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运动科学教学教案(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思路设计)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改变物体的状态的几个实例子,认识到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惯性),进而合理利用惯性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情境设置——建立假设——模拟实验验证假设——结论——应用。”教学效果很好。

物体的运动科学教学教案(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思路设计)(1)

学生做实验

一、创生情境

当学生说完“老师好!”是,请学生“不坐”,想象教室即客车,学生即乘客,当客车急刹车时,让学生做成反应。(身体往前倾倒)

二、建立假设(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属性)

当学生做出“身体前倾”时,教师质疑“为什么?”,学生回答出“乘客依然运动”时,引导学生做出假设:“物体是否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呢?”并板书。

物体的运动科学教学教案(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思路设计)(2)

课件内容

三、模拟实验验证假设(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模拟实验分层教学,实验前先做简单猜想。用“小车载物一起运动”,当小车突然急刹车,物体会如何?”然后学生做实验验证,填写记录单,汇报交流。课件演示实验的视频,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物体的运动科学教学教案(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思路设计)(3)

学生实验记录单

四、建立假设(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老师语言引导:运动的物体具有运动状态的属性?这个假设我们已经验证是正确的?谁能再建立一个类似的假设? 学生建立另一个假设: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五、实验验证 (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物体的运动科学教学教案(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思路设计)(4)

学生实验记录单

方法同上。

六、合并结论,得出惯性概念

给学生提供一个“或”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合并。只要意思对即可,最后教师课件展示完整答案。

七、应用

既然“所有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让学生举例,用惯性的知识简介具体原理。

物体的运动科学教学教案(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思路设计)(5)

课件内容

邹城市凫山小学 周广玲

2021年10月26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