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解析(解析诗歌鉴赏高考真题)
高考所选择诗歌基本上是唐宋诗词,而且多是名家的非名篇多集中在酬唱、咏物、题画、劝勉、评论等方面诗词,主题正面、情感积极向上,或体现理性思考的诗歌即便有离别思念,也是饱含劝慰;即便有厌世归隐,也是透出积极入世情怀;即便有困顿失意,也是失意中透着豪迈与希望;即便有批判,更多是理性思考……总之,近五年全国卷的诗歌已然没有被贬万里的失意思乡,没有生离死别的离恨情愁,没有人生失意的愁景悲情,所选择的诗歌材料也必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考查的多为主题积极向、正能量或理性思辨的诗歌;题型稳定,分值不变一直为一道3分的选择题和一道6分的主观题,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解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解析
高考所选择诗歌基本上是唐宋诗词,而且多是名家的非名篇。多集中在酬唱、咏物、题画、劝勉、评论等方面诗词,主题正面、情感积极向上,或体现理性思考的诗歌。即便有离别思念,也是饱含劝慰;即便有厌世归隐,也是透出积极入世情怀;即便有困顿失意,也是失意中透着豪迈与希望;即便有批判,更多是理性思考……总之,近五年全国卷的诗歌已然没有被贬万里的失意思乡,没有生离死别的离恨情愁,没有人生失意的愁景悲情,所选择的诗歌材料也必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考查的多为主题积极向、正能量或理性思辨的诗歌;题型稳定,分值不变。一直为一道3分的选择题和一道6分的主观题。
答题要领提示
如何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多积累。诗歌篇幅短小,语言高度浓缩,言简义丰,而且结构多跳跃,句式多倒装,语句连缀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阅读诗歌时,除了要结合诗句,发挥联想与想象以读懂具体的诗句和要知人论世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忽视了标题。标题往往或揭示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或交代写作缘由,或表明诗歌题材,或奠定感情基调。当然,不同的标题,侧重点会各有不同。例如2021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标题虽然较长,但理解了标题中各个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知道诗歌内容:“奉和”指作诗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指寄给“我”;“次韵”指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和诗。整个标题意思: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了解了标题大意,那么第14题的A选项“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中说“与外界不通音讯”自然就是错误的。
第二,不要忽视了注释。做题时要有一个理念——试题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命题人为什么要给出注释?说明注释在考生读懂诗和答题中是有作用的。注释往往会交待和诗歌有关的时间地点、相关典故、作者介绍或写作背景。我们捕捉这些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当然,读诗歌时,还可适当以选择题的选项作为参照,加以印证,毕竟四个选项中有三个是正确的。总之,达到能读懂诗,一定靠积累,而且要有耐心。
三年高考真题(2019—2021全国卷)
一、(2021·新高考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③拘牵雨花社④,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一)先读懂诗
1.【看标题】从标题来看,这是一首赠别诗,对象是白居易。
2.【抓情语】前两句是问候语,“平安否”“住得无”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莫谩”一词有强烈的劝勉意味。
3.【抓意象】“惠远东林”和“雨花社”都与佛教文化有关,暗示白居易逃避现实,有劝告意味。“病鹤孤”将好友白居易当前困顿孤单的处境描绘得让人同情,也是劝勉白居易不要灰心丧气,终究会骑鹤平步青云的。
4.【抓典故】用“江州司马”是因为白居易仕途失意,被贬江州,远离京城。
【翻译】
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 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二)再稳解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解析】
选B 理解错误。第三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湓水比作衣带,写出了江水的曲折灵动,并未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也没有体现“天涯若比邻”的意思,而是希望友人能够饱览自然的秀美风光。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第二句的意思是: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吗?此处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问候与关心。同时与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相呼应,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千万不要消沉,他日依然可以青云直上,前途无量。
【解析】
题目中的“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已经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方向。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态度,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联系全诗进行赏析。本句的意思是: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吗?联系上句“江州司马平安否”可知,首联运用两个问句,以关切的口吻询问友人近况,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希望友人不要因贬谪而忧虑。此句亦与尾联形成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不要过度沉浸佛法,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
二、(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
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一)先读懂诗
1.【看标题】从标题来看,这是一首咏物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
2.【抓情语】以第二人称“汝”“君”称之,以“来”字呼之,词人好似抚摸着白鹭说着悄悄话,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
3.【抓意象】词人将笔下的山水湖泊、鱼虫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4.【析手法】使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虾跳鳅舞”,写出了远浦、别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与“溪里鱼儿堪数”形成对比。
【翻译】
那溪边的白鹭,过来我告诉你:“溪中的鱼儿不多,都可以数得清。我心里怜爱你,而你心中记挂的却是鱼。我期望我们时刻都能和谐相处。
在那堆积着白沙的远方水边和淤积青泥的水岛,虾跳鳅舞,任你去饱餐,我当看着你头顶白羽、乘风归来。”
(二)再稳解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解析】选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说法有误。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词人和鹭鸶的对话,词末也是对话内容的一部分,“听君”句是词人鼓励鹭鸶去“远浦”“别渚”捕鱼,后句则是词人想象鹭鸶饱食归来的形象。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解析】本词使用对话体,用语浅近直白,通俗易懂。对话用词活泼生动,读来诙谐幽默。
三、(2020·新高考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一)先读懂诗
1.【看标题】从标题看,“赠别”表明本诗是送别诗。
2.【抓情语】颔联中“惊神”表现了诗人因离别而心惊神伤的情感。
3.【抓意象】“峨眉”位于今四川省,“岘首”位于今湖南省;故颈联中以“地阔”“天高”两词表明两地相距遥远,难有机会再见面。
4.【抓典故】庞德公是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其中“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就涉及了庞德公隐居鹿门的典故。本诗尾联用庞德公典故,也寄寓了杜甫归隐襄阳的渴望。
【翻译】
那溪边的白鹭,过来我告诉你:“溪中的鱼儿不多,都可以数得清。我心里怜爱你,而你心中记挂的却是鱼。我期望我们时刻都能和谐相处。
在那堆积着白沙的远方水边和淤积青泥的水岛,虾跳鳅舞,任你去饱餐,我当看着你头顶白羽、乘风归来。”
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之际,自己困居柴门,年老又多病。天天读着你的诗度过难挨的时光,想到即将与你分别让人惊心伤神。天地广阔我与你在蜀地作别,你回到故乡襄阳时正值春天。希望你回到故乡后,替我在年高望重的人当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
(二)再稳解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解析】
选B“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错。“把君诗过日”在此处意为“在这样艰难的世道中,年老多病的我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但“此别”后可能就无法有友人的诗篇相伴了。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颈联承“念此别”说从此别后,我在峨眉,君在岘首,地阔天高,何时会面。郑炼赴襄阳,而杜甫在蜀地,诗人看似是写两地之山,实则是表示两人分隔异地。同时通过写两座山的不同之景,互文见义写出相隔之远,突出牵挂之深,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参考答案】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四、(2020·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一)先读懂诗
1.【看标题】从标题看,“奉和”和“次韵”表明本诗是一首唱和诗。“见寄”则说明之前皮日休已先给作者写过一首诗。
2.【抓情语】
首联中的“失”意思是“错过”,暗含了诗人对前次未能与友人聚会的遗憾之情。
颔联中的“欲”字表达了作者对走进自然赏玩春景的盼望。
尾联中的“不怕”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宽慰之情。
3.【抓意象】“三秀芝”指一年开三次花的灵芝,借指美好的春光,尾联中的“江花”亦指此意。“野鹤”即野生的仙鹤,在古诗中常喻指“隐士或闲散的人”。
【翻译】
虽然我和你错过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机会,我也一直在家教书授课,可惜没有写出什么诗。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我交代家人准备了野游的用品,能让我如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地出游,又另外准备了施舍山僧的斋食。希望你的眼疾能早日康复,到时我们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
(二)再稳解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解析】选A“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诗歌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奉和”是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是“寄给我”,“次韵”是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因此可以推知此诗是皮日休患病居家时给作者陆龟蒙写了一首诗,陆龟蒙因而所写的酬和之作。两人以诗会友,没有“不通音讯”。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解析】
题目问的是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通过诗句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倾向。从诗歌内容来看,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皮日休的和诗,而皮日休正患病在家,因此诗歌应蕴含对友人的宽慰。从首联来看,对于不能和友人相会,作者是遗憾的;从诗歌尾联中“但医”“不怕”来看,作者期盼友人病愈,并且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握技法】
把握诗歌情感的思想方法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往往都表达着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五、(2020·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 糟魄已夫。”
(一)先读懂诗
1.【看标题】从标题看,“读史”表明本诗是一首咏史诗。
2.【抓诗眼】从尾联可以推测出,首联中的“功名”“行藏”,颈联中的“精神”所说的对象都是“高贤”,因此本诗其实是一首替历史上的“高贤”鸣不平的咏史诗。
3.【抓情语】首联中的“何人”、颔联中的“末俗”、颈联中的“糟粕”、尾联中的“区区”都有指代典籍(史书、史官)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典籍(史书、史官)持有否定的态度。
【翻译】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功成名就,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往往是由于当时蒙昧、糊涂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的真相。多少典籍记载的并不是最真实最精华的内容,更何况传写一个人如同绘画一般,最难表现的是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
(二)再稳解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解析】选B“无法避免”说法绝对。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解析】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难以做到绝对客观真实。第二问承接第一问,要求考生回答由此得到的“启示”,这一“启示”显然既要与“读史”有关,也要与“史书失真”有关,如果能注意到这两个条件,就不难理解所要回答的“启示”大意应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近似。
【参考答案】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防易错】
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对我们有何启示”,有的同学误以为这是一道开放性简答题,回答什么都可以得分,其实这一理解是有风险的。首先,“对我们有何启示”这一问紧承前一问而来,显然要求回答的是由“史书失真”而引发的启示,这就给“启示”做了内容限制;其次,“启示”之前的“对我们”也是一种限制,“我们”特指应考的高三学生,“史书失真”可能给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的“启示”,但与高三考生有关的,主要是“读书(史)”方面的“启示”。可见,对于看似开放的试题,谨慎审题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六、(2020·全国卷I皿)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笋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翻译】
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并列在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的玉笋。
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
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拔出太多。
自古以来,人才都是要靠培养锻炼才能成长的,要放手使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经受历练。
(一)先读懂诗
1.【看标题】由标题“苦笋”可知,本诗应是一首咏物诗。
2.【抓意象】首联以“脱襁白玉婴”写苦笋又白又嫩的外形特征,尾联则以“干霄”写竹高耸入云的特点,揭示了笋长成竹的规律。
3.【抓情语】颔联中的“耿介”和“苦节”两个词语,既是描绘竹的物象特征,也赋予了竹子人的优良品格。
(二)再稳解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解析】选C“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错误,诗人认为苦笋长成后就具备了如魏征一样的美好品质,应该静待其成长,告诫孩子们不要在苦笋娇嫩时就过多拔出来。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题干要求找出苦笋和魏征的相似之处,即要求对其形象进行具体分析。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以“犯颜直谏”著称,放在藜藿盘中的苦笋并不适口,而魏征常常令人难以接受的言行犹如苦笋并不适口的滋味。从“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来看,苦笋具有“耿介”“苦节”的特点,这与魏征刚直方正的品格似,应该得到众人的认可。
【参考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七、(2019·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①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一)先读懂诗
1.【看标题】从标题看,本诗是一首题画诗。
2.【抓意象】从诗歌的内容看,“长江水”“山”“众木”“孤云”都是许道宁画作中的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出“山水秀美”“万物有情”的特点。
3.【抓情语】“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概括了画作所见有限、所思无限的特点。
苏轼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评价王维的诗歌,本诗中“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两句与“画中有诗”的意思相同。
【翻译】
画面上浩浩荡荡的长江水盈满双眼,苍苍茫茫的一片山是哪里的呢?
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
许多树木都显现出苍茫暮色,孤云自由飘浮不愿归来。
此中蕴含佳句,但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传画中之意。
(二)再稳解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选C 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补微点】
题画诗一般由画家本人或他人欣赏画作后题写,本诗属于后一种情况。从生活常识的角度看,欣赏画作应当是近距离看画,现代人甚至会拿放大镜品玩。考生如果能对题画诗略有了解,懂得近距离欣赏画的一些常识,很容易看出C项是错误的。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解析】
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此中有佳句”的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
“吟断不相关”的意思是“纵使用尽心力创造佳句,也不能描述得完美”,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需要结合前六句中对许道宁画作的描述以及诗人的主观感受,来分析概括尾联中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全诗前四句描述画作中的山水,“满眼”“苍然”赞美画家描摹物象的功力;“何郡山”之问,比直接正面说画山似真山更婉曲有致;“万里意”赞美画作意境空灵,画外有画,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画面中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第五、六句描述画作中的树木与浮云,树木“含晚”,浮云“不还”,表达了诗人观画时独特的主观感受,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
尾联用衬托的手法,以诗人竭尽心力写出的诗句的平庸来衬托画作蕴含的诗意的高妙,对许道宁的画作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参考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八、(2019·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一)先读懂诗
1.【看标题】标题中的“投”表明本诗是一首“投赠”诗,即诗人写给具体人物的诗歌作品。
2.【抓情语】首联中“贱”的意思是“地位低下”,暗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颔联中的“只望”与“不求”对比鲜明,隐含了诗人凭真才实学改变命运的期待。
尾联中的“不受”则表达了诗人孤傲的个性。
3.【抓意象】颈联中,“垂纶”指垂钓,后常用来借指隐居或隐士;“雁夜魂”其实指大雁的叫声,在诗中可以渲染孤独凄凉的氛围。
【翻译】
我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是追寻道的意志长期存在,我不趋附权势只信奉儒家思想。
只希望主考官将我的考卷读完,我不求考取官位,只希望能得到您的评论指正。
雨中垂钓江边,不禁生出思乡之情,风吹木叶在秋夜里传出阵阵寒意。
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有相应的理由,我平生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
(二)再稳解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选D 项,“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有相应的理由,我平生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解析】
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颈联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全诗节奏得到了舒缓。
【参考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诗人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握技法】
本题要求回答诗句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这是借鉴了散文设问技巧的一个问题,回答本题要从理顺全诗内容思路的角度入手,同时特别关注题干的答题提示。例如从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一句可以推知,颈联属于借景抒情的写法,那么其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必然是“寓情于景(物)”,形象具体。而由“其他各联直抒胸臆”又可以推知,全诗整体写得较直露,颈联写景自然就会在结构上起到舒缓节奏、避免直白的作用。
九、(2019·全国卷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一)先读懂诗
1.【看标题】标题中的“歌”表明本诗是一首古体诗、乐府诗。而“插田”则说明本诗描写田间劳动,很可能是一首富有民歌特点的诗歌。
2.【抓意象】诗歌开头以“花草”和“燕子”描写意趣盎然的春日场景,为后两联描写田间风光和劳动场面营造了氛围。
3.【抓典故】“《竹枝》”本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后成为教坊曲名及词牌名。以此为题的诗歌往往富有民歌特点。
【翻译】
山冈上花草整齐,燕子飞东又飞西。远望田埂笔直如线,稻田白水波光闪烁。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好似《竹枝词》。
(二)再稳解题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选B 项,“田塍望如线”,运用了比喻修辞,意思是远望田埂“笔直如线”,而不是“蜿蜒起伏”;“时隐时现”也不准确,原诗中的“白水光参差”是说水田之上清水粼粼闪光,变幻多姿。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参考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②《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析考法】
本题考查了和初中教材中古代诗歌的对比鉴赏,历年高考也有类似题型,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3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采用比较阅读、关联课内外的考查方式,是古诗歌阅读常见的一种考查方式,值得考生重点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