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

老周

摘要:1962年以二战期间著名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拍摄的战争巨片《最长的一天》,场面恢弘,全景式再现了诺曼底登陆第一天。一晃六十年过去了,别说是以诺曼底登陆为题材的战争片,就是战争片,都没有一部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绝对是战争片中的天花板。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1)

图1:影片《最长的一天》的片头

【公告,本号由原来头条号“知兵堂光亭”搬迁而来,敬请大家继续关注支持】

1962年以二战期间著名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拍摄的战争巨片《最长的一天》,场面恢弘,全景式再现了诺曼底登陆第一天。一晃六十年过去了,别说是以诺曼底登陆为题材的战争片,就是战争片,都没有一部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绝对是战争片中的天花板。

这是为什么?

首先是底子好,影片改编自著名军事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的同名纪实小说,科尼利厄斯·瑞恩在二战期间作为《每日电讯报》的战地记者,跟随盟军转战欧洲、太平洋战场,撰写了大量战场新闻,战后又采访数百位战争的亲历者,上自艾森豪威尔、朱可夫、曼施坦因这样的双方高级将领,下到最普通的小兵,写出了著名的二战三部曲《最长的一天》、《遥远的桥》和《最后一役》,都大受好评,像这本《最长的一天》就被翻译成20种文字,全球总销量超过1000万册。而且这三部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拍成了三部经典的战争影片《最长的一天》、《遥远的桥》和《帝国的毁灭》。

至于片名“最长的一天”源自德军著名的战将,有着“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当时担任负责西欧海岸防御的B集团军群司令官所说的一句名言:“登陆最初的24小时,是最关键的,对于双方来说,这都将是最长的一天。”

其次,电影本身也是大咖云集,创作团队阵容极为豪华。瑞恩本人也是编剧之一,另外两位编剧是罗曼·加里和詹姆斯·琼斯,所以影片最大程度忠于原著,可以说将原著的精华用电影表现出来了。由肯·安纳金、安德鲁·马顿、 伯恩哈德·维基和达里尔·F·扎努克四人联合执导。这些编导都是当时的大牌,演员就更不用说了,60年代最炙手可热的大明星约翰·韦恩、亨利·方达、罗伯特·米彻姆、理查德·伯顿还有法国女影星埃瑞娜·德米克联袂主演,日后红极一时的肖·康纳利在剧中也不过只是演个龙套,绝对的全明星阵容。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2)

图2:肖·康纳利在剧中也不过是演个龙套

就连当年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听说要拍摄诺曼底题材的大片,非常希望能在片中出演自己,但是由于十几年里变得太大,化妆师很难把他变回当年的相貌,最终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不过,片中真有不少人当年亲身参加了诺曼底登陆,例如扮演英军突击队指挥官约翰·霍华德少校的理查德·托德,是英军第6伞兵师第5伞兵旅第7团的上尉,参加了在诺曼底的空降行动;扮演汤普森上校的埃迪·艾伯特,尤其是约瑟夫·洛当年就是负责攻占奥克角的游骑兵第2突击营的士兵,在片中他再次攀爬上了这座三十多米高的悬崖。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3)

图3:饰演霍华德少校的理查德·托德曾参加过诺曼底战役

除了有名有姓的演员,美国、英国和法国还派出了2.3万名军人来充当群众演员,这在西方电影史上也是很罕见的。道具方面,美国海军可谓鼎力相助,派出了22艘舰艇参加拍摄。飞机方面,剧组找到了还在使用二战老飞机的西班牙和比利时空军,租借了2架梅塞施密特Me-109战斗机和2架“喷火”战斗机。原本剧组是准备向军方借用伞兵来拍摄空降镜头,但才刚开始拍摄,就有两名伞兵受伤,因此剧组只好放弃了实拍伞兵空降的打算。不过在拍摄中,剧组也有意外收获,在诺曼底海滩无意中挖出一辆当年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英军M4“谢尔曼”坦克,这辆坦克经过清洗和修复后,很自然参加了影片的拍摄。

由于拍摄事件距离诺曼底登陆只有十七年,所以不少当年的武器装备都还容易找到,所以剧组在武器道具方面还原程度相当高,这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为这部巨制大片,投资高达1000万美元,1960年代的1000万美元相对于今天的3亿美元,而且这部影片还是黑白片,这样的巨额投资绝对堪称天价。在拍摄《最长的一天》的同时,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还投资了4000万美元拍摄另一部大片《埃及艳后》,因此资金周转陷入困境,差点几乎破产。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最后资金还是出了问题,导演达里尔·F·扎努克不得不压缩成本,最后还自掏腰包垫付,才使得影片没有因为资金问题而夭折。

有了这样的硬件软件加持,影片的质量自然可想而知,影片获得当年度奥斯卡奖5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两项大奖。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4)

图4:《最长的一天》海报

影片通过盟军、德军和法国三条主线,相互转换结合来表现这场大战役的第一天,应该说影片的导演和剪辑师功力还是很强的,三条主线来回切换,非常顺畅,完全没有违和感。三条主线交会融通,呈现出一场大战役的恢弘场景。《最长的一天》被公认为战争巨片,如果光说战争场面,论群众演员的数量,武器道具的数量,恐怕不少苏联二战电影的场面都要胜过《最长的一天》,但在电影史上,对于《最长的一天》的赞誉和评价,却远远超过了这些苏联二战影片。

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最长的一天》不但有大场面大人物,更有小细节小人物,而且恰恰是这些小人物的细节,反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比宏大的战争场面都要记忆深刻。

法国条线上都是小人物,有一户居住在海边的人家,看到盟军战舰万炮齐轰,甚至都有炮弹落到了自己家房子上,男主人都毫不在乎,还拿出了珍藏的法国红白蓝三色旗,在窗口拼命挥舞,为期盼已久的反攻高呼“万岁!”;还有一个抵抗运动的成员,在收到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暗语指令“约翰长着长长的大胡子”,兴奋地在屋子里犹如无头苍蝇到处乱窜,最后连收音机都没关就放进了橱柜,随后他就和战友立即行动炸断了德军了电话线。而饰演这个小角色的就是在《虎口脱险》里扮演油漆匠的法国著名笑星布尔维尔;还有一位女修道院的院长,带着十几名修女,冒着纷飞的子弹来到战场上救护伤员,对于要求她们撤离的士兵,非常平静地表示,“她们都是优秀的护士。”然后对修女说:“照顾好伤员。”面对战争和死亡,这份平静和从容,令人感动。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5)

图5:《最长的一天》中的布尔维尔

在德国条线上,有高级将领,不过给观众印象深刻的不是要回德国给妻子过生日的隆美尔,也不是贵族出身自视高贵,说什么也不愿意给“波西米亚下士”希特勒打电话的龙德施泰德元帅,也不是那位只顾着打桥牌,自称已经年纪大了不会激动的第15集团军司令萨尔穆特上将,第15集团军是西线德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部署在德军认为盟军最可能登陆的加莱地区;而是那位戴着眼镜瘸着腿,正巧6月6日过生日,在“战争游戏”地图上演习中大获全胜的将军,这位将军的原型就是德军第84步兵军军长马克斯中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一只眼睛,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一条腿,但这位残疾的将军,在德军中却被公认为智谋过人,深得部下爱戴,他在图上演习中扮演艾森豪威尔,指挥盟军利用风雨之夜在诺曼底登陆,和真实的历史几乎完全一致。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6)

图6:德军第84步兵军军长马克斯中将

德军的小人物,同样给人印象深刻。一个每天早上给海滩哨所送饭的炊事兵,骑着匹老马,身上挂满了饭盒,晃晃悠悠没精打采走向海滩,当最长的一天——D日的早上,他和往常一样前往海滩送饭,突然看到了海面上密密麻麻的盟军战舰,惊恐万状要取下背在身后的步枪,结果连枪都拿反了,手忙脚乱地还从马上摔了下来;一个低级军官半夜被花园里的动静吵醒,匆忙穿上大皮靴出去察看,没有发现刚刚跳伞落到花园里的两名美军伞兵,后来又去搜寻击落英军轰炸机上的飞行员,结果被飞行员用自卫手枪打死,这才看到原来他的皮靴竟然左右脚穿反了。

还有一位德国空军的王牌飞行员,和僚机被疏散到偏远机场,在D日当天率领着僚机起飞,对诺曼底登陆盟军进行了攻击,以表示德国空军还存在。这位由德国著名影星海因茨·莱因克饰演的德军飞行员,原型是第26战斗机联队联队长的约瑟夫·普里勒尔中校,他获得过骑士十字勋章在战争中的最后战绩是击落101架,而且这101架全部都是在西线获得者,含金量远比在东线击落100架苏军战机要高。当天他确实只率领着僚机乌达契克下士的双机编队对英军的“宝剑”海滩进行了扫射,成为当天德国空军最著名的一次空袭。实际上德国空军在6月6日当然不止出动了仅仅普里勒尔的双机,总共147架次,而盟军出动了1.4万架次,几乎是德军的一百倍,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国空军,到诺曼底登陆时已经日暮西山,而制空权的丧失,也意味着德军不可能阻止盟军的登陆。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7)

图7:海因茨·莱因克饰演的德军第26战斗机联队联队长约瑟夫·普里勒尔中校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8)

图8:第26战斗机联队联队长约瑟夫·普里勒尔中校

给人印象最深的德军军官自然是由德国演员汉斯·克里斯蒂安·布勒希饰演的德军第352海防师炮兵团第1营营长维尔纳·普洛斯克特少校,6月5日晚盟军对诺曼底地区的轰炸超乎寻常的猛烈,因此普洛斯克特少校赶到了海滩观察所,亲自观察海滩动静——这里就是美军即将登陆的“奥马哈”海滩。天亮后,看看没有什么异常,普洛斯克特决定最后看一眼海滩就回去了,结果望远镜里出现了数以千计的盟军战舰,于是普洛斯克特赶紧给第352师师部值班参谋布洛克少校打电话报告:“登陆开始了,敌人至少有五千艘船!”“普洛斯克特!镇静,别胡说八道!”布洛克回答道,“英国人和美国人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么多舰船!”

这时,盟军战舰的炮击开始了,猛烈的炮击虽然没有摧毁观察所,但观察所里尘土飞扬,灰头土脸的普洛斯克特少校将电话听筒放在观察孔上,让布洛克少校听听炮击的声响,“你听!有没有五千艘船?”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9)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10)

图9:汉斯·克里斯蒂安·布勒希饰演的德军维尔纳·普洛斯克特少校第一个看到了盟军舰队

盟军条线的人物就更多了,不过高级将领的镜头不多,只有登陆前夕,盟军最高司令部成员,包括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都在一起听取最后一次气象预报,经过短暂讨论,艾森豪威尔最终下令6月6日开始登陆。应该说,剧中对这一幕刻画还不到位,没有将当时对于气象预报的重要性充分渲染出来。登陆要选择月相和潮汐两者都满足条件的时间,在1944年6月,就只有月初的5月5日、6日、7日这三天,一开始的登陆日是6月5日,但由于天气恶劣,决定推迟一天。但6月5日晚,天气依然没有好转,不过盟军的气象预报预测未来24小时会有一个短暂的好天气,此时第一登陆波的部队已经登船,如果6月6日登陆,天气依然很恶劣,将会给登陆作战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而如果不登陆,那就要推迟到7月,推迟这么久,显然不可能。所以,最后艾森豪威尔拍板:6月6日登陆!这就是最高统帅的职责,当然做这样的决定面临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盟军其他的人物,从师级军官、营团级军官到普通士兵,都有表现,既有不同的层次,也更全面展现了这场战役。

师级军官一个是由当时片酬最高的美国当红影星亨利·方达饰演的美军第4步兵师副师长特迪·罗斯福准将,他坚持要随第一波部队一起登陆,为此还向上级递交了正式申请报告。由于他当时还患有关节炎,行动还是不够利索,为了不让上级以此为借口,还故意藏起了拐杖,表现出状态良好。最终他如愿和第一波部队一起登陆,登上海滩后发现他们所在的位置比预定地点向南偏离了1800米,但这里德军防御极为薄弱,因此罗斯福准将就当机立断,下令就在这里登陆,就从这里向内陆推进!就这样,第4师所在的“犹他”海滩师在当天盟军五个登陆滩头中损失最小的,伤亡加一起才仅有197人。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11)

图10:亨利·方达饰演的美军第4步兵师副师长特迪·罗斯福准将

第二位师级军官是罗伯特·米切姆饰演的美军第29步兵师副师长诺曼·科塔准将,当时29师和第1步兵师一起是在“奥马哈”

海滩登陆的,这也是当天盟军五个登陆海滩中伤亡最大的,高达3474人,超过了另外四个滩头伤亡的总和,占当日登陆伤亡总数4419人的53.7%。所以“奥马哈”海滩有“血腥的奥马哈”之说,在片中也花费了不少篇幅来表现“奥马哈”海滩的战斗,

科塔准将在海滩上就激励士气,并组织工兵连续爆破,炸开了路障,成功打开了向内陆进军的通道。不过在片中他说:“留在海滩上只有两种人,已经死了的人和即将死了的人。”这句话实际上是第1步兵师16团团长泰勒上校说的。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12)

图11:罗伯特·米切姆饰演的美军第29步兵师副师长诺曼·科塔准将

英军军官有一位带着风笛手的绅士,他就是英军第1特种勤务旅旅长希米·洛瓦特准将,他是贵族出身,他从不戴钢盔,戴了一顶缀着所在团徽章的绿色贝雷帽,穿着浅色羊毛套衫,很是扎眼。第1特种勤务旅从“宝剑”海滩登陆后,没有丝毫耽搁就马不停地向内陆挺进,是英军部队中推进最迅速的,所以很快就和空降夺取奥恩河大桥的霍华德突击队会合。在历史上洛瓦特准将身边还真的有位苏格兰风笛手比尔·米林,是个身高超过1.8米的大个子,不过影片中的风笛手却是个小个子,是剧组从伦敦苏格兰风笛乐团找来的专业风笛手,而且他也不是随口乱吹,吹的是苏格兰著名的军乐曲《Scoland the brave》(中文名《苏格兰勇士》),这首军乐曲历史很悠久,从拿破仑时代开始就是苏格兰部队的军乐曲了。比尔·米林用过的风笛后来捐赠给了英国战争博物馆。

说到乐曲,也就顺带说说《最长的一天》中的音乐,除了片头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因为五的罗马数字是V,在二战中盟国方面就是用V来表示胜利,竖起食指和中指成V字形就表示胜利。影片的主题曲是《The Longest Day》,翻成中文就是和影片同名的“最长的一天”,片中就在盟军舰队浩浩荡荡开往诺曼底时,就响起了这首主题曲;影片结尾,美军从“奥马哈”海滩向内陆进发,配乐也是这首。这首乐曲曲调舒涵悠扬,并没有像《神圣的战争》那样慷慨激昂,反而带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和整部影片反战的基调倒是很贴切。这首主题曲由著名的电影配乐大师莫拉斯·杰瑞尔创作,后来又由歌手保罗·安卡填词演唱,成为一首相当火的流行歌曲,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还翻译成中文演唱并灌制了唱片。

在英国军官里,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宝剑”海滩上的海滩勤务主任,一位留着英式大胡子牵着斗牛犬的军官,一辆半履带车在海滩上抛锚,影响了后续人员和车辆通行,这名军官就说:“我奶奶常说,机器这玩意要是不听话,就狠狠揍几下!”说着就用手杖朝着半履带车的前引擎盖狠狠砸了两下,司机再一发动,竟然发动起来了,哇!真的很神奇。

营级军官主要就是美军第82空降师505团2营营长本杰明·范德沃特中校,他乘坐的运输机在空投伞兵时速度过快,导致范德沃特落地时左腿胫骨骨折,他只能找了支步枪当拐杖,一瘸一拐地坚持指挥。后来遇到了101师一辆装弹药的平板车,范德沃特就征用了这辆平板车,让101师的两个小兵推着他走。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13)

图12:剧中的范德沃特中校

505团最主要的任务是攻占这一地区的交通枢纽圣梅利-埃格利斯镇,原来的计划是由2营占领小镇,3营则是占领小镇以北3.2公里的纳维尔欧布兰村,作为小镇的屏障。但片中则是范德沃特带3营占领小镇的,实际上是2营、3营协同占领的。在影片中,范德沃特在开战前急于求战,在战斗中指挥沉着,尤其是爱兵如子,一看到德军将阵亡美军伞兵的尸体挂在路两旁的电线杆上,马上就对部下大发雷霆:“你们都在干什么?赶快把他们都弄下来!弄下来!”手下军官还要解释,刚才战斗太紧张了,但范德沃特打断了他的解释,“我不管这些,赶紧把他们弄下来,我不想让孩子们就这样在上头!”这是他的真情流露,尽管他火冒三丈,但谁都能够感觉出他对自己手下士兵的那份关爱。

普通士兵群像里,有一位士兵是很令人惋惜的。当时盟军给当晚空降的伞兵每人都配发了蟋蟀哨,又叫蛐蛐哨,正式的名称是“蟋蟀振动器”,最早是作为乐队指挥的计时器来使用。盟军远征军最高司令部则是将其作为诺曼底登陆时空降兵的敌我识别器来使用,采购了将近5万个蟋蟀哨。

这个蟋蟀哨仅有5厘米大小,由一个铜质外壳和钢制垫片组成,只要同时按压外壳和垫片,垫片上的一个圆形凹槽就会发出独特的“咔哒”声。这种“咔哒”声音色清脆,穿透力强,而且不容易被环境声音干扰,具有很高的可识别性。

根据盟军的规定,使用时按一下“咔哒”表示询问,回答是两声“咔哒”,否则就是敌人,那就赶紧开火。

片中那名美军伞兵发现对面有人,赶紧隐蔽,再按一下“咔哒”发出询问,但却把对方拉动枪栓子弹上膛的声音当作了两声“咔哒”的回答,结果跑出隐蔽处而被打死。蟋蟀哨的声音和枪支的上膛声有些近似,但两者的频率还是不一样,“咔哒”要更清脆,枪栓声则比较沉闷,仔细听是肯定不会搞混的,所以影片的这个桥段明显是不太符合现实情况的。

这个价值只有3美分的小玩意,为空降兵的敌我识别和集结派上了大用处,在诺曼底登陆的当天确实发挥了大作用,也和这场举世瞩目的大战役一起载入了史册。

如今,当年的原品蟋蟀哨价格不菲,即便是腐蚀严重的低品相原品都能卖到上千欧元的高价。在今天的诺曼底,有很多小店都在出售仿制的蟋蟀哨纪念品,当然价格也就低很多了,差不多花上三五欧元就能买到。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14)

图13:用来识别敌我的蟋蟀哨(仿制品)

还有一名82空降师的伞兵,落地后和部队失散,每次听到枪声赶过去,却都找不到人,晃了大半夜,一枪没开过,最后遇到了那名打死德军军官的英军飞行员,这位飞行员跳伞时受了重伤,从裆部到膝盖整个大腿撕裂开,虽然来了个卫生兵,但医疗器材在空降落地时全丢失了,就只能用大头钉将伤口缝合起来。两人一起谈论着还不知道胜负的战局,飞行员来了一句经典台词:“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我想战争大概都是这样的。”

印象最深的普通大头兵肯定就是82空降师505团2营 F连的二等兵约翰·斯蒂勒,由德·巴顿斯饰演。斯蒂勒的降落伞刚巧被圣梅利-埃格利斯镇教堂的塔尖勾住了,他就被挂在了教堂的屋檐下,他开始还想用匕首割断伞绳,却在慌乱中把匕首掉落了,再想用力把降落伞扯下来,但看到周围的伞兵纷纷被德军射杀,密集的子弹到处乱飞,脚上也被流弹擦伤,这下他再也不敢乱动了,只能挂在屋檐下装死,直到两个多小时后才被德军识破而被俘,此时他的耳朵已经被近在咫尺的教堂钟声震聋了。不过他很幸运,很快505团就攻占了圣梅利-埃格利斯镇,他也因此被解放了。战后,圣梅利-埃格利斯镇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特意制作了挂在教堂屋檐下的斯蒂勒模型,并且把教堂窗户玻璃的图案也都采用空降兵形象。原本法国北部默默无闻的小镇,如今已经因为诺曼底大空降而名闻遐迩,成为诺曼底登陆主题旅游中著名的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专门来看看这个挂在教堂上的“空降兵”。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15)

图14:德·巴顿斯饰演约翰·斯蒂勒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16)

图15:82空降师505团2营 F连的二等兵约翰·斯蒂勒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17)

图16:挂在教堂尖顶上的降落伞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18)

图17:教堂窗户玻璃上的空降兵形象

为什么这些小人物和细节这么令人印象深刻?因为这些细节都是来源于真实。原著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战后曾在欧洲各大报纸上刊登广告寻找诺曼底战役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最后从中遴选出七百多人,瑞恩一一进行了采访,由此而获得了大量真实的细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的细节,使得《最长的一天》成为战争片的巅峰之作。

《最长的一天》中文配音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版本,不过很难确定是哪个单位译制的。其中有一个版本翻译和配音,相比之下最好,主要可以从两个地方来辨别,一个是BBC向法国抵抗运动广播暗语指令,是“约翰长着长长的大胡子”,而不是“简长着长长的大胡子”;另一个则是表示登陆将在未来24小时里开始的暗语指令,法国诗人保尔·魏尔伦著名的诗篇《秋歌》第二段“单调的忧伤气息伤我的心。”这么翻译配音,才是最正点的。

下篇我们来聊聊《最长的一天》中的战斗场面,敬请期待。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19)

图18:《诺曼底登陆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登陆战》封面

最激烈的战争老片一刻都没有停(六十年前拍摄的最长的一天)(20)

图19:喜马拉雅网上《老周军事》专栏的“诺曼底登陆战”

最后也安利一下,如果对诺曼底登陆战役有兴趣,可以看看由老周编著,上海社学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诺曼底登陆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登陆战》,京东、当当、社科出版社官网以及某宝网上的“知兵堂书店”均可订购。喜欢收听音频的朋友,可以在喜马拉雅网上搜索《老周军事》专栏的“诺曼底登陆战”,免费收听。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战史研究,曾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出版过二十多本军事书籍,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某宝网店“知兵堂书店”上咨询购买。现在喜马拉雅上有个人专栏“老周军事”,制作军事类音频节目。在各大视频平台都开设“老周新观察”视频号,解读军事热点,敬请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