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解析(文言文阅读文意概括分析)

文言文阅读题解析(文言文阅读文意概括分析)(1)

【必备知识】

一、概括分析类客观题

概括分析类客观题主要考查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对人物形象的简要概括,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本题可以作为理解文言文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

【解题新路】

文意比对法——五个比对角度

文意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比对、分析,从中筛选出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

(1)比对人物,认准人事一致,避免张冠李戴,或者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不当,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2)比对时间、地点,避免时序错乱、空间错位。分析时注意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词语,一一做好与原文的比对,可以用简表形式呈现。

(3)比对关键词语,防止曲解文意和归纳不全现象出现,导致判断失误。仔细辨别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内容的阐述等是否夸大、曲解等,尤其注意转述中的关键词语遗漏情况。

(4)比对文章内容,避免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等不当行为发生。分辨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有额外添加的内容或词语。

(5)比对句间关系,杜绝因果混乱、事件杂糅现象发生。比对时要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关注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否恰当等。

二、概括分析类主观题

概括分析类主观题是在翻译并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向对文本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解,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叙事性文本,侧重考查事件成因,对于议论性文本,侧重考查句意和作用。

【解题新路】

1.命题角度

(1)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主要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人物信息,通过分析归纳,概括人物的业绩成就、性格品质及心理特点。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一般隐藏在人物的言行中,需要分别概括事件,归纳人物的不同品质特征。答题时,应分清围绕该人物写了哪些事件,体现了他治学、为政、治兵或为人处世等角度的哪些特点。概括时注意用词要明确具体,尽量贴合文中所记叙的事情。

(2)筛选概括原因。即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某一现象或结果结合选文追溯原因。答题时,要在选项中找到该现象或结果,在文中找出与其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要注意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避免遗漏答案要点。

(3)概括分析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文中所提及的人物的态度,或是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文言文文本往往都或明或暗地关涉到作者的观点态度。答题时,需要根据作者对人物或事件潜藏的某些情感认识的表述,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多体现在议论性的句子中。

(4)概括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意图。这类题目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的文字,需要自己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作答。如果需要表达自己的态度,首先要答出“赞同”或“反对”,分析时要结合文本,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2.概括分析题答题方法

(1)摘录法:有可用的关键词句者,可直接选摘原词句作答。

(2)句意(层意)提取法:无明显关键词句者,可提炼意思后概括作答。

【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楚辞章句》序

王 逸

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

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者,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今若屈原,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选自《四部丛刊》之《楚辞》卷一,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斜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B.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C.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D.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2.下列对文中标红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歌》是屈原根据远古民间祭神乐歌重新创作的一组祭歌,共包括十一篇。

B.“故有危言以存国”与“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中的“危”含义相同。

C.“膺忠贞之质”与“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中的“膺”含义不同。

D.“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恪守忠义却遭人诬陷,心中无限忧郁悲愤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

B.汉孝武帝弘扬教化,让王安编纂了《离骚经章句》,高度评价屈原,但班固改变了先前的定论,认为屈原有损自身的清廉。

C.除班固、贾逵分别编纂的《离骚经章句》外,另有十五卷关于楚辞的著作,但缺失太多,不能令人满意,且见解悖谬怪异。

D.王逸认为,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一样,屈原是为守忠贞而死,在他看来,班固否认了屈原也就否认了文学的怨刺功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2)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5.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上”,王逸是如何进行反驳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大雅”,是《诗经》的内容之一,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优游”和“婉顺”并列,且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以其君不智之故”中,“以……之故”是“因为……的缘故”之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2.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项,解说正确。B项,正直/危险。两句中的“危”含义不相同。C项,怀,怀抱/胸。两句中的“膺”含义不同。D项,解说正确。

3.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让王安编纂了”错误,由原文“使淮南王安作”可知,应为淮南王刘安,不是王安;“改变了先前的定论”错误,由原文“改易前疑”可知,不是先前的定论。

4.(1)楚国人民赞赏屈原的高尚节操,珍视屈原瑰丽的文采,于是用他的作品相互传习使之广泛流传。

(2)《离骚》就是所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完美,即使百代也无法与之匹敌,名声无尽流传,永远不会磨灭的文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高”,以……为高,赞赏;“玮”,珍视,赞美;“传”,使流传。(2)“所谓”,所说的;“匹”,匹敌;“垂”,流传;“刊”,更改。

5.破立结合:从人臣的道德准则忠正守节出发,证明屈原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以《诗经·国风》讽喻帝王深得孔子赞扬的事实,驳斥班固“怨刺其上”的谬论。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可知,从人臣的道德准则忠正守节出发,证明屈原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由原文“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可知,以诗经《国风》讽喻帝王深得孔子赞扬的事实,驳斥班固“怨刺其上”的谬论。

参考译文:

屈原恪守忠义而遭人污蔑陷害,心中无限忧郁悲愤,故遵循《诗经》传统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当时,君主昏庸,朝政紊乱,而忠贞之言不被采纳,愤懑之情充斥胸间,时或喷薄而出,于是又作《九歌》及其以下二十五篇。楚国人民赞赏屈原的高尚节操,珍视屈原瑰丽的文采,于是用他的作品相互传习使之广泛流传。

到孝武帝时期,弘扬教化,让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大义要旨就显著明白了。等到刘向勘校经书,把它分为十六卷。孝章皇帝即位,极力发扬学问和技能,而班固、贾逵由凭借自己的发现修改从前的疑问,各自写了《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缺失太多,不能令人满意,又以壮为状,见解悖谬怪异,叙事不概括精炼。现在我又根据自己的知识见闻,考查旧章,集合经传,写作了十六卷章句。虽然不能深入研究其中的精微深奥之处,然而文章的精髓要旨大概也能表现出来。

况且作人臣的本分,以忠诚正直为崇高品质,以殉节为贤德。所以有人说正直的话来保存国家,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因此伍子胥不因尸体浮于江中而遗憾,比干不因被剖腹挖心而后悔,这样以后忠诚之心确立,美好的品行成就,荣耀彰显而名声显著。至于有才能却不能贡献于国家,假装痴呆而不直言,国家颠覆却不能扶持,有了危险而不能使之稳定,柔顺听从顺应主上,退却躲避祸患,即使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岁,大概也是有志之士所耻辱的,愚昧的人所轻贱的。

如今像屈原这样,怀有忠贞的品质,拥有清廉洁净的本性,正直得像磨刀石一样平,像射出的箭一样直,语言像丹青一样的赤诚,为官不隐藏自己的谋略,离官也不顾惜自己的性命,这实在是绝代的品行,杰出的英豪啊。班固却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与众多小人比高下,怨恨怀王,讽刺楚大夫子椒和令尹子兰,一心想要寻求进位,强烈反对那些人,不被众人所容纳,愤恨沉江而死,这种做法是丧失了高明,而污损了自己的廉洁的品德。从前伯夷、叔齐谦让君位坚守本分,不吃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难道可以说他们是有求于世而有怨言吗?况且《诗经》上说:“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委婉规劝的话,在这里表现很是恳切。然而孔子评论它,把它列入大雅,引用这个来比拟它,屈原的言词,悠闲和顺,难道因为楚国国君不明智的缘故,想要谆谆告诫他吗?评论的人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怨恨怀王,强烈反对那些人,大概是失之公允啊。

《离骚》这篇文章,是依据五经来确立主旨的。所以有大智慧的人他的语言广博,才华出众的人见识远大。屈原的言辞,确实广博深远啊。自从他死后,有名气的读书人和博学通达之士,写作辞赋,没有不模仿《离骚》的体式,效法它的规矩,取法其中的精要妙处,学习它的华丽的辞藻。《离骚》就是所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完美,即使百代也无法与之匹敌,名声无尽流传,永远不会磨灭的文章。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融荐祢衡,以为“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志怀霜雪,疾恶若仇,任座、史鱼,殆无以过,若衡等辈,不可多得”。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衡素相轻疾,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因召之击鼓,裸身辱之。融为见操,说其狂疾,求得谢。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宴,衡乃坐于营门,言语悖逆,操怒,送与刘表。

衡为融所荐,东坡谓融视操,特鬼蜮之雄,其势决不两立。非融诛操,则操害融。而衡平生惟善融及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融、修皆死于操手,衡无由得全。汉史言其尚气刚傲,矫时慢物,此盖不知其鄙贱曹操,故陷身危机,所谓语言狂悖者,必诵斥其有僭篡之志耳。刘表复不能容,以与黄祖。

观其所著《鹦鹉赋》,专以自况,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又云:“彼贤哲之逢患,犹栖迟以羁旅。矧禽鸟之微物,能驯扰以安处。”又云:“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以崄巇。岂言语以阶乱,将不密以致危。”又云:“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卒章云:“苟竭心于所事,敢背惠以忘初。期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

予每三复其文,而悲伤之。李太白诗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石,句句欲飞鸣。挚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此论最为精当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下列对文中斜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B.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C.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D.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2.下列对文中标红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得自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B.六翮,本指鸟两翼中的正羽,在文中以部分代整体,指代鹦鹉的翅膀。

C.“虽奋迅其焉如”与“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D.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融认为祢衡既才华横溢,又光明磊落,志向高洁,疾恶如仇,实属难得的人才,所以孔融才向曹操称赞并举荐他。

B.虽然曹操召见了祢衡,但祢衡对曹操的厌恶导致他们两人不可能融洽相处,所以最终曹操将祢衡送给了刘表。

C.据汉代史书记载,祢衡虽然崇尚气节,为人刚直,但言语狂放不羁,有篡夺大权的野心,所以刘表也容不下他。

D.《鹦鹉赋》中祢衡借鹦鹉自况,他感叹自己的爵禄命运的衰微薄弱,即便艰难险阻也仍会不忘初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欲见之,衡素相轻疾,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2)衡为融所荐,东坡谓融视操,特鬼蜮之雄,其势决不两立。

★5.作者认为李白的诗句评论祢衡非常恰当,那么李白是从哪些视角对祢衡进行评价的?请分条列举。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邽。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己之叛,说刺史李洧自归,累擢襄州别驾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斜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B.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C.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D.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7.下列对文中标红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驾”,古代职官名。因随刺史巡行视察时另乘车驾,故称为“别驾”。

B.“名器”,原指名号与车服仪制。文中“假以名器”的意思是“授予重任”。

C.“未冠”,指未成年。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加冠礼,称“加冠”,也称“弱冠”。

D.“赞”,是纪传体史书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祖先大约是太原人,他父亲是白季庚,在李正已叛乱时,经多次提升任襄州别驾。

B.白居易为政局的安危多次进谏,宪宗皇帝有时也接受他的建议。但他论执强鲠,有时也会触怒皇帝。

C.白居易擅长写诗,他将自己的诗分成了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几类,其中的杂律诗不为他所重。

D.白居易与元稹当时都很有名,杜牧赞扬白居易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2)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10.为什么结尾说“居易其贤哉”?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嬉游高峻”“栖峙幽深”句式一致,“飞不妄集”“翔必择林”句式一致,应分别单独成句,因此应在“飞”前断开,排除A、C两项。“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句式一致,应分别单独成句,因此“配”前应断开,排除B项。

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均为“谢罪”意。B项正确。C项,到,往/与“何”构成固定词组,把(对)……怎么样(怎么办),两个字含义不同,错误。D项正确。

3.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有篡夺大权的野心”错误,从文中“所谓语言狂悖者,必诵斥其有僭篡之志耳”看,言语狂放不羁的人会被认为有篡夺大权的野心,文中只提到祢衡的愤世嫉俗,并没有提到他有篡夺大权的野心。

4.(1)曹操打算召见祢衡,祢衡平常就轻视厌恶曹操,不肯前往,而且几次说不恭敬的话。

(2)祢衡被孔融举荐,苏东坡认为孔融视曹操只不过是鬼蜮之英雄,他们两人势不两立。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素”,向来;“相”,偏指一方,代曹操;“轻疾”,轻视厌恶;“恣言”,不恭敬的话。(2)“为……所”,表示被动;“特”,只是;“其”,他们。

5.①从曹操的视角,曹操统治天下,所以祢衡在他眼中是极其渺小的。②从黄祖的视角,黄祖因为杀掉祢衡,落得千古骂名。③从祢衡的文学造诣的角度,他以《鹦鹉赋》技压群雄。④从李白情感态度的视角,李白为祢衡的悲剧感到悲伤。(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由“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可知,本句从曹操的视角,说曹操统治天下,所以祢衡在他眼中是极其渺小的,犹如一只蚂蚁。由“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可知,本句从黄祖的视角,指出黄祖因为杀掉祢衡,落得千古骂名。由“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石,句句欲飞鸣”可知,本句从祢衡的文学造诣的角度,写出祢衡才华横溢,以《鹦鹉赋》技压群雄。由“挚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可知,本句从李白情感态度的视角,李白为祢衡的悲剧感到悲伤。

参考译文:

孔融(向曹操)举荐祢衡,认为他“品质光明磊落,英才超绝,志怀像白雪一样纯洁,疾恶如仇,任座、史鱼的才能大概也超不过他,像祢衡这样的人,(实在)不可多得”。这样几次在曹操面前称赞祢衡。曹操打算召见祢衡,祢衡平常就轻视厌恶曹操,不肯前往,而且几次说不恭敬的话。曹操心怀愤怒,就召他敲鼓,并用赤身裸体来污辱他。孔融因为这事又拜见曹操,说祢衡有疯狂的病,现在请求能够亲自谢罪。曹操高兴了,命令守门人有客人来了就让进,用上等宴席招待,祢衡来后就在营门口坐下,说话很不礼貌,曹操大怒,把祢衡送给了刘表。

祢衡被孔融举荐,苏东坡认为孔融视曹操只不过是鬼蜮之英雄,他们两人势不两立。不是孔融杀掉曹操,就是曹操杀害孔融。祢衡平生只与孔融和杨修交好,常常称赞说:“我的大儿子是孔融,小儿子是杨修。”孔融、杨修都是死在曹操的手中,祢衡没有办法保全他们。汉代史书上说祢衡崇尚气节,为人刚直傲慢,不满现实,轻侮他人,这大概是不清楚他看不起曹操,所以才身陷危机,说话狂放不羁的人,一定会被斥责有篡夺大权的野心罢了。刘表也容不下祢衡,把他给了黄祖。

阅读祢衡写的《鹦鹉赋》,(看来是)专门写自己的,一篇赋里,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比如说:“在高山峻岭中嬉戏游玩,在幽林深山中栖息停留。飞行时不盲目集结,翱翔时一定会选择树林。虽然都是用羽毛飞翔,可本来就有着不同的智慧和相异的心性。它有资格与凤凰媲美,怎么能拿它与其他的鸟儿比较德行?”又说:“即便是贤哲遭逢患难,也难免依附他人而栖游于外。何况禽鸟之类的卑微事物,怎能不驯服它来安然处世。”又说:“可叹自身那爵禄命运有多么衰微薄弱,为什么会遇到这么艰险的境地?难道是因为言语失当而引来祸灾,抑或是处事不周密而招致的危害。”又说:“回头看到翅膀已经残毁,即使想要奋力疾飞又能到哪里去呢?心怀回归的愿望却难以达成,只能躲在角落里怨恨哭泣。”文章结尾时又说:“暂且竭尽心力做好所干的事业,怎么敢违背恩惠而忘记初心。只有等待用死来报答恩德,甘愿用陋贱微薄的身躯来报效您。”

我常常反复吟诵这些文字,并且为之悲伤。李白的诗说:“魏武帝治理的是整个天下,在他眼里,祢衡只是一只蚂蚁。黄祖则是一个气量窄、见识短的小人,因杀掉祢衡遭到千古的骂名。祢衡曾在吴江即席写作《鹦鹉赋》,落笔便压倒在座的群雄。字字铿锵如金石,句句飞动似云龙。不幸这只孤凤竟死在恶鹰的血爪下,这一千古悲剧使我伤情!”李白在这里对祢衡的论述最是精当了。

6.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况”即前面的“顾况”,人名,“吴人”意思是吴地人,“况吴人”是在介绍顾况的籍贯,为判断句,中间要断开,排除C项。“恃才”的意思是自恃有才华,主语应是顾况,与“吴人”相连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排除A项。“见其文”与“自失曰”是顾况的两个表现,两者之间应为顺承关系,中间要断开,排除B项。

7.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加冠礼”说法错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称弱冠。

8.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说法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可知,杜牧是批评他的诗过于纤艳,流传人间,影响较坏。

9.(1)宰相是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2)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超脱形体的人,无所顾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具”,全、都;“瞻”,敬仰;“显功”,显赫功勋。(2)“失志”,被贬谪;“托”,寄托;“若”,好像。

10.擅长写诗,内容丰富;为政局安危正言直谏;虽遭贬逐,但更加坚定。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分析为什么结尾说“居易其贤哉”,由最后一段“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可知,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同时本段还交代了白居易“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这些内容说明他擅长写诗,并且诗歌的类型丰富。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大约是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白建,当年建功,赐田庄于韩城,子孙就在那里安家了。后来迁居下邽。他的父亲白季庚,官职为彭城令,在李正己叛乱时,因劝说徐州刺史李洧回归朝廷,经多次提升任襄州别驾。

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满二十岁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白居易认为:“宰相是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着,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布诏令,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超脱形体的人,无所顾忌。

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他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淡泊而文辞迁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