提起其他牌坊,人们大多就不知所谓了。如果你想知道当年这些牌坊长什么样,可以去中大校园内寻访一下乙丑进士坊。1947年,官方为扩建马路,将上文所提的五座牌坊一一迁移,乙丑进士坊就被迁移进了当年的岭南大学校园内,这也是至今唯一一座保存下来的牌坊。

问题来了,今天解放中路之所在,也即昔日的归德直街上并非只有四座牌楼,那为何“四牌楼”的地名叫得如此响亮呢?据《广州越秀古街巷》一书记载,“四牌楼”这个地名最早不是指今天的解放中路一带。早在1535年(明嘉靖十三年),广东巡抚戴璟在惠爱大街六约(今中山六路一带)修起了惠爱坊、忠贤坊、孝友坊、节烈坊这四座木牌坊,分别纪念表彰历朝历代的忠臣良将、孝子节妇;由于这四座木牌坊靠近巡抚署,周围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故而统称“四牌楼市”;后来,这四座木牌坊被毁了,但“四牌楼”这个名字保留了下来,再后来,随着在今解放中路之所在矗立起一座座牌楼,聪明的广州人就移花接木,把“四牌楼”这个地名安在了这里,并一直这样叫了下来。不信,你找个上了年纪的广州人问问,关于“四牌楼”的故事,他能跟你说一箩筐呢。

穿过一座座巍峨的牌坊,沿着长条形石板铺着的街道信步再往南走,你渐渐会闻到越来越浓的花香,抬头一看,原来你已经走到今解放南一带的归德门了。归德门是明代老城的南门之一。为什么说是老城呢?原来,随着珠江沿岸商贸的日益发达,1563年,主政者又在城南再筑新城,直至泰康路、万福路、一德路一线。想象一下,当年你若站在归德门前,面前是横跨玉带濠、古色古香的归德桥,站在桥上看看风景,然后信步走过古桥,对面又是熙熙攘攘的繁华市井,这样的行走体验,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

漫步广州迎春花市(读懂广州解密)(3)

清代外销画里的卖花姑娘。

不过,归德门口,最引人注目的风景还是花市。其实,花市在各大城门口都有,只是归德门地处闹市,更加繁华罢了。“城门花市”是天天都有的,根据《越秀史稿》的记载,花市的主角是素馨,此外,还有牡丹、茉莉、水仙、百合、朱槿、九里香……数一数,总有几十种。卖花的,除了花贩,还有花童,后者卖得最多的是指甲花和金凤花,主顾则多是爱美的姑娘,买了这些花,回去染指甲。所以,归德门附近的香气总是缭绕不去。在明末大儒屈大均笔下,广州人卖素馨,不是一枝枝卖,而是一升升、一篮篮、一筐筐卖,就归德门一个城门口,每天卖出100担(一担为50公斤),是很稀松平常的事,广东人买花如买菜的习俗,果然渊源不浅。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月华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