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司令是谁(中原突围决策难)

作者:莫孤烟

人们一提起中原突围,总是马上想到“皮旅”的传奇。一支原本被赋予“丢车保帅”使命的部队,结果成功从敌军重兵包围之中钻了过去,不仅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而且最终反而成了中原军区各部队中损失最小的,创造了一个几乎无法复制的奇迹。多年之后,“皮有功,少晋中”的轶事还在民间津津乐道。

和令人惊叹的“皮旅”相比,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在突围以及之后建立根据地的过程中,却蒙受了不小的损失,这也导致这一悲壮的历史事件多年来因少有宣传,人们知之不多。中原突围究竟如何评价,也一直存在争议。这一事件中的主要当事人,包括李先念、王树声、王震、皮定均等,也因中原突围而影响了人生轨迹。

中原突围司令是谁(中原突围决策难)(1)

1941年初,李先念(左一)率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进入鄂中地区

中原军区的部队来自不同的“山头”,组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5师兼鄂豫皖湘赣军区,下辖三个旅及众多军分区,总兵力5万多人,是新四军各师里实力比较雄厚的,也是中原军区的核心骨干。

二是王树声领导的嵩岳军区部队,由原太行山八路军南下豫西开辟根据地的8个团发展而来,抗战胜利后放弃豫西前往桐柏山区,和新四军第5师会合。该部总兵力大约1.5万人,游击习气较重。

三是王震率领的八路军359旅,也就是南下支队。他们于1944年底出发南下,原本是要打通中原和华南的联系,抗战胜利后这一任务取消,北返后回到湖北,和新四军5师会合。该部经过南下和北返后有一定损失,总兵力大约5000人。这支部队有老红军的底子,但抗战期间多承担生产任务,战斗锻炼较少,战斗经验是比较缺乏的。

中原突围司令是谁(中原突围决策难)(2)

主席和朱总司令在王震陪同下检阅359旅南下部队

这些部队在桐柏山区会合后组成中原军区,下辖两个纵队和江汉、鄂东、河南三个军区,到1946年初时总兵力合计6.2万人,其中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各一半。

鄂豫皖原本是红军的老根据地,按说是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抗战时期,这一地区被桂系军阀势力所占据,广泛实行保甲制度,大批桂系官兵在这里娶妻生子,已经扎下了根,而日伪、土匪、会党等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中原军区的地盘看起来不小,横跨几个省,但实际上根据地内部情况非常复杂,根本谈不上巩固。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大别山紧邻武汉,直接威胁南京当局的腹心地带,自然是蒋氏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首要地带。蒋军对桐柏地区的围剿从1945年11月就开始了,中原军区集中兵力打了几仗,但未能打成歼灭战,战果不大。蒋军陆续增兵24个师,占领了主要交通线和城镇,使得中原军区部队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最终不得不放弃桐柏而退到根据地腹地,处在被分割包围的危险状态中。

中原突围司令是谁(中原突围决策难)(3)

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中原军区的领导们必须尽快做出决策,究竟是坚持斗争,粉碎敌军的围剿呢,还是主力撤走,开辟新的根据地?也许是对和平还存有幻想,也许是对战斗的胜利缺乏信心,中原军区向延安发报,提出了留几千人打游击,大部队立即转移到华中地区的计划。延安方面当然不愿意就这么轻易地放弃如此大的一块根据地,回复意见是一个纵队向华中转移,另一个纵队和地方部队留下来坚持斗争。

就在中原军区准备转移时,双方于1946年初下达了停战令,转移必须停止。如此一来,中原军区部队就在平汉铁路东西两侧分成了两部分,几万人马滞留在宣化店,进退两难。

蒋军一刻没停地调兵遣将,半年之内集结了11个整编师,加上其它部队共计30万人,是中原军区部队的6倍。不仅如此,蒋军还构筑了多条封锁线,企图把狭小的根据地活活困死。

在这种形势下,转移是势在必行了。不过,在向哪个方向转移这一问题上,领导集体意见严重分歧,差一点发生激烈冲突。

中原突围司令是谁(中原突围决策难)(4)

李先念的意见是向东走,往华中新四军主力那里考虑;王震的意见是向北走,去太行山投奔刘邓;而王树声的意见是转移到鄂西北,以武当山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在鄂豫陕三省交界处打游击。

刘邓的部队兵强马壮,在各路大军中实力最强。王震想去刘邓那里,正是想要痛痛快快打几个胜仗。而王树声考虑要打游击,选择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先保存实力。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二王又都是个性十足的火爆脾气,必然要起矛盾。

王树声说要去武当山建根据地,王震立即反唇相讥:“去武当山干嘛?当和尚去吗?”王树声反驳道:“去武当山除了当和尚,还能打游击,保存实力。”王震叫道:“游击、游击、你就会打游击!”

话不投机,越说越僵,两人不仅拍了桌子,甚至还拔了枪。李先念急忙相劝,最终还是形不成统一意见,只好把三个方案上报延安。

中原突围司令是谁(中原突围决策难)(5)

1938年6月,359旅717团连以上干部合影。第一排右起:李铨、陈外欧、晏福生、刘转连、王震

在李先念、王树声、王震三人中,李先念为正职,二王为副职,照常理来说,应该是李拍板,但王树声在红军时期曾是红四方面军和西路军的副总指挥,是李的老上级。而王震在红军时期就是军团政委,抗战时期也受到重用。因此李先念没法对他们下死命令,遇事只能商量着办。这种特殊的班子结构,平时没什么,遇到大事急事,就存在难以拍板的问题。

最终形成的方案,偏向王树声的意见:李先念和王震带领中原军区机关和第2纵队越过平汉路向西突围去陕南;王树声和戴季英指挥第1纵队向西北突围去鄂西北。河南军区、江汉军区、鄂东军区就地转移,在鄂豫陕地区会合。为了掩护大部队,皮定均率1纵1旅伪装主力,在原地呆三天后向东突围,把敌人引开。

中原突围司令是谁(中原突围决策难)(6)

突围的结果,是李先念和王震部减员3800人,保存下1.1万人;王树声部减员2300人,保存1.1万人;三个军区减员很少,保存下1.5万人;本来不抱什么希望的皮旅,只损失了1000人,保存了5000人,大大出乎各方的意料。综合统计,中原军区部队总共损失了8000人,保留了4万多人。

中原突围,我军确实损失不小,但和皖南事变相比已经好很多,不仅保存了有生力量,而且把中原蒋军拖了一个半月。从战略上讲,正是有了中原的牵制,才有了粟裕在苏中的七战七捷。因此中原突围总体来说是成功的。

中原突围司令是谁(中原突围决策难)(7)

不过,突围到豫鄂陕、鄂西北的中原军区部队,在之后的一年中遇到巨大困难,无法巩固新的根据地,部队只能分散打游击,尽管牵制了一些敌人,但自身却得不到发展,和其他战区相比几乎没有多少存在感。相比之下,王震所部辗转来到陕甘宁,在保卫延安的战斗中越战越强,成为了西北野战军的绝对主力。

解放战争的到来,使得以游击队起家的部队必须完成向运动战、阵地战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也是对各级干部的一大考验。其结果就是,有的人成长为名将,有的则淡出了作战指挥一线。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