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意见建议(教育部推进学校)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原创稿,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意见建议?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意见建议(教育部推进学校)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意见建议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9月27日电(记者郝孟佳、孙竞)今天,国新办举行发布会,介绍《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有关情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出席发布会并表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对落实立德树人至关重要。

吕玉刚介绍,近几年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制定了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出台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要》《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建立了一批学生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在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儿童发展纲要,把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双减”任务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观念上要同向。要坚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身体素质;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着力筑牢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基;要坚持因材施教,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自身特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二,在履职上要尽责。学校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坚持“五育”并举,使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让教师做到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当前,聚焦落实中央提出的“双减”任务,学校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家庭要充分发挥“第一所学校”的重要作用,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家风,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思想情绪,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防止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

社会要发挥学生成长实践大课堂作用,统筹利用好社会各类资源,特别是红色教育资源、劳动教育资源,为强化实践育人创造有力条件,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三,在联系上要密切。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访等多种途径密切家校联系,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并及时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育人共同体。家长也要及时全面真实地向学校反映孩子在家的思想情绪和学习生活状况,希望有关方面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沟通,积极争取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及时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更好地使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科学化、常态化、制度化,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