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少年(小兵张嘎幕后故事)
用木刺扎车胎,摔跤输了会咬人,被嘲弄了要去堵人家烟囱。面对鬼子时机智勇敢,面对小伙伴时撒泼耍赖。张嘎子,这个闻名全国的熊孩子为什么能够赢的观众的一致喜爱?他的原型人物是谁?这部电影拍摄又有哪些幕后故事,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小兵张嘎的诞生
1958年,军旅作家徐光耀受到丁玲的牵连,打成“you派”,下放农场。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作家精神受到重创。为了缓解焦虑,走出精神困境,他就将创作的目光投向了天真活泼的儿童。据徐光耀回忆: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不管写什么,一定要轻松愉快,起码要把自己逗乐,至少能暂时放松。
在此后的日子里,徐光耀沉浸在写作世界中,儿时的伙伴,当年的战友,那些自己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嘎人嘎事”奔涌而至。徐光耀13岁参加八路军,同年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还搞过6年的锄奸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徐光耀说,我小时候很老实、听话,很喜欢和那些有“嘎子”性格的小伙伴交朋友。身边的小八路和部队中的老朋友,都成了我的写作素材。什么化装侦察,阻击埋伏,穿墙越洞,无论是小嘎子,还是老嘎子,这些抗战中的小鬼智多星,鬼马小灵精,伴随着战火硝烟纷至沓来。
写到高兴处,作者就情不自禁的在屋子里跳舞。不到三个月,《小兵张嘎》的小说和剧本就一同诞生了。1961年,小说《小兵张嘎》出版,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北影领导也看到这部作品,决定将由著名导演崔嵬、陈怀皑共同指导这部影片。
二、嘎人嘎事
剧本定稿后,崔嵬导演便开始着手挑选演员。当时就有人建议,挑选那些会朗诵,会表演的孩子。崔嵬认为,我们要找的是有生活,有灵气,身上沾满泥土气的小嘎子。
经过多方筛选,没有一个符合导演心目中的嘎子形象。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演员于蓝说自己的朋友,内蒙古著名“双枪女将”乌兰的儿子很“嘎”,演这个角色很合适。
于是,导演立即安排人坐绿皮火车赶到呼和浩特,把这个叫做安吉斯的小家伙带到剧组。几天后,当这个“嘎里嘎气”的小孩出现在剧组时,导演一眼就相中了。
崔嵬导演拍片时的认真劲是出了名的,每个镜头都要拍上4-5遍,并且要求“动真格”的。《小兵张嘎》中的许多小演员都是大城市出身,基本不会水性。于是,导演就把他们丢到白洋淀里,跟当地的孩子们一起摸爬滚打,结果个个都成了游泳小健将,摸鱼小能手。
农村孩子身上那种鲜明、质朴、浑厚之感,也“感染”到了小演员们的身上。由于小演员们没有表演的概念,所以拍摄起来基本都是“假戏真做”。
在电影中,嘎子与八路军侦查员罗金宝的相遇也堪称经典。嘎子用荆棘扎了罗金宝的车胎,趁他给自行车打气时,想用木头枪“缴获”他的驳壳枪。结果,被罗金宝瞬间撂倒在地。
罗金宝将他带到区队长那里,当得知眼前人就是“老罗叔”,嘎子一下子就扑进对方怀里呜呜地哭了。这场戏把嘎子少年英雄气概与童真童趣结合的淋漓尽致。在剧组,罗金宝的演员张莹跟安吉斯的感情最为要好,游泳、摸鱼就是张莹手把手教的。(红革时期张莹的悲剧也跟此有关)
再比如嘎子和胖墩在大堤上摔跤的那场戏,胖墩看中了嘎子的木头枪,就想拿鞭炮跟嘎子换。嘎子舍不得枪,又想要人家的鞭炮。于是,大家约定用摔跤的方法分出胜负,谁赢谁拿走战利品。
结果,嘎子输了比赛,耍赖咬了胖墩一口。
在拍摄这段戏时,扮演嘎子的安吉斯居然真的咬了对方一口,因为他也确实想要那把道具枪。
导演灵机一动,将原著中仅有的一次“咬人”扩大为三次。
在后面的伏击战中,嘎子追上了一名落荒而逃的敌人,他狠狠地咬住了那人的手,并用自己的木头枪再次缴获了一把小手枪。
嘎子在胖墩家养伤的时候,遇到伪军前来搜查。为了不连累胖墩,他抓住伪军的手狠狠地咬了下去,不幸被抓走了。
三次咬人,不仅仅强化了嘎子淘气的性格特点,也刻画出一个战争儿童的成长经历,为了胜利付出自己一切的手段。嘎子被抓,也为后面嘎子跟八路军里应外合取得胜利做足了铺垫。
三、原著与电影
电影《小兵张嘎》充满了徐光耀式的幽默,老李的小觑,快板刘的玩笑,区队长的考试,嘎子都能对答如流。
嘎子刚缴获了胖翻译的小手枪,就得意地模仿区队长的架势和口气对小伙伴们开展像模像样的“训话”。快板刘那句经典的“看我们新参军的老战士,刚经过二里半地的长征,嗬,就在这里做起总结报告来了”,诙谐轻松的风格溢满银幕。
在原著中,嘎子曾经缴获了一把盒子枪,区队长发现后直接没收,然后派发给年龄较大的同志。电影则改编为张嘎子卖西瓜,智擒胖翻译的情节。其中的“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老紫在城里下馆子都不问价”,“别看现在闹得欢,当心将来拉清单”都成了经典名句。
这是嘎子第一次出任务,显出他的机智和勇敢。嘎子和老罗叔缴获了胖翻译的“勃朗宁”,区队长对胖翻译进行思想教育,将其发展为内线,为我党传递鬼子消息,所以说服嘎子将小手枪还给了他。
这一情节的改动,使故事更加符合影片节奏,更加合情合理,更加符合影片需求。
关于交枪的情节,也跟原著有较大出入。嘎子第一次缴获的枪被没收,第二次战斗又从鬼子那里缴获了一把盒子枪,他就将其藏在村口大树的老鸹窝里。
在小说中等到总攻结束后,区队长向嘎子索要手枪,他才不情不愿的取枪上缴。没想到,区队长没有收回这把枪,反而多送了一个枪套,大家一起鼓掌祝贺。
在影片中,嘎子自觉把手枪上缴,就是一个淘气小娃娃变成优秀战士的成长经历。这个改动,既是成长与成熟的象征,也是对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形象的具体体现。
四、小嘎子与老嘎子
关于小兵张嘎的人物原型,一直存在争议。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最为作者认可的就是老雁翎队员赵波,他的抗敌故事曾被报刊报道过。电影在白洋淀取景时,导演还专门登门求教,请他对服装、武器、作战等方面进行指导。
另一种说法就是以及战斗英雄燕秀峰,外号燕嘎子。燕嘎子出生在河北省白洋淀附近的一户农民家庭里。3岁时父母双亡,他就由乡亲们拉扯大。13岁那年,鬼子侵占了白洋淀,他就在那时参加了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凭借机智勇敢,他出生入死,屡建战功,成为晋察冀边区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
在任邱、文新交界处有个石桥据点。燕嘎子的区小队在此活动较少,敌人疏于防备。一天拂晓,燕嘎子几名队员化装成鬼子和伪军,奔向石桥据点。
他们进入村庄之后,就开始朝天开枪。百姓以为鬼子来了,吓得到处躲藏,炮楼里的伪军自然以为是鬼子来了。他们先到石桥乡公所折腾了一阵,嘎子来到炮楼前喊:“我们是宪兵队前来接头的,快下来!”伪军们听说是宪兵队,一个个下了岗楼,列队站立吊桥上。他们往里走,两旁的伪军立正敬礼。
忽然嘎子掏出枪说:“你知道我们是谁?我们是八路!”此时,队长他们化妆的鬼子把枪口一起对准备这帮伪军。伪队长一看就傻了,只能乖乖投降,这次他们不费一枪共俘敌20多名,缴获三八大盖11支。
据统计,在抗战期间,燕嘎子和同志们一起缴获JI枪一挺,掷弹筒两门,小钢炮两门,三八大盖五十九支,手枪四十支,击毙鬼子5人,伪军、土匪150多人,俘虏伪军220人。
1944年,燕秀峰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劳模大会,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随后,著名作家魏巍为其撰写了长篇通讯《一级战斗英雄燕秀峰》。
除此之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版本的“张嘎子”原型。对此,作者徐耀先说,自己实际只在1962年接触过雁翎队的赵波。但是,能够多发现一位英雄,也是值得让人高兴的事情。
白羽点评:同样的年龄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历带来不同的记忆。作者徐光耀没有把嘎子写成一个像《鸡毛信》海娃,或者《闪闪的红星》潘东子那样的“小大人”,而是以孩子的方式在革鸣中寻找笑声。这种明朗欢快,轻松幽默的叙事风格,不仅让国产儿童题材电影难以望其项背,甚至在世界电影史上都着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