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生态之美(十年生态迎巨变)
国庆恰逢重阳节,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游客热情高。
□何竹梅
短短3天,近3万游客走进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的山林,超过1.2万人在攸县酒仙湖景区体验丛林穿越,湘西矮寨峡谷星空露营位被预订一空……金秋的风,吹得青山更多彩,成为这个国庆假期中人们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张家界武陵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壮美,特别是“丛林穿越”,给这“世外桃源”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武陵源的山林生态发展,是“生态湖南,十年巨变”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各级党政部门着力自然生态的优化和保护,深入实施林长制,改革林场体制,落实生态惠民,全省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等都大幅度提高。三湘大地,满目绿水青山,处处生机盎然。
细“看”精“管”,科技赋能有新招。火灾和病虫害是森林的大敌,“一点星星火,可毁万亩林”绝不是危言耸听。为了进一步护好生态林,湖南省在“林长制”的实施中落实到位,形成了“看、护、管”的森林保护网络。从“河长制”到“林长制”,关键是要落实一个“制”。为此,湖南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各级林长成为森林的守护人。明确责任林长,同时配置护林员、监管员、执法人员,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真正实现“山有人看、林有人护、火有人管”,让这莽莽苍苍的绿色在科技赋能的细“看”精“管”中茁壮成长。
变“营”为“护”,林场改革促发展。森林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关键。就湖南省来说,以前的林场基本是“以木材经营为单一主业经营模式”,在“综合”二字上做得不够。为了“青山不老”,湖南省改革林场体制,将一些小型林场进行合并,“放下斧头电锯、专心造林护林”成为改革后国有林场的职责标配。在新的理念下,以前的“砍伐”收益很大程度上被“生态服务功能”所取代,森林康养旅游蓬勃发展起来,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更加强大。
抓“特”扬“优”,绿水青山实惠多。“因地制宜”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本,那些不顾后果“一刀切”的行为是行不通的。在脱贫攻坚中,如何让深度贫困地区走出“困”境,靠的就是“因地制宜”的产业支撑。譬如,在湖南临澧县久丰村,500多户村民以荒山入股,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种植油茶,打造出全县规模最大的油茶种植基地,让贫困村变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就是这样,在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过程中,抓“特”扬“优”,让花木、竹木、森林、药材等在不同的地方得到最好的培育,从而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不是标语口号,而是我们必有的遵循。金秋的风中,满是森林之味、花木之味、果实之味,三湘大地的实践昭示着我们:唯有加强管护、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才能让良好的生态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