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死后下场(63岁生了一个儿子乐开花)
1951年5月,一名面相斯文的中年人,伙同一群凶神恶煞的大汉,被押上了刑场。
他是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儿子张仁蠡,可不久之后就要迎来枪决,在走向刑场的过程中,他的心中没有坦然,只有悔恨,
“若我三年前不做那个决定,怎落得今日下场?”
一代名臣之子,为何最终竟沦为无耻汉奸?他三年前又做了什么决定,以至于最终要被枪决?
让我们一同走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张仁蠡的一生。
家道中落,小神童变大汉奸张仁蠡虽名声不显,可他的父亲张之洞却是个大名人。
不仅风评颇高,是“翰林四谏”之一,而且颇受慈禧太后信重,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另外张之洞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举措都是可圈可点的。
就连毛主席都言道,“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而张之洞对待子女也是要求颇高,曾有五言诗为证,
“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
只可惜他的儿子张仁蠡没能记住这番教诲,张之洞在世的时候还好,张仁蠡吃喝不愁,也表现得听话懂事,甚至还落得了个“神童”的美称。
可是等到张之洞去世,张家的家道中落之后,张仁蠡很快就动起了歪心思,想要走捷径、当大官,重享荣华富贵。
刚开始的时候他没有“门路”,便只能当老师、当小官,可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很快就从五哥张仁乐的身上看到了机会。
这个张仁乐,自小也是个纨绔的,张之洞为了他能好好上进,把他送到了日本读书。
原本指望他成才,却没想到他学业未成,反倒走上了“汉奸”的道路。
九一八事变后,他投靠日本人,直接担任了伪满洲国的事业大臣和外交大臣。
最显赫的时候是在1938年,当时盛传吴佩孚将被日本人拥戴出山,担任总统,而他张仁乐则任国务总理。
此消息一出,张家可以说是门庭若市,连带着他自己,都是内心飘飘然,开始以国务总理自许。
奈何后来吴佩孚称病拒邀,又有一些人从中阻挠,张仁乐的总理梦才算是彻底破了。
不过这都是后话,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张仁蠡就投靠了五哥张仁乐,其地位果然水涨船高,直接担任了民政厅长一职。
只不过当时的张仁蠡一心想着手握重权、卖盐挣钱,所以他并不满足于这个职务,一度想担任兴隆县办事处主任,只不过最终被拒绝了。
原本照这么发展,张仁蠡最多算个“小汉奸”,可是武汉陷落后,引发出来的一系列事件,彻底将他引入了不归路。
当时日本人想把张仁乐邀请出来,担任武汉方面特务机关长,只可惜这个职位比起国务总理来,实在差得太多,所以张仁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不过他并没有把事情做绝,反而顺水推舟,把自己的第弟张仁蠡推了过去。
日本人本来就是想借用“张之洞之子”这个名义,具体是张仁蠡还是张仁乐都差不多,于是日本人答应了,张仁蠡就这样“幸运”的当上了武汉市长。
至此,张仁蠡也算开启了自己的“大汉奸”之路。
投靠汪伪政府,再入一坑1942年当时担任伪湖北省政府主席的杨揆一,以节省开支为理由想要进行改组。
而改组的同时则是消减相应补助,换一句话说就是张仁蠡的油水少了,这他自然是不干的。
恰好1940年汪精卫组建南京伪政权的时候,张仁蠡曾表示向他效忠。
所以此番杨揆一提出这样的要求,张仁蠡立刻前往天津,成为了伪天津特别市市长和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
一时间,张仁蠡风光大盛,而且他还故作姿态地开始了“大烟稽查”,但凡是他的下属中发现了有抽大烟的,直接便会革去职务,更严重的甚至会处死。
看起来似乎是治理有方,可实际上不过是变着法子的索要贿赂罢了,当官数年间,他搜刮了大量的民脂民膏,最终这些财富都被送往了北京。
1945年,随着国内抗日战争的发展,张仁蠡也意识到该“抽身”了,于是他果断辞职,回到了北平老宅隐居,妄图借此躲过接下来的审判。
只可惜这只是无用功罢了,在日本1945年8月投降后,张氏兄弟也先后都被抓了起来,原本按照这两人的罪行来看,是肯定要被宣判枪毙的。
可张氏兄弟献上了自己这些年来送过来的财富,成功收买了戴笠,以至于从死刑改判成了无期徒刑。
随后依旧是凭借着金钱攻势,他们在1948年成功以“外出就医”的名义躲过了牢狱的惩罚。
就在张仁蠡觉得一切尘埃落定之时,新中国成立后一场浩浩荡荡的镇反运动陡然掀起。
1951年张仁蠡也被民众举报,再次被揪了出来,这一次他再打算使钱买命的时候才发现,根本行不通了。
于是在无尽的悔恨之中,他被判处了死刑,不久之后就要面临着枪决!
垂死挣扎无用,枪决执行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张仁蠡自然是满心不甘的,他甚至列出了自己过去的一系列“功绩”,想要借此来脱罪或减轻罪罚。
首先,他表明自己在任期间曾经大兴水利,搞基层建设。
说起来也可笑,当初他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如今居然还成了他狡辩的证词,他以为自己的蒙混过关,却忘了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审讯人员展开调查的过程中,很多民众自愿站出来举报,说张仁蠡在工程中不干好事、使用劣质建材,盘剥工人、借机大量敛财。
这下好了,张仁蠡非但没能博取到轻判,反而罪加一等,罪名愈发严重。
其次,张仁蠡说自己秉公执法、仁政爱民,在位期间不仅大力禁烟,获得武汉民众认可,而且还强行降税,减轻了武汉人民的负担。
然而真相却十分可笑,张仁蠡自己就是了瘾深难戒的“大烟鬼”,又怎么可能真的认真去禁烟呢?
他平日里在外面的时候,雪茄是从来不离口的,这倒不是因为他喜欢抽雪茄,而是担心别人闻到他口中鸦片的味道。
他在各地收集来的鸦片,向来都是要隐秘地随身带着的,从武汉到天津再到北京,皆是如此。
至于强行降税,纯属无稽之谈,当时汪伪南京政府的确发布过加税的命令,张仁蠡也象征性地“抗争”了一下。
但那并非是为了民众,而是派系斗争的体现。
既非一心为民,又何必把民众拉出来当幌子呢?
张仁蠡的丑恶嘴脸随着调查的深入而愈发鲜活,再加上上他给日本人做事,助纣为虐、镇压国内革命力量,其罪行实在是罄竹难书,判死刑毫不为过。
可恨的是,直到被押赴上刑场的时候,张仁蠡仍旧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在为当初自己没有跟着张仁乐一起逃往日本而懊恼。
殊不知,他那逃往日本的哥哥张仁乐,晚年同样要在悔恨中度过。
一度有很多人说,张仁乐在前往日本后没多久就死了。
可实际上并非如此,他晚年安家于日本东京一条偏僻的小道上,家里住的是老式平房,布置简单而枯寂。
全然没有了昔日妄图成为国务总理时的那番姿态,此时的他内心也应该是有悔意的吧。
1971年的时候,张仁乐在日本去世,至死没能再回一次故乡,也算咎由自取。
只是可惜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了,晚年之时,他不爱钱财,也不爱权势,唯独只在乎些许脸面与名声。
可这些怜悯与名声也被他两个汉奸儿子败了个干净,可悲可叹。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名臣之子竟会选择当汉奸呢?那个时候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摒弃家国,帮日本人助纣为虐呢?
关于汉奸频现的分析那个时期汉奸之所以会频频出现,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国民政府提出了不抵抗政策,动摇了很多人的反抗意志。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过后,国民政府曾经一度提倡不抵抗主义,任由日本进行步步侵略,更有甚者,国民政府甚至联合日寇一起镇压过抗日同盟。
听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可历史却有铁证。
1933年吉鸿昌组织抗日同盟军的时候,明明已经顺利收复了多伦,却遭到了国军联合日寇的镇压。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蒋介石这种错误的做法动摇了很多人的意志。
比如说大汉奸罗君强在监狱里就曾说过,
“我之所以当汉奸,完全是因为受到了国民政府的引导,从反革命立场看问题,醉心个人权势,忘记民族大义,如今悔不当初。”
可醉心个人权势、忘记民族大义的,又何止是那些汉奸呢?
一心想实现独裁的蒋介石,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执意进行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联系他提出的不抵抗政策,可见汉奸频现跟他是有些关系的。
第二,混乱的时局。
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近代史就算是拉开了序幕,同样的,这也是一段屈辱历史的开端。
晚清政府孱弱,各国虎视眈眈,第1次鸦片战争算是彻底扯掉了清政府最后一块遮羞布。
诸国侵犯之后,中华大地上又开始了无休止的军阀混战。
好不容易等到国共合作,开始镇压各地军阀,蒋介石又叛变了革命,带领国民政府开始黑暗统治。
这桩桩件件事情所带来的乱局,让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对于国家民族意识都逐渐淡薄。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都将保全自身,当做第一要义,尤其是那些受到过教育、有些财产或权势的,这其中有些人就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不在乎国家,也不在乎民族,只在乎自己,谁能带来好处他们就跟谁,典型代表就是张家连兄弟。
跟过北洋军阀,也抱过日本人的大腿,甚至不惜在汪伪政府麾下做事,已然没有了一点民族气节。
第三,日本人的利诱,也是汉奸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本就是个弹丸小国,军队数量也十分有限,要想占领土地辽阔的中国,完全依靠日本人是不可能实现的。
日本人也清晰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自侵华开始,他们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发展汉奸,其手段之多样,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最简单的一种就是利诱,先是发展大汉奸,然后再让大汉奸去拉小汉奸,没拉到一名汉奸就给予他们一些好处,大汉奸还能拿到提成,颇像经商手段。
除此之外比较常见的还有美人计和训练班,前者很好理解,日本人会故意去训练大批女特务,然后把她们安插到一些想要拉拢的人的身边,以色诱人。
但是即使日本在怎么使用卑鄙的手段,最终也是注定会失败的。
14年的浴血奋战,无数的中华儿女用生命展示了顽强的意志,用自己的身躯前赴后继赴国难,谱写了雄壮的历史史诗。
为了让更多的人见到光明,那些革命先辈也将自己变成了前进道路上的点点星光,照亮大家前进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