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什么年代(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永和九年,似乎成了美好年景的代言人。

尤其是那年的暮春,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好得无以复加。

如今就连“永和九年”的砖头都变得越发金贵,据说一块品相完美的“永和九年”,价格是八年七年十年十一年的N倍。

永和什么年代(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1)

这就是文化的魔力,因为《兰亭序》、因为王羲之,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年头,就成了永垂青史的盛年、丰年。

一个倒霉年头与一个悲催皇帝


永和九年,并不是个好年头。

甚至,这是东晋王朝一个灾年、衰年。

永和九年,这四个字原本和王羲之无关,永和,是一个皇帝的年号,永和九年,是这个皇帝坐上宝座的第九年。

那么,坐了九年宝座的永和皇帝多大呢?

11岁。

你没有看错,是11岁。不过这是农历算法,论的虚岁,其实在永和九年,皇帝刚满10周岁,嗯,上四年级。

10岁的孩子,当然理不了朝政。好在,他妈在帮他。

孩子从一周岁登基,八年以来,混得还算不错。到了第九年,有国师卜卦,说这一年是癸丑,年景不佳,应该出点政策破一下灾祸。

于是在这年正月,永和皇帝大赦天下。

但是没怎么管用,三月,便遭遇旱灾。可也有个好消息,那就是交州刺史打了个胜仗,端掉了敌军五十多个碉堡。

这种胜仗,在当时的大局之下,只能算是安慰性胜利。但这已经是本年度最好的消息了。

接下来,五月,出现大疫;七月,出现地震,有声如雷……

然而最坏的消息是,率领大军北伐的中军将军殷浩接连遭遇叛变,大败而归。

东晋一朝,很像后来的南宋,偏安江南,一直想北伐收复河山。在永和皇帝在位期间,共有两次北伐,全部失利,其中一次惨败,就在永和九年。

所以,在官方的档案里,永和九年是个糟糕的年头。既有天灾,又有人祸,简直倒霉透了。

对了,我们熟知的那个著名的兰亭雅集,根本没资格写进官方档案。

永和什么年代(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2)

晋穆帝司马聃

知道永和九年是个倒霉的年头,我们再聊聊悲催的“永和”皇帝。

当我们说起永和九年,恐怕想的都是王羲之,没人想到永和皇帝。

永和皇帝就是历史上的晋穆帝,名司马聃,字彭子。他爸爸晋康帝司马岳死的时候,他刚刚一周岁,还吃着奶,就被他妈抱着登基了。

东晋崇尚道教,信奉老子。所以这位晋穆帝司马聃,起了和老子一样的名,聃,意思是老态。字彭子,意思是彭祖的儿子,愿望是单纯而美好的,想要长命百岁。

遗憾的是,司马聃永和年号用了12年,又改了个升平的年号用了5年,刚刚年满18周岁就病死了。

如果给历史上的皇帝来个悲催榜,司马聃是有望上榜的,推荐语是:这位皇帝,一直梦想长大。

最佳辩手当了大将军


永和九年,酝酿了好久的东晋北伐大军正式出征,这支部队的最高领导叫殷浩。

翻开《世说新语》,殷浩的名字很常见,可知在当时,这是位权倾朝野的重磅人物。不过,提起殷浩,最醒目的是他的辩才。

魏晋崇尚清谈,出了大量辩论家,殷浩即是其中佼佼者。

据说有一次,兰亭雅集的参与者之一、高僧支道林与殷浩对话,他知道殷浩长处何在,于是避开锋芒,专拣自己擅长的说,可是三言两语就被殷浩带进了沟里。

殷浩与王羲之同岁,此人年轻时崇尚老庄,淡泊名利,多次辞官不就,留下一时美名。然而后来才知道,所谓不慕名利,其实是名利不够大。殷浩过了不惑之年,当晋穆帝的叔伯爷爷、执掌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请他出任大将军,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殷浩当了大将军,就与另一位大将军桓温产生了矛盾。一个国家的军队,有两位大将军,这是大忌。会稽王原本担心桓温造反,于是请殷浩与之抗衡,然而这样的抗衡,使东晋元气大伤。

殷浩是后来者,他想完全压过桓温,就要靠战功。而当时获得战功的最佳机会,就是北伐,从胡人手里夺回土地。

永和什么年代(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3)

殷浩

经过长期准备,永和九年十月,殷浩带大军出征。

其实出征结果,是可以预见的。热爱老庄的最佳辩手当了大将军,这甚至还不如纸上谈兵的赵括——赵老师起码还谈兵,殷将军谈的都是无为。

具体的战斗情节是,殷浩重用和信任的部下接连叛变反戈,部下的死忠接连战败被杀,最后丢盔卸甲,大败而归。

如果读一下史书,会发现当时的战争中叛乱极其常见,大概是乱世出英雄,大家都想自己出来创业吧。

王羲之和殷浩同龄,也是好友,为避免内乱,他曾多次写信劝说殷浩不要和桓温斗,但是殷浩不听。也是,一个发誓扫除天下的北伐大将军,怎么会听一个会稽内史的婆婆妈妈呢?

殷浩北伐失败,回来就被桓温参了一本,革职流放,从位极人臣回归山野园林,三年后就去世了。王羲之也对朝廷灰了心,两年后辞官归隐。

殷浩的死对头桓温,事后对殷浩作了一个评价:此人品格高洁、能言会道,假如当个文臣,一定会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可惜啊,把个对的人,用在了错的地方。

帝王将相今何在,只见书法与文章


历史的风烟,早被吹散了。

1667年后,对于永和九年,人们只记得三月三日的兰亭雅集,只记得千年书圣王羲之,只记得第一行书兰亭序。

历史的选择真的很残酷,我们只记得那届文人,早就忘了那届皇帝。当然,也包括那届曾经呼风唤雨的大臣们。

汉武帝和司马迁谁伟大的问题,早已不言而喻。晋穆帝那乌烟瘴气的永和九年,也早已被王羲之荡涤得天朗气清。

永和什么年代(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4)

冯承素摹本兰亭序

一个没资格写入正史的文人小聚,最后成了人们心中的正史。还是那句话,这就是文化的魔力。

假如可以穿越时空,相信今天的人十之八九想坐在兰亭的水边看着王羲之作诗挥毫,没几个人想坐在晋穆帝的宝座上指点江山。

这时便又想起我十几岁时看到、至今仍然坚信的那副对联:

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时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