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开始(淮海战役打响前)

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的胜利让我党掌握了东北重工业,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平津战役让我党基本控制了华北地区,而淮海战役则是打垮了国民党耐以生存的根基,国民党嫡系部队全部被歼灭,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决战,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淮海战役的开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淮海战役的开始(淮海战役打响前)

淮海战役的开始

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的胜利让我党掌握了东北重工业,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平津战役让我党基本控制了华北地区,而淮海战役则是打垮了国民党耐以生存的根基,国民党嫡系部队全部被歼灭,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决战。

从战役的难易程度而言,淮海战役是最惨烈,最困难,是我军牺牲最大,歼敌人数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可以肯定的是,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除了淮海大战的总指挥外,没有一个将领是草包,国民党名将云集,精锐尽出,杜聿明、黄维、黄伯韬、邱清泉、孙震、刘汝明、冯治安、李延年、胡琏、李弥等,没有一个是蠢才,其中还有国民党两大王牌主力。60万一口吃掉国民党精锐80万,这是在民众的支持下,靠着指战员们高超指挥的艺术和战士们的毅力打胜的。

沈辽战役是我军在兵力、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一系列第一次与国民党军持恒甚至出现反超情况下发起的决战。平津战役则是我军华北军区和四野两大方面军以绝对优势下发起的围歼战。

粟裕建议中央让陈毅和邓小平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大获全胜。三天后,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希望可以乘胜追击,向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的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粟裕提出的济南战役下一步行动方针,也被称为“小淮海”。

按照粟裕以往的大胆方案和超高的指挥艺术,毛主席对他十分信任,几乎是言听计从。25日,陈毅和邓小平同意了粟裕提出的第一个方案,即先歼灭黄伯韬兵团。同一天晚上,中央军委同意了粟裕发动淮海战役的计划。

10月31日,淮海大战即将爆发,粟裕考虑到这是华野和中野联合的一次大规模作战,他主动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11月1日,中央同意粟裕的建议:“整个战役由陈、邓统一指挥。”

那么为何粟裕和中央会有这样的安排呢?在华野粟裕和中野刘伯承面前,陈毅和邓小平与他们相比,那就是文职级别的将领,淮海大战,这关乎到国共双方谁能问鼎中原的的走向,甚至是中国的命运。如此重要的一次大战,为何一开始不是刘伯承或者粟裕统一指挥呢?粟裕为何也没有向中央提及到刘伯承呢?

“军神”和“战神”都高瞻远瞩地看出长江以北必有大战

在粟裕提出“小淮海”之前的1948年1月27日,延安西柏坡给粟裕发了一封电报,让粟裕率领华野三个主力纵队渡过长江,挺近江南,以缓解大别山中野的压力。4月,粟裕向延安发电,建议暂缓渡江,应在江北打几个大胜仗,若渡江,国民党战略将回防江南。之后,粟裕亲自前往延安参加城南会议,他的提议也得到了会议的肯定。

会议结束之后,粟裕怎么也不会想到,参加一个会议竟然把自己的司令员给弄丢了。中央下令把陈毅调往中野工作,粟裕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不干了,第一次向中央提要求,陈毅是华野的,即使调到了中野工作,他同样是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因此粟裕只是代理司令员兼代政委。

让陈毅调离华野前往中野,这是刘伯承提出来的。中原野战军挺近大别山战略大反攻之后,部队占领了很多地区,但也伤了元气。中野领导层力量弱,管理的地区又大,需要一位统筹全局之人。其次,刘伯承深谋远虑地看出,不久之后华野和中野肯定有一场联合行动的大仗,两大野战军要协调指挥,陈毅是最合适的人选。陈毅和邓小平是老乡,又是华野司令员的身份,在两边说话都有分量。

刘帅确实是高瞻远瞩,后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时,陈士渠率领5纵队援助中野,血拼多日的中野给华野让出一条主攻线路。战役结束后,华野将缴获的全部物资都留给了损失较大的中野。两支部队如此同心协力,离不开陈毅这个统筹兼顾的中间人。

刘伯承和粟裕两位不愧是我军极其优秀的军事大师级人物,两人都不约而同地认为长江以北必有大仗发生,而刘帅更是能预算到这场大战得由华野和中野联合来打,提早将陈毅要了过去。

粟裕和陈毅、邓小平、刘伯承的关系

粟裕一向谦逊低调,即使后来他打了那多的大胜仗,但也从未居功自傲,无论对上对下他都十分谦和。

粟裕和陈毅的关系:

陈毅和粟裕一直都是老搭档,陈毅自新四军成立以后就是粟裕的领导,所以即使后来粟裕的地位不断提高,还一直称呼陈毅叫陈军长,这是在新四军时叫习惯了的,由此也可见粟裕对陈毅的尊敬。在确定粟裕军事领导地位之前,粟裕和中央军委以及部下的意见不统一时,陈毅总会站出来说:我相信粟裕,我愿意为他担保,如果不行,我敢用脑袋担保。

后来陈毅被调离华野,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但粟裕坚决不授,仍然让陈毅担任自己的领导,继续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

粟裕和邓小平的关系:

邓小平担任的是中原局第一书记,当时在党内的地位还要超过陈毅,粟裕在中原作战,行政上还由中原局领导,邓小平算是粟裕的上级和领导。

粟裕和刘伯承的关系:

其实粟裕算是刘伯承的学生,粟裕不是正规军校毕业的,他是在实战中学习的战争。刘伯承是我军开国将帅中公认的军事理论第一人,曾担任过红军军事学院的校长。在开国将帅中,如果仅凭军事能力而言,推崇的是彭、刘、林、徐、粟。这5人之中,粟裕和刘帅最为相似,一个有“军神”之称,一个有“战神”之称,两人都善于打大战恶战,常常以弱胜强,两人也都十分谦和低调,平易近人,都擅长军事和大兵团指挥,但都不热衷于政治。

1927年南昌起义时,刘伯承担任总指挥,粟裕担任警卫班的班长,两人职位相差很大,虽然见过面,但几乎没有什么交集。

1932年,刘帅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回国后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委,为革命队伍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粟裕当时是红四军参谋长,奉命到军校学习,在校中担任学员连连长。刘帅经常为他们上课,所以粟裕也算是刘伯承的学生。

后来两人在淮海大战相见时,刘伯承对粟裕十分欣赏和推崇,称赞他为“中国战略家”。

吃饭的时候开着玩笑说:“等这次战役结束了,部队就交给粟裕吧,我就去军校教书,说不定能教出更多粟裕呢!”

而粟裕也十分尊敬地称呼刘伯承为“刘校长”。

粟裕为何没有提到让刘伯承统一指挥作战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都和粟裕有着深厚的渊源,为何在淮海大战即将打响之时,粟裕就没向中央提过他这位昔日的老师呢?

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中原野战军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主力部队由陈毅和邓小平率领攻打开封,夺下开封之后再调兵南下奔赴淮海战场。而刘伯承当时并没有在淮海战场上,他正率领着两个纵队深入豫西,将黄维和张淦两个兵团牵制在豫西,让其不得进入淮海战场掩助黄伯韬兵团,以保证粟裕能全歼黄伯韬兵团。

刘帅当时虽然远在豫西,但却眼光独到,神机妙算,他提出了“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的淮海大战初步构想。

所以淮海战役即将打响时,只有陈毅和邓小平在淮海战场上,出于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粟裕又向来低调,陈毅和邓小平又是他的上级,因此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让陈毅和邓小平联合指挥淮海大战。第二天,中央军委同意了粟裕的建议,但军事还是交由粟裕指挥,陈、邓二人起到的作用是协调统筹全局和领导各军干部,军事上是粟裕指挥的。

刘帅在淮海战役中担任什么角色?

11月3日,刘帅将自己的对于淮海战役的初步构想向军委建议并且告知指挥淮海大战的陈毅和邓小平。同时刘帅还提出了构想的第一步“夹其额”,他认为应尽早截断徐宿路,斩断敌军中枢,形成主力围歼徐州之势。当时军委迟疑了,以至于后来未能歼灭孙元良兵团。

11月16日,我军按照刘帅的意图攻克宿县之后,军委电令成立总前委,统筹淮海一切事宜。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担任常委。刘伯承是常委中的首席军事主官,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在整个淮海战役中,不可否认的是粟裕立了第一大功。

但要论第二功的话,非刘帅莫属:

1,刘帅率领中野的两个纵队就调动了敌军两主力个兵团前往大洪山和伏牛山,为粟裕围歼黄伯韬兵团提供了有利保障。

2、刘帅将粟裕提出的“小淮海”转化为“大淮海”格局,后来的战局发展跟刘帅预判的一致。

3,在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粟裕想攻击邱、李兵团。但是刘帅觉得不现实,应集中兵力围歼黄维兵团。而中央军委认为先打实力较弱的李、刘兵团。这一阶段刘伯承是正确的,中央军委授权,粟裕听令配合,最终粟裕拿不下邱、李兵团,也表明刘帅的判断准确。如果刘帅没有围困住黄维兵团,那么淮海战役只能完成一半。如粟裕再啃不动邱、李兵团,黄维加入战场后,很可能被反咬一口。

淮海战役中,粟裕和刘伯承仅仅只见了一次

1948年12月16日晚,淮海大战即将落幕,淮海再无重大战事,只有被重重包围中的杜聿明还在苦苦挣扎拒不投降。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乘车前往华野指挥部所在的驻地安徽萧县蔡洼村和粟裕见面。刘伯承和粟裕分隔17年后第一次见面。

昔日的“学生”如今已成大名鼎鼎的华野第一军事主官,刘伯承由衷高兴,对粟裕更是赞不绝口。而粟裕一脸不好意思,一直以“学生”的身份聆听“老师”的“教诲”。

17日早上,谭震林听说刘、陈、邓三位首长来到华野指挥部,也从山东兵团驻地赶来。指挥惊天动地的淮海大战5位总前委第一次聚在一次商议事情,也是唯一的一次。刘伯承与邓小平和粟裕与谭震林自中央苏区分别之后,已有十几年未见,大家非常高兴。为此,五人在华野指挥部所在的小土屋前合影留念。

他们面带微笑,目视前方,眉宇间尽显英雄之气,胸中可见百万雄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