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方法(教了那么多年的古文)

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倒装句是迈不过去的槛,其中,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都较为明确,或者说,在高中语文课本出现的所有文言文里,此三者并不会出现同一语法却能找出互相抵牾的例句的情况状语后置则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文字学方法?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文字学方法(教了那么多年的古文)

古文字学方法

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倒装句是迈不过去的槛,其中,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都较为明确,或者说,在高中语文课本出现的所有文言文里,此三者并不会出现同一语法却能找出互相抵牾的例句的情况。状语后置则不同。

此前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讲文言文时,会讲到这些语法现象,但当时并没有注意这些语法,凭借自己对于实词的积累,面对浅进文言文时,不需要懂这些语法也可以完成阅读任务,所以说对于文言文语法,可以说基本没学到什么。

高中老师会告诉学生,谓前为状谓后为补,当然,就现代汉语语法来说,这没问题,谓语主要是用来修饰、限定核心谓语,所以放在谓语之前。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的连带成分,因为动词、形容词可以充任谓语,所以补语放在谓语之后。但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状语后置指的是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就视为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状语常常由“介词 宾语”构成介宾结构来充任,那么状语后置就成了介宾结构后置。但是,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严谨的。试看以下例句: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

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具告以事(《鸿门宴》)

以上例句都被视为状语后置句,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状语后置句中,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画横线部分)构成状语,修饰或限定其前面的动词(第一、三、四句例句)和形容词(第二句例句),教给学生翻译时按照现代汉语语法的习惯先翻译后置的状语部分,在翻译其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我们现在接着再看两句例句:

樊哙覆其盾于地(《鸿门宴》)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滕王阁序》)

我们现在接着来分析这两个例句,发现这两个例句跟上面的四个例句有这些相同点:一是都有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画横线部分),并且位置都在后面,二是介宾结构之前都有动词。但是这两个例句是状语后置吗?如果是状语后置,“樊哙覆其盾于地”就应该理解为“樊哙在地上覆盖他的盾牌”,但是这句话结合文本来理解它的本意应该是“樊哙把他的盾牌覆盖在地上”。“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同样如此,如果把它理解为状语后置,那么应该解释为“在太阳下面望长安,在云端处看吴会”,又不是孙悟空能腾云驾雾,于是不能理解为状语后置。

问题来了,文言文中有没有不后置的状语呢?其实还真有。看下面五例:

雄州雾,俊采星(《滕王阁序》)

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三千里(《逍遥游》)

吾得兄之(《鸿门宴》)

而刘病日(《陈情表》)

以上例句所加着重号的字在语法功能上都作状语,只不过比较特殊,都是由名词活用而来,用来修饰和限定跟在其后的动词(例句一二三四)或形容词(例句五)。也有不存在活用现象直接作状语放在谓语前的,比如:

以五十步笑百步(《寡人之于国也》)

画横线处就是状语,用来限定其后的动作“笑”。

既然文言文存在不后置的状语,为何还要单独列出特殊的状语后置呢?单列状语后置这一语法现象,其实本身没错,但缺乏普遍性,并不是所有的介宾结构放置在后面就是状语后置。那什么时候可视为状语后置呢?从形式上来看就是直接跟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的介宾短语可视为状语后置,语义上来分析就是后置的介宾短语是否修饰和限定谓语(动词或形容词)。除此之外,置于后面的介宾结构就作补语,而不是状语后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