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梁惠王的经典对话典故(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孟子梁惠王上③-2)

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孟子》更新中~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原文)

孟子与梁惠王的经典对话典故(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孟子梁惠王上③-2)(1)

我们上一集讲到,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已经尽心尽力,孟子说到“五十步笑百步”,因为从根本上的性质上、本质上就错误了,我们这一讲先开始探讨,为什么本质上就错误了呢?

我们来回忆《孟子》的开篇讲“义利之辨”,义和利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而梁惠王刚开始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何以利吾国?”所以从最开始的问题就可以看到本质,因为从本质上就是在问利。

所以,这个时候梁惠讲“我已经对于对于年荒时候的民众,做了很多事情,为什么我国家的百姓没有见到增加呢?”还是以利的想法急功近利,一旦这个本质错了以后,你就不可能做的事情是合于仁义的。

我们往生活当中举例子也是如此,如果你在生活当中做某件事情,你的出发点,也就是你的思维模式当中,考虑的就是利,这个本质就开始就发生了错误,会导致你后面所有的思维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比如说感情,你和一个人在一起,一开始就为了图利,比如说图他的事业比较好,比如说图她比较美貌,比如说图他对你的关心和体贴,这都是利。当你以这个为出发点,也就是从本质上就会开始发生错误,那这个时候如果一旦没有那么美貌,或者你遇到一个比他更好看的人呢?你的心就会变。

再比如说,如果你图他的才华,当有一天你发现他的才华没有那么好了,或者你看到了一个你认为比他更有才华的人,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会变。

再比如说,你是因为这个人比较关心你,这个人比较体贴,所以你选择跟他在一起,有一天你发现你不再需要他的关心和体贴了,或者他不再关心和体贴你呢,再或者出现了一个人,比他更加懂得关心你,这个时候你的心自然就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讲我们很多时候从一开始的思维方式就错了。

再比如说我们去教育孩子,如果你给孩子报了一个兴趣班,你就是为了让他在这件事情上有所建树,或者你给他报的目的就是为利的,希望他这方面是有所展现和发挥的,可是孩子学习了一段时间,你发现他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他也并没有显现出来这方面的才能,那这个时候你就会开始怨天尤人了,说孩子是不是没有天赋啊,是不是花这个钱没有意义啊,是不是耽误太多的时间了,所以你从一开始的那个思维的出发点,就决定了这件事情的走向。

我们再来看《孟子》开篇的义和利之间的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是一个人整体价值观的展现,他是扭转我们整体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之所在。

这里我们讲到,梁惠王认为治国尽心尽力,我们还要追溯到开篇的义利之辨,因为那是根源,也就是我们学会这种思维方式,在生活当中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发现结果错误的时候,往往就是那个本质也就是从源头开始就已经发生了问题,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这个时候我们要回到那个源头去思考问题,我们去看是不是从根本上就发生了错误,也就是做这件事情最开始的出发点已然出了问题,所以义利之辨转变的是我们整个的价值观,我们整体的思维体系。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出发点是义还是利,它就导致了这件事情结果的不同走向。

孟子与梁惠王的经典对话典故(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孟子梁惠王上③-2)(2)

不光是治国这件事情,那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梁惠王他拥有自己的庭院有鸿雁、麋鹿,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私人花园,那你看这个私人花园到底是做什么用的,这个很关键。比如说我们去看文王也有,但是文王是可以与民同乐的,也就是文王他可以共同的去分享,和百姓共同去享用,这个时候你的乐才能长久。

而如果一个皇帝,一个君王自己的东西都是自己来享乐的,那你又能享乐多久呢?我们这里就要再去看,第二段话所讲到的贤者之乐,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快乐呀?与民同乐。作为一个君王,你要懂得学会与民同乐,这就是仁义的具体显现。

那我们延伸到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当你拥有了一些东西以后,你能选择与多少人一起共享呢?举个例子,当你的事业做得比较成功的时候,你有没有与你身边的人共享呢?也就是有没有惠及到你身边的人。

比如说你赚了钱以后,你自己的父母你自己的亲朋好友,有没有得到你的惠施呢?有没有施于他人呢?再比如说,当你的企业如果不断地壮大、做得很大以后,跟着你的员工有没有得到惠及呢?这就是与民同乐。

那我们再比如说,当一个人学习了传统文化,懂得修身以后,你有了更多的智慧,你有没有帮助你身边的人也拥有了智慧、减少了烦恼呢?这也叫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他是仁德和能力的具体显现,首先你要有仁德,就是你有与民同乐的这种心,其次是能力,说我即使想与民同乐,你要拥有一定的能力和智慧,你才可能真正地与民同乐。

这里孟子次第讲得非常清晰,首先讲了“义利之辨”,转变我们整体的价值观和思维体系,我们要知道每件事情是以仁义为出发点。

如果你以利为出发点,从根源上就已经发生了错误,如何以仁义为出发点呢?讲到了贤德之人是要学会与民同乐的,所以去看看在生活当中,我们拥有的,是否可以与民同乐呢?要与身边的人共享,你要学会去惠及更多的人。

接下来到了第三段,也就讲到了具体的事情,梁惠王讲到了国事,所以这里我们还是能看到梁惠王是想要成为一个贤者的,所以才会招贤纳士、求贤若渴,并且与贤者去交流和探讨,想要去问,想要去请教“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更有贤德的人,我如何才能治理好我的国家?”只不过出发点就已经开始发生了错误。

讲道了具体的事情,梁惠王说自己对国家尽心尽力,但是孟子讲了“五十步笑百步”,因为你的根本还是好利。那也就是接下来孟子会讲到,如何从具体的事情上去实施仁义之道?如何惠及更多的人?那作为一个君主,当然要惠及自己的百姓。

那我们接下来看,也就到了孟子告诉梁惠王,到底该如何在治国当中用“仁义之道”?首先第一点是不违农时,民以食为天,自古皆如此,无论是从古代到现如今的我们都是一样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饱饭,所以第一件事情,自然是“不违农时”,你不要影响农民更种的时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谷”指的是粮食;这里的“胜”指的是尽;“不可胜食也”就是粮食用不尽,因为你不违背百姓的农时,不影响百姓耕种,这个时候粮食是吃不完的、吃不尽的。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罟”是网;“数”是代表密的意思;“数罟”也就是密网,密网不入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鱼鳖是吃不尽、用不尽的。

为什么不用细网去捕啊?因为细网、密网捕的是小鱼,如果你把小鱼都已经捕上来了,那它要如何长大呢?所以不用密网指的是你捕一些大鱼,而给小鱼一些成长的时间,长大的时候,等他长大了再去捕捞,这个时候鱼鳖是吃不尽的,是吃不完的。

所以,我们去看这句话在告诉我们不要贪婪,我们在生活当中,其他事情也要明白这个道理,做人做事不能贪婪,不要一网打尽,要懂得给别人留下一些生存的空间。

我们讲《论语》讲过“子钓而不纲”,说孔夫子钓鱼是不用网的,只取自己所需就好了,这个时候你给鱼空间,同时也给别人空间,别人需要的时候再可以去取。

我们在生活当中,处理问题也要这个样子,比如说吃东西,你要懂得够用即可,给别人留一点吃的。

我们在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你要知道事不可以做尽,你要给别人留一些空间,你要给别人留一些成长的余地。

再比如说做生意,关于利润也是如此的,你不能把自己所有的利润都拿在手里,你要给别人再留一些利润空间,这个时候才可能更长久。如果你更贪婪,都以自己的利益为主,这件事情就不会长久。就像我们文中所讲的捕鱼,如果你用一些密网去捕鱼,看似你当下是多得了,但是你一定不长久,你把这些用掉了以后,你就没有鱼可以捕了。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以自己的利益和欲望为导向,你就会多拿多取,会让你变得贪婪,贪婪看似当下会让你多得,但是从长久来讲,你会损失更多的利益,你也会损失掉更多的人,没有人愿意跟你去合作。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斤”指的是类似于斧头的工具,所以“斧斤”都是指砍柴所用的工具。“斧斤以时入山林”你要按照合适的时节,合适的时间去砍伐木材,这个时候“材木不可胜用也”,它是用不尽的,那我们看“以时入山林”同样很重要,什么叫以时入山林呢?

比如说春夏是不能砍柴的,因为春夏木材是在生长的季节,到了秋冬之季,会变得更大,更粗壮,这个时候叫以时入山林。因为木材在古时候有很多的用途,首先是取暖,不光取暖,比如说做车,比如说做拐杖,比如说盖房子、建宫殿,都是需要木材的。

孟子与梁惠王的经典对话典故(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孟子梁惠王上③-2)(3)

“以时入山林”还有什么意思呢?你要懂得物尽其用,比如说如果你是烧取暖所用,你要选一些不是那么大的那么粗壮的木材,或者是一些枝干就可以用来取暖。所以儒家文化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仁义的角度出发,不要用那些大的木材,要学会留给别人去用。

“以时入山林”第一点告诉我们要掌握合适的时机,不要浪费。第二点“以时”就是告诉我们,你看看你当下能用到什么就用什么,不要过度的贪婪,不要你这个东西明明用不了那么大的,但是你非要奔那个大的去用,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同样我们在生活当中,也要学会这个道理,比如说我们生活当中的用品也是如此,有一些东西明明跟我们当下不相应、不符合,你干嘛非要去用呢?你要留给别人,留给更需要的人用才对。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粮食和鱼鳖吃不尽,材木用不尽,这些是保证可以让百姓“养生丧死无憾的”。我们先看“养生”也就是安居,让人们生活得更好,他的衣食是有保障的。“丧死”是指的家里有人去世,无论是正在生的人,还是离世的人都是无憾的。当一个生人(也就是活着的人),他的衣食是有保障的,这个时候家里有人去世才会把丧礼办得更好。

我们可以去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活着的人,你还不能吃饱饭,这个时候有办法去治丧吗?显然是没有办法的。

“养生丧死无憾”有粮食吃,有鱼鳖之类的吃,并且有很多的材木可以去取暖,这个时候无论是生者,还是离世的人,都是没有什么遗憾的。下面这句话是总结了——

“王道之始也”

“始”就是开端,这个时候才是王道的开端。我们再来回顾梁惠王所讲的话,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已经尽心尽力了,但是孟子却说“五十步笑百步”,因为从根本上就已经发生了错误,也就是你所谓的尽心尽力,还是为了增加百姓,还是为了好战,这些都叫利。

可是孟子所讲的不同,第一件事情让百姓安居,这是“王道之始。”那么,第二件事情,就是要讲如何让百姓乐业?就是生活的更好,不只是温饱的问题,还要更深入地让百姓生活的更好,所以这一切都是以仁义为出发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