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41(哲33意识的来去)
(高质原创,剽窃止念,可转发、可引用,需注出处:头条@弱在),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冥想41?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冥想41
(高质原创,剽窃止念,可转发、可引用,需注出处:头条@弱在)
拟将与意识相关的众多概念,依顺序整理出一条似是而非的脉络。所分之点,以构意识单向图示。这是对意识基础性认知的大杂烩,虽单薄零乱,不能尽善尽美,但粗糙中仍显价值,希能解惑不增疑,促人清晰明朗,便于认知意识活动,认知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狗尾开道,望以貂续。
先是人对外界的反应。
然后有了人对外界的反映。
反映是人对外界更深层的更复杂的间接反应。
一、人脉一线
人与外界,以心反应,以脑反映。
人与外界,于心以识反应,于脑以思反映。
人与外界,于心以情反应,于脑以意反映。
心意心识心意识,脑意脑识脑意识。
心注意了心便认识,便有了心意识;脑注意了脑便认识,便有了脑意识。
(一)客观脉络
“无我之知见”,始为客观。
人与外界,于心以识反应,于脑以思反映。
“于心以识反应”,人与外界的关系,先有人心对外界产生了反应和反应的结果。在反应关系结构中,人是客体,外界是主体,人的反应是客体反应,客观反应。
“于脑以思反映”,人与外界的关系,后有人脑对外界产生间接反应和反映。在反映关系结构中,人也是客体,外界是主体,人的反映是客体主动反映,也是客观反应。
以客体主动,来表现反关系中的反作用;以主体被动,来表现正关系中的反作用。这是对《哲(23)生命的主动》的补充。
1.无。庄子:未始有物。无感官感觉,无心的感知和无脑的意识。
2.感觉无痕,无意识。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事后提醒,也不能回想起,毫无印象。
3.感觉潜痕,潜意识。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事后提醒,能回想起,有印象痕迹,或是潜意识记忆。“注意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这类似无意注意。
4.感觉。触发有意注意,引起心甚至脑反应。目视耳听鼻嗅舌味体触五种感觉,佛言:“眼耳鼻身舌意”中前五个。
5.感知。从觉而知,从感觉中得到感知。这时外界(对外物外环境)的感觉进入人心,而得心知,得心之知、心之意,或叫“心意识”。
物反应于心,物为心物,物相即心相,心相为物之痕。这是外物留给人的第一层相。
佛语中相即色,指物之形状和颜色。
6.脑知,即记忆点,第一个脑意识。这时对外界的感知觉进入人脑,存于脑神经元,附着固定,留下记忆之相(色)。这是外物留给人的第二层相。
“短暂记忆,长久记忆(分再认、再现)”。
7.概念,是把意识到的东西,能描述出来的语言文字符号。外物能被描述之相,这种以文化符号形式记录下来的意识记忆,便是外物留给人的第三层相。
类似“心外无物”之说,有了明确的能脱离原来的外物之相(色)的替代品:意识之概念,所以言心内有物,“心外无物”。
8.思维。是指与自己意识中已有的意识记忆点联系起来,进行关联记忆的过程。即以外来信息的概念为基础,进行思维、思考和想象。
“思维,有直觉活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想象,分无意想象,再造想象;有意想象,创造性想象。”
9.直觉。是指没有逻辑模式的、没有思维过程的“想象”,有人说类似"下意识”。
10.逻辑思维,有模式的思维,可分规律逻辑和形式逻辑。
11.识。近似于知识,初具完整性。知通过概念化,经过思维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知,便为识。
意识中已有的意识记忆点以思维逻辑方式联系起来的结果,便成为识。
12.经验,识行之果,识在实行实践后所得结果,指在实践中所得或通过实践验证的知识。
13.理论,是指对众多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内在联系性、规律性,从而形成有体系的知识。
识、经验和理论,这是在客观层面上作分析,故无善恶之分,但有全面与片面、正确与错误之分。
识是知的关联,经验是识的重复,理论是经验的关联和重复。
知识,是个统称性概念,包括识、经验和理论。
14.智。智,即人之聪明。识生智,经验也生智,理论也生智。
智是识在行中,运用中,经过实践而积累在头脑中的快速应对的思维活动。
识是基础,经验和理论具有倾向性、指向性,会对后果的产生预判,产生指引,进一步引起智力的外化反应。
15.智力,是指智行于内,积于内,淀于脑,成为脑力,是智的思维活动的内在结果。“智力是人的思维和现实的重合。”以智力而学习、思考和表达。
16.智商,是指智行于外,是智力活动的外在结果。是智力在社会活动中,显示出来的智力外在表现。
“智商是对世界及抽象法则的认知能力。”
17.能力,智力在实践运用中,与行为相结合,积淀于肢体与脑内,便形成能力。这是智力的实践性。
智力累成能力,能力在实践中,由弱变强,不断推进、上升,产生更强的能力,体现出“知行合一”的状态。
能力从实践、运用方式上,分技能和才能。
才能,是借助工具、道具等,通过文字、语言、绘画、行为、动作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
18.劳动。作为动词的工作,就指劳动。能力的活动,即能力的实践,多体现在社会活动中,多表现为劳动。这表现出能力的劳动性,同时表现出能力的社会性。
19.价值。能力的价值,指能力通过劳动方式,进行交换,获得劳动价值。表现出能力的价值性和劳动的价值性。
价值意识,体现出生命的交换意识,也体现出生命的社会意识。
20.生存意识。人的价值解决了人的生存。将人的个体生存引向人的社会生存,主要是人基本生存中的需要意识和满足的意识。
21.需要意识。人的需要产生人的第一个社会性生存意识和及其行为,就是索取。第一个社会需要是生存需要。客观的需求,即需要。可看(哲30)人的需要和需求。人只需要水、空气和食物,更多的是来自欲望的需要。
22.满足意识。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实现了人的生存,产生了人的独立。
23.物我,即物质生命体,物质生命的我,即肉身,是客观存在。
从人的满足开始,才有了完整的物我,这时的人第一次以完整形式出现。在与外物外环境的关系结构中,外物外环境是主体,物我是客体,多以客体主动的方式与外发生关系。
物我是人的第一层自我,是客体的自我。
(二)主观脉络
人与外界,于心以情反应,于脑以意反映。
这是人有了第一层自我这个主体后,以情以意来体验外界。这种体验就是人从内部生出的反映,是自我反映,主体反映,主观反映,是主体主动反应。
人“进化”出自我,使人从与外物同质的物,变成与外物不同质的自我。
因人从物变成自我,所以人与外物的关系,变成我与外物的关系,即自我与外物的关系。这是我是主体,外物、外环境是客体。
人的“主观”活动是客观存在,而自我的主观活动却是主观存在。
主观概念,有自我主观产生的主观概念,也有在主观影响下由客观概念转化而来的主观概念。
(旁言:人与自我,分层面而各自存在。这是层面分析法的新运用,也是人的存在之分类的新内容,还是主客体关系的新发展,人处于不同性质层面,其主客体关系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24.念头,产生于重复观注,分心之念头,意之念头。自我渐现。
25.兴趣,起念而生兴趣。
26.情愫,兴趣而生情愫。
27.恋,情愫久则迷恋,初生愿望,久生执念。执念中自我已全。
自我思维产生的结果便成念,对应念相,即意之相,先有知相识相。
念分强弱,弱则为愿望、心愿,强则为执念,执念对应的自我,是执我。我执生执我,执我生我执。
28.需求,恋而欲得,便生需求之愿。需求产生于自我,需求是自我主体主动、自我主观主动,本质是自我主动。自我主观里全是需求,一思一念全是需求。
29.情绪,是指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和表现。首先产生满足和不满足的情绪,后变化出七情六欲。情绪无善恶之分。
“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分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这四种基本形式。”
“20种情绪有快乐、崇拜、美学欣赏、娱乐、愤怒、焦虑、敬畏、尴尬、无聊、冷静、困惑、鄙视、渴望、失望、厌恶、骄傲、兴奋、妒忌、刺激和恐惧。”仅能作参考。
在情绪活动中行为中,也伴生了一个不稳定的不完整的自我,只能称为情绪主体,不能称为情绪自我。情绪反应毫不稳定,情绪主体是被动的,犹如条件反射,故为情欲所困。在人与外界关系结构中,情绪主体是客体。
30.判断。这个不稳定的情绪主体,一般是以对自己好坏利弊为出发点、为中心,兼顾对公共对他人而作出判断。特殊关系、特殊情形时,或反之。
情绪判断,是主观判断,属主体主动、主观主动。判断生好坏。
31.评价。判断后生评价,是个人的主观评价,情感评价,也属主体主观主动。是指人将一个事件放在更大关系中、更大的事件中,看起到了好还是坏作用,看与新关系新事件协调否、和谐否而作出的认知结果。评价显善恶。
32.接受,是个人的主观接受,情感接受。
在接受过程中,情绪稳定下来,积淀成情感。
33.情感,情之感,情之感悟,心意识生情感。
情感,是对情绪的客体关系的体验,是情绪活动的结果。
情感经主观判断、评定而分好坏,分善恶,分荣辱等。例如爱、热爱、羡慕、憎恶、憎恨、嫉妒等等。
34.情感自我。情感主体是情感活动的结果,是稳定的完整的,在这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自我,即产生了情感自我。这是人的第二层自我,具有主体主动性。
在心意识和脑意识相结合时,便会产生下一层新的自我。情感自我将在与外界的关系中,经过心意识与脑意识结合,产生新的生命关系和生命结果。
35.态度,情感之行于外生态度。态度,是情感在具体事件中呈现出来的外在表现。情感分善恶好坏,其行其态度也分善恶好坏。
例感谢、感激、感恩、佩服,尊敬,尊重、傲慢、轻蔑、嚣张等等,这些词既可表达内在的情感,也可表达外在的态度。
36.性情。情感之行于内而成性情,表现出内在的较稳定的长期的情感状态。
性情之善可生慈悲、宽容等,性情之恶可生佛言之五毒“贪嗔痴慢疑”等。
37.感性。在情感活动中,不加思索,率性言行,真情流露,态度鲜明的个性表现,视为感性。
38.理性。在情感活动中,在对外来事物进行取舍时,三思而后行,性情退让,便生理性。或是在对观念中善恶进行取舍时,便生理性。
理性是情感中偏思维的自我体验,感性是情感中偏行为的自我体验。理性是稳而未定。
理性,分心的理性和意的理性,心的理性之果,是情商;意的理性之果,是智商。
39.理智,指在理性中显示出脑的才智。能明辨是非、预测结果,从而自主控制自己行为的智力。
40.感悟,是理性的结束,理智的结果。“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
41.情商,是心意识的理性之果,是思维在心里的体验结果。“是对人性的洞穿与掌握。”
42智商,是脑意识的理性之果,是思维在头脑里的体验结果。是人在面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时,能从思维和行为上,作出最有益于自己的反应能力。
43.智慧。智商的主体是人,智慧的主体是自我。智慧,是以理智为基础,超脱情感,掌控和运用智商,如同自我控制人自身。
44.感情,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情感进行体验、审视和评价后,得到自我认同的情感。是情感经过理性和智慧的加工提炼而形成。
感情的生成时间长、持续时间长,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感情是以观念作为认知支撑基础。
感情表现出对生命的依恋,感情双方交互滋养,一般指人与人,也包括人与动植物。另外生命中也会出现恋物之情,这时的物是生命的象征,例睹物生情。
45.观念,感情生观念,其中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三观最重。观念定,人则自信、独立和完整;观念定,人则言行有据,修行有序,生命浑然。行世间,生良知,驾驭理智,自由感情,以成自主人生。
46行为。是在观念引领下,随着心随着意产生的生命活动。属于主体行为、自主行为。
47.习惯,是指重复的行为积累在生理上,同时伴着观念的强化而形成的具有长期性、固定性的行为模式。
48.个性,是指个人在待人处事中,在思维观念和习惯行为方面表现出的个体倾向性特征。
个性是通过习惯向外展示观念的行为风格。
49.性格,是指人通过习惯的重复,积淀在心里的观念。性格是个性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人格的社会属性的体现。”
50.气质,是自己的内在修养和文化修养长期平衡并相结合的结果 。气质是人内在的、整体的个性特征,是理性化的性格,也是被理智稀释的个性。
气质有着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差异,所以有不同的表现:高雅、高洁、恬静、温文尔雅、豪放大气等等。
51.素质,是生存的成果。
“指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之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及其素养、修养和能力的总称。”
52.人性,是人进化了的本能,也是人社会化的本能,是人最成熟的完整的心意识表现。人性积于心、发于心,是生命的生存素质的综合表现。人有善良的人性,也有丑陋的人性。
53.人性自我,是生命范畴内的自我。这是人的第三层自我。是生理、心理和生存意识三位一体的统一的自我,也是完整的独立的完美自我。
人性自我,是建立在心意识基础上的自我,是以观念、个性和素质为基础来构成的自我。
人性自我,存在于活生生的生理层生命中,并朝着更高的意识层面发展,逐步建立起基于观念,又高于观念的意识活动。
人除了有对生存性需要的追求和满足,还有对意识方面的非生存性的精神需要的追求和满足。
54.希望,是指人们对未来带有功利性的生存价值目标,在心里产生主动索求的想法。这种想法符合自身价值观。是指“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55.向往。与希望相比,向住表现出的意愿更强烈些、目标更远大些,向往中的生存功利的内容在减少,精神价值的内容在增加。“向往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到达。”
56.理想,是对未来长远的具有生命价值目标的美好想象。“是一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理想既要符合社会需求,也要符合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理想能加工和改造现实,理想无生存功利性,但有生命价值性。
57.志向,是指人立足自身发挥才能,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需求,追求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坚定观念。
“指人们在某一方面决心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
在志向的憧憬中,忽视着生存功利,久则渐变为有意排除功利,并脱离生理生命层面,进入精神生命层面,进而无私自生德。
58.道德,是指有社会价值的情感和观念,与外友善、互益、尊序、和谐。有人与人的人伦道德,人与社会事物的人文道德。
品德是道德表于内,品格是道德表于外。
59.品德,是指人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的内在的人品道德。例如慷慨、热心、温和、宽容、谦逊等等。
60.品格,是指人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的人品道德的外在特征。例如正直、诚实、阳光、可靠、值得信赖等等。
61.涵养,是生存的智慧,是有品德的素质。
62.意志。坚守自己的观念和道德,便生意志。
意志,是人为达到目的,而坚持自己的观念、道德和信仰,不断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身心的持续忍耐力。
从状态上说,意志是道德的身心化,积淀于心,积淀于脑,是固定化的理智,与身心相连。要摧毁意志,或颠覆观念,或折磨身心。
积极的意志有自觉、坚持、自制等;消极的意志有依赖、顽固等。
63.脑意识精神。
意志生精神。意志是心意识层面的坚守,精神是脑意识层面的坚守。有了心意识层面的坚守,坚守之意才会进入到脑意识层面。
(心意识,指心脏经神经连接到大脑中的一些神经中枢,也产生脑微物质变化,留下一些低级意识。脑意识,如常论。两种意识都在生理上积淀有形。)
意志和精神,是通过大脑意识唤醒或激活相应神经生理和身体生理,激活的状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
精神是多了些智慧、从容、豁达的意志,意志是多了些沉重、痛苦、血腥的精神。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达的舍生取义的精神。
64.信念,是指在人的意识中,以意志支持为基础的精神观念。意志促进观念深化,产生更深刻的更稳定的观念,这便是信念。
65.信仰,是人们共同的外在的精神文化,是社会群体文化意识。例宗教文化、社会革命理想等。
66.人格,是指人所具备的社会化精神气质和社会化文化特性共同折射出来的综合的自我主体特征。
67.人格自我。
三餐一觉,同等的生。
一生一世,同等的死。
你可多社会价值而仰望你,你狂妄多个欲望而轻蔑你。
可居庙堂,行大为大善;可居陋室,行无为独善。
这是第四层自我,也可称为精神自我、意识自我、意志自我、价值自我、生命自我等等,随便你编。
68.既可从第四层自我意识走出来,注视生存,回落凡尘;也可从第四层自我意识走进去,注视灵魂,涅槃重生。
往上去则进入非生命状态,不生不灭,不人不仙,应向佛求,是常人不可知不可达的境界。
二、几个说明
(一)关于用词
(哲18)己言。“概念丛生,思维杂乱。对客观的解释,尽量用少的概念解释内容,不然众多似是而非、大同小异的概念,就能把人弄得晕头转向,更别要求探索概念下的本质内容。”
“新情况新分析用新词,人不一定理解并接受,新情况新分析用老词,拓展丰富老词内涵,或者用老词组合形式,人也不容易理解并接受,因拘泥于脑中固有思维摡念、思维定势。”
“在创新中,特别基本概念,沿用最好。新词装旧内容,不如老词装新内容,丰富老词内涵好。”
若词不达意、词不尽意,自玩小文,可试新词,百粉大V,无伤大雅。
(二)两个特征
1.我一直在,以何形何态出现不同而已。
体验态,我一直在,我是主体。信息态,我一直在,我是客体。
2.我一直行,随意而行,一个意识一个行为,依内在之意而生外在之行。
行初为动作,后为行为。无意动作,下意识动作,有意动作,兴趣动作,观念行为,个性行为,个体行为等等。
动作变行为,是上了一个层面,行为体现出固定性、倾向性、个人性和社会性。
动作,多是客体主动;行为,多是主体主动。
(三)两个阶段
1.从信息角度来分析意识,把人的物质生命(肉身)和外界都当作物质存在,加上人作出的相应反应和反映,全作为信息概念,进行客观分析。
2.从体验角度来分析意识,把人的生命意识当作高于人的物质生命存在,高于外界物质存在,以生命意识为主体来审视、体验这两种作为客体的客观存在,进行主观的反映和互动。
(四)两个角度
(哲22)言:“一个关系结构,包含两个主客体关系,正关系包含着主客体关系,反关系也包含着主客体关系。正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在反关系中分别变为客体和主体。这便是主客体的相对性。关系的相对性决定了主客体的相对性。”
1.从开始到物我,在人与外界的关系结构中,人是客体,分客体主动和客体被动。
人是物质生命,作为客观存在的信息,人是客体,被外界信息牵引着刺激着,人表现为被动的。
人是物质人,困于其中,在关系中,是关系客体,其主动之意之行,是客体主动,例人的主动思维,也是客体主动。
2.从物我到人格自我,人与外界的关系结构中,人以意识层自我超然于物外,理性地体验和审视着外界。在这个关系结构中,人是关系主体,外界是关系客体。人是主体,可分主体主动,主体被动。
象“我思故我在”,是意识层的自我之思,显出物质层的自我之在。
(五)两条线
写到后面时,突然觉得有心的一条线,也有脑的一条线。
因心有心意心识心意识,脑有脑意脑识脑意识,故分两线,以区分,以致清晰。
先心后意,两线混行,或明或喑,或是或非。因一词多义,多有重合,必生歧义,也不愿再花精力去仔细琢磨了。
这里有一个明确的限制:与意识相关,以意识作暗线,故似是而非,也因不严谨,不敢明线。一个是这已扯得太宽了,二这本就是一个不严谨的思路。
拼凑九日,全是想些来说的,也很艰难,深入不了,虽简陋肤浅,也觉十年人阅不及写时长,但却是我的玩耍,不是无聊,是我的成长。
202210272142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