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丧葬习俗(探析丧葬中原文化)

摘 要:“吃豆腐(饭)”丧葬习俗广泛流传于我国浙江、上海、湖南、湖北、云南等地,是指亲友参加葬礼,死者家属用豆腐等菜肴招待宾客的风俗,也可概称整个丧葬活动。流传于浙江地区的豆腐祖师爷乐毅故事、上海吃豆腐羹饭故事都记载了“吃豆腐(饭)”丧葬习俗的由来。这两则民间故事反映了黄豆、豆腐与孝亲行为、豆腐与肉体之间的关联,进而发现“吃豆腐(饭)”习俗是古代食人、食死人肉风俗在现代社会的遗留。再加上豆腐和肉体的相似性,“吃豆腐(饭)”不仅指宾客在丧葬筵席上所吃的菜肴,还喻指吃死人肉以及整个丧葬仪式的完成。用豆腐来代替尸体如同孝子们用牲畜肉代替尸体一样,是逝者子孙告慰亡灵、尽孝的表现,是农业社会发展在丧葬仪式中的表现,也是人们用“吃豆腐(饭)”概称整个丧葬活动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曾流传过“ 吃豆腐(饭)”的丧葬习俗。这是指人去世后,死者家属设筵席酬谢参加祭奠死者的亲友、街邻等。筵席以素食为主,古人称为“豆筵”,意指以豆腐等素食为主的筵席,江南多称“豆腐饭”或“豆腐羹饭”;湖南邵阳一带称为“吃豆腐”,而且这一概念有所泛化,凡是参加死者丧葬仪式活动皆称为“吃豆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原来以素食为主的豆腐饭也逐渐出现了荤菜,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仍流传着此俗。何云芳等人运用转喻、隐喻的认识方法,探讨“吃豆腐(饭)”的由来,并得出四种“吃豆腐”的现代含义,而有关“吃豆腐(饭)”丧葬习俗的文本梳理、豆腐与丧葬之间的关系、为何以“吃豆腐(饭)”概称整个丧葬活动等问题并未涉及。本文从民俗学角度,分析这一习俗的故事文本,探究丧葬活动被称为“吃豆腐(饭)”的深层原因。

岭南文化丧葬习俗(探析丧葬中原文化)(1)

岭南文化丧葬习俗(探析丧葬中原文化)(2)

乐毅的父母都活得寿长。在父母去世时,乐毅把家里存放的黄豆全都做成了豆腐,办了酒席,请四邻八闾来吃豆腐饭:叫做“长寿豆腐”。——这就是办丧事吃豆腐饭的出典。

这一故事主要流传于浙江地区。父母去世时乐毅把家中黄豆全做成豆腐,并用豆腐办酒席,招待街坊邻居。因乐毅父母长寿,豆腐成了长寿食品,所以办丧事所吃的豆腐也称为“长寿豆腐”。

在上海地区流传着“吃豆腐羹饭”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公公分别给三位儿媳三颗黄豆,以出难题考验的形式选择最佳当家儿媳。结果三儿媳用三颗黄豆为种进行种植,收获了很多黄豆。公公让三儿媳当家,并且把黄豆做成“素鸡、素鸭、素鱼、素肉,烧了一大桌菜让大家来吃”,并吩咐儿媳:“我百年之后,你们就用豆腐供我。”阿公死后,儿媳确实用豆腐供奉阿公,并用黄豆做了一桌素菜。此后,凡家中办丧事都要吃豆腐饭,当地称为“吃豆腐羹饭”。这则故事透露出三点重要信息:第一,儿媳用豆腐供奉去世的公公,豆腐成了祭祀亡灵的食物;第二,公公去世后,儿媳用黄豆(豆腐)做成的素菜,自然也包括公公生前用豆腐模仿动物形状所做的素菜,如素鸡、素鸭、素鱼等;第三,家中办丧事吃豆腐饭习俗的流传,应该是当地民众效仿故事中的儿媳,用豆腐做成素菜(素鸡、素鸭等),既用来祭祀亡魂,又用来招待亲友。

通过后两则故事我们发现两者具有相似的情节:老人去世后,儿子(媳)用豆腐做饭菜,招待亲友、街邻,老人去世是后人做豆腐饭并用之招待亲友诸邻的前提;举办豆腐筵席者是老人的后代(儿子或儿媳),而吃豆腐饭的人是来参加老人丧礼的亲友、邻居。

岭南文化丧葬习俗(探析丧葬中原文化)(3)

二、丧事活动被称为“吃豆腐(饭)”的深层原因

上文已言及豆腐与肉体存在相似性,那么豆腐和肉体的相关性,势必使豆腐和整个丧葬活动密切相关。事实也正是如此,不管是乐毅和“吃豆腐羹饭”讲述丧葬习俗由来的民间故事,还是现在湘、沪、浙等地的丧葬筵席上,豆腐都是必不可少的菜肴。这不仅是语言学上将“吃豆腐”这个概念泛化的表现,也正喻示着豆

腐和丧葬活动具有深层次的民俗关系。

两则民间故事中,豆腐在丧葬筵席上,既用来招待亲友,又用来供奉亡魂。从表面来看,用豆腐来招待参加丧事的亲友,一是因为农业社会生活水平较低,物质匮乏,用自家生产的黄豆加工的豆腐招待客人,是我国农村民众普遍的待客之道;二是因为豆腐营养价值较高,和肉类等荤菜在口感上存在相似性;三是因为豆腐寓意着长寿、福气等,用它来招待亲友,希望亲友能长寿。乐毅用豆腐来招待街坊邻居,正是出于此意。“腐”音同“福”,豆腐象征着福,我国古代民间过年时要打豆腐、吃豆腐意味着福气延续整年。

豆腐用来祭祀亡魂,最重要的原因是豆腐被称为鬼食,是祭祀亡魂的食品,所以豆腐和整个丧葬习俗乃至丧事整个过程密切相关。清汪伋《事物原会》卷三〇引吴燮门云:“向见书中载有‘豆腐名鬼食,孔子不食’一说。以豆出浆,其渣滓分量称之不少累黍。腐乃豆之魂魄所成,故谓之鬼食。”吴燮门为明清时人,他曾在书中见过“豆腐为鬼食,孔子不食”的说法,可惜忘记书名。我们姑且不论孔子是否食豆腐的问题,既然豆腐被称为鬼食,那么豆腐出现在丧葬筵席上必定和丧葬活动密切相关。

岭南文化丧葬习俗(探析丧葬中原文化)(4)

“吃豆腐”一词除了指宾客吃丧葬筵席上的豆腐菜肴,从豆腐和肉体之间的关联性来看,“吃豆腐”应该还具有吃掉死者遗体的喻意,喻指整个丧葬仪式过程的完成。所以,民间才流传着用“吃豆腐(饭)”来指丧葬筵席,乃至整个丧事活动。这也是用“吃豆腐(饭)”指代丧事活动的真正原因,也是这一称谓得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深层次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鲁班易俗传说中,鲁班用豆腐代替死者用来待客,体现出亲属和吊丧人分食死者遗体的远古丧葬习俗。“吃死人”说法明确地反映了吃食死者遗体的俗信。相对而言,“吃豆腐(饭)”说法恰好诠释了以豆腐代替死者遗体用来招待亲友丧葬食俗的演变,参加丧事的亲友从吃死者遗体转向吃豆腐 。“ 吃 豆 腐(饭)”隐喻亲友诸邻分食死者遗体活动的社会现象。这正是“吃豆腐(饭)”既指丧葬食俗,更是指向整个丧事活动的真正原因。

李道和辨析了远古“弹歌”并指出,“弹歌”的丧礼仪式是保护父母遗体不被禽兽伤害,并猎获鸟兽之肉,用来代替父母遗体,在家畜饲养成功后,再用家畜肉代替死人肉,这反映的是社会由狩猎时代进入到农耕时代的演进过程。既然鸟兽之肉、家畜肉可以替代父母遗体,那么孝子用豆腐替代父母遗体也属正常,鲁班易俗传说正是这一行为的反映。随着农业社会对牛羊等畜力的需求以及农产品的丰收,黄豆制成豆腐用来取代牛羊等,继而替代遗体,这是农业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自然选择,也是农业社会进步在丧葬仪式中的表现。

岭南文化丧葬习俗(探析丧葬中原文化)(5)

另外,吃食父母遗体和孝子不能沾荤吃肉看似矛盾,实际则是密切相连的。早期吃食父母遗体,乃至与亲友诸邻同食,吃素是对早期吃人肉的规避,是人们想要抹杀人类早期吃食死者遗体的族群记忆。在古代食人、食死人肉风俗的社会大背景下,结合豆腐被称为鬼食,豆腐与肉的相似性等方面来看,“吃豆腐(饭)”不仅指宾客在丧葬筵席上所吃的菜肴,还喻指吃死人肉以及整个丧葬仪式的完成,这就是用“吃豆腐(饭)”概称整个丧葬活动的深层原因。

文章来源:《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02期

想了解更多生命知识与新闻,尽在“慧殡葬APP”新闻栏、报告栏,让您从容了解既神秘又有温度的生命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