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最终大结局解说(长安十二时辰大结局)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长安十二时辰最终大结局解说?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长安十二时辰最终大结局解说(长安十二时辰大结局)

长安十二时辰最终大结局解说

文章来自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我们曾聊过,我最喜欢是张小敬。

但是现实中,很难产生张小敬。

我们都知道,张小敬受到了不公的对待,而且是个死囚。

绝大部分人做事,都是为了和自己相关的人,而不可能为了八杆子打不着的人,何况,是在前途一片灰暗的情况下。

就像张小敬曾经叫嚷的那句话:

“长安有一万多个官,他们都不救,为啥要指望我这个死囚?

我前面要救长安,背后不良人满城通缉我,对我格杀勿论,而且即便我做到了,也不过是回去继续做死囚等着问斩。”

他说的很对,这才像人说的话。

事实上,有唐一朝,卸磨杀驴的事屡见不鲜,当然,前朝后世都一样。

比如剧中的那个林九郎,也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本是宗室,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的曾孙。

李林甫年轻的时候,没文化,当然老了还是没文化,他像和绅一样,是宫廷侍卫出身,但文化程度比和绅,低多了。

所以历史上的评价很难好,我们的历史对于凡是非科举出身的,往往评价都偏低。

就像魏忠贤是阉党,而东林党人是清流。

但明朝灭了,也有很多人说,“忠贤若在,事不至此”。

原因很简单,你想想,史书谁写的?有文化的人写的嘛。

所以我不太喜欢聊对错,只愿意聊因果,聊人性,就是这个道理。

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你不能光看书上说了什么,你看到书上没说的那部分,才叫有悟性。

事实上,全面的来看,剧中的林九郎,历史上的李林甫是个能臣,至少经济上搞的很好,他做了十九年宰相,唐朝达到了巅峰。

有人说李林甫重用蕃将,给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但事实上,高仙芝、哥舒翰这种胡人里的名将也是李林甫发掘的,而且,安禄山怕极了李林甫,假如李林甫还在,恐怕他也反不了。

有人说李林甫谄媚,一味的迎合唐玄宗的需求。

事实上你弄错了谁是一把手,唐玄宗才是。

这话应该这么说:假如李林甫不听话,那么他就会像张九龄一样被放逐,玄宗会任用其他听话的。

所以黑锅不可能让李林甫去背,就像大清朝的黑锅也没道理让李鸿章去背。

唐朝疆域扩大,不得不设立常驻部队,蕃将有人脉、能力强、阅历多、普遍胜任。这是大势所趋,根本无法避免。

事实上最后平叛的最大功臣也是仆固怀恩和李光弼两位蕃将,而且也很大程度依靠回纥军平定叛乱。

换句话说,问题不在制度,而在于程度。

是唐玄宗自己让安禄山当了三镇节度使,以至于地方势力超过中央,最终无法控制。说白了,信任越界,没有制约,是玄宗本人的选择。

那颇有建树的李林甫的结局是什么呢?

被没收官爵,开除宗籍,变成平民。那会李林甫还没有埋葬,玄宗皇帝让人剖开他的棺材,取出了他嘴里的夜明珠,剥去紫袍,再给换了一个小棺材,以庶人礼葬之。

导致这一切的,是进言的杨国忠,也就是杨贵妃的族兄,他的下场又是什么呢?

是在马嵬驿被乱兵所杀,事实上别说他一个宰相,在马嵬驿,连杨玉环本人都被玄宗抛弃了。

事实上,卸磨杀驴是普遍现象,比如剧中的元载,后来也做到了宰相,其实就算他不贪污,下场未见的会好到哪儿去。

像郭子仪那种善始善终的,本质上,不仅仅是情商高,也是因为当时的情势下,杀不得。

如果我们是唐代的官员,你想想,我们自己会怎么想?

卖力的,无论是清官还是贪官,善终是很难的,那人就必然有自己的小九九。

说白了,给朝廷打工是工具,目的是自己能得到点什么。

这句话政治不正确,搁在哪朝哪代都政治不正确。

但是,它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想法,或者说,它符合99%的人的想法。

一个想法,虽然政治不正确,但如果符合99%的人的想法,而且持续几千年都不曾改变,那它一定是现实。

你可以要求99%的人嘴上说,都是为了朝廷,都是为了忠于玄宗,你可以这么要求,我相信你也能听到所有人公开场合下都这么说。

知道一句话没有现实基础,还说,这叫做情商,向传统习俗低头。

知道一句话没有现实基础,不仅说,还信,那就是个棒槌。

如果到这里你看明白了,就知道,李必对张小敬的任用,是违反人性的。

因为你要求的太多,但给不了对方任何。

所以现实中的张小敬,大概率上会逃跑,甚至与龙波合谋,这才符合人性,符合大多数人的人性。

那我们就好奇了,既然人性都是这样的,那大唐靠什么来维持官员队伍的稳定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告诉你的,是最后的成熟态,但绝大部分人的成熟周期,起码要十年以上。

说白了,大部分官员还是too young to simple,比较好忽悠。等他们不好忽悠了,也离致仕没几年了。

比如,我们说在职场中,一个人是什么时候才领悟到自己与公司只是暂时的合作关系的?

平均需要十年,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需要超过十年。

绝大部分人,是在多次离职跳槽换工作,搬着一个仅与私人物品有关的纸箱子离开的那一刹那,忽然发现,荣誉,情感,成就感,很多事情,都只是过眼烟云。

无论你觉得自己多重要,你的事情总会有人取代,而你一旦没有利用价值,无论你曾经多重要,都会被扫地出门。

这就是雇佣关系的本质。

但人都是短视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绝大部分人,要等到千百日之后,亲眼目睹,甚至多次,才能领悟。

所以队伍就是靠这个来维系的,靠大家不明白。

年轻人,too young to simple,就比较好带,如果都老了,一切都明白了,那这种队伍是很难带的。

所以35岁以上不要,不仅仅是因为干不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太不young 太不simple了,不好忽悠。

说白了,管理是有成本的,如果都太老太精太懂,那管理成本就太高了。

无论孙正义,还是唐骏,虽然有的选择了创业,有的选择从打工做起,但他们都告诉你,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只用了5分钟,就想明白了这个平均需要十年以上的道理。

这道理就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说白了,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得早日想清楚。你不可能永远与老板利益一致。

但即便很早明白了这一点,也不见得所有人都有那个能力,有那个机缘,有那个意志,能够坚定不移的按照自己的利益方向走下去。

最近看了一本纪录片,是讲述几个人的退休故事。

其中有飞了几十年的五星级的机长,有护士长,有出租司机,有飞机维修员,也有工厂的质量检测员,等等。

我可以看到他们对工作岗位的依依不舍,也可以看到退休后每个人的处境都不一样。

比如有的人就安享晚年去了,有的人还要继续打零工,找工作,贴补家用。

影片选的角度是上海,而且基本上都是大国企。

换句话说,这一批人,是幸福的。

能在一个企业,干到退休,还有企业年金和退休金拿,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这种幸福,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大可能享受得到了。

因为企业的寿命大大缩短了,因为市场化的程度大大提高了。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运就幸运在,在同龄人里面,我是很早就能意识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那一个。

这个很早一直能推到小学时代。

小学时代我就知道,今日大家相聚,他日大家分离,只是个时间问题。

那么分离的那一刻,你会发现有的人上了名校,有的人上了普通学校。

这样的分离还会重复很多次,直到高考结束,各自走上各自的路。

人越早清楚分离,就越会珍惜时间,目标就越清晰,就越不会被眼前的东西遮蔽双眼。

就像你走入工作岗位之后,依旧是相同的。

十年过去了,有的人做了老板,有的人还在打工。

二十年过去了,有的人提前退休了,有的人中年危机了。

我们没有办法左右命运,但有一件事,我们肯定能够左右。

这件事就是目光长远,未雨绸缪。

最起码,你得为来日的聚散无常,有个心理准备。

准备不见得有什么用,就像有指南针的航船,要是遇见风暴也得沉没,但没有指南针的航船,那这辈子就等于在大海里打转。

时刻做好分离的准备,你说它有用,也就这点用,大约像个人生的指南针吧。

文章来自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这是全系列第七篇,前六篇请点击“了解更多”前往公众号文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