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速成法则(草书这样训练)
第一周:点的练习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上回锋至腹部出锋。
竖点:最后一横上挑带出笔尖下拉。稍作加重后顺势出锋。
两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风提笔向右上挑出,与行书类同。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连着写竖,按后折笔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上两点:这两点都是尖锋直入后立即铺毫,回锋,上一点锋回入画中,下一点锋回后出锋带写下一笔。
上三点:此为并列三点,每一点出锋后带写下一笔,其势极为连贯。
上四点:先写一横,然后连写四点,用笔极为果断,最后一点拉长带下。
腰点:此点写在字中部的笔画上,可写得略长些,这纯出自章草。
中三点: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腰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下挑,其势斜而连绵。
下三点:此三点代表心字,三点虽波浪形连写,中间要有起伏,末点回锋画中。
左右点:此两点是左右分开,但应遥相呼应,左点上挑,右点凝重。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连贯,上点直写,下点横写,其势含蓄、停顿。
长点:最后一点似捺似点,笔入纸后向右向下拉昂,渐加力,再将笔下顿收锋。
上挑点:此点也为行草书中所特有,代省略之点画。
草书第一周:横的练习
露锋横: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其锋外露,行笔由轻至重再转轻,以尖锋出锋,极爽利。
藏锋横:起笔逆入,将锋藏起,收笔回锋,用笔较重,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带钩横:此横画上凸,行笔有重轻变化,收笔处将锋带出,似写一钩,很是活泼。
重轻横:此横画行笔逆入后,立即铺毫重按然后右行,由重转轻,线条也上凸,使字饱满。
上挑横:第一笔横画向上倾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竖。
波折横:最后一横代表四点,起笔取逆,行笔活泼,然后轻重波折地右行,用笔要勤。
并列横:中间四横并列,首笔最重,最后一笔上挑,极富变化。
逆锋横:发笔呈上一笔的出锋,搭锋后转变成横画,所以又称“塔锋”,变化在发笔处。
反旋横:此笔为草书中所特有,用笔由右向左反旋,出锋处上挑,以增变化。
下凹横:羊字第一横有下凹之势,第二横则上凸,第三横平行,三横虽短,却有三种变化。
草书第一周:竖的变化
悬针竖:最后一竖,笔锋逆入后,即中锋直下,出锋处渐提笔空收,使锋能尖锐、饱满、不漂浮。
垂露竖:起笔逆入后,着力下行,收笔时笔锋回入画中,使头部圆润,如露珠下垂。
弧竖:此竖极有情趣,两头尖,中间弯,似一钩新月,此竖中间要有力。
短竖:人字旁左竖,行笔短促,力量稍重,也象一重点,使左旁点画虽少但是稳固。
露锋竖:此竖起笔直入,露锋明显,象一根两头尖的竹针。
带钩竖:草书用笔动荡极强,此竖出锋处向左钩出,使下部有上托之势。
并列竖:数竖并列在起笔轻重、点画长短、细粗等方面变化,使之参差不齐,不会刻板。
右弯竖:最后一笔应是直的,但将其写成右弯,既有直势,也有横势,使三竖不孤单。
草书第一周:撇的变化
短撇:第一撇短而有力,回锋画中,似一雨点,很是浑厚。
平撇:第一笔属平撇,笔锋逆入后向左平地撇出,出锋锐利,如鸟啄木。
回锋撇:此字一笔完成,至撇时做小顿,调整笔锋后,顺势下撇,出锋尖利。
少
尖锋撇:此字一笔完成,致撇时作小顿,调正笔锋后,顺势下撇,出锋尖利。
弧撇:此撇尖锋入纸后作弧形撇出,出现锐利,中间甚是厚实。
曲头撇:尖锋入纸后,笔作右弯,再向左撇出,头部很是活跃。
反撇:此撇作反势,实是横画,但写成由右向左下撇出,再接写竖画,更觉顺势。
并列撇:右边两撇并列,一回锋,一出锋,一稍轻一稍重,势极连贯。
曲折撇:此撇长而中间略有曲折、轻重,可见行笔之波动,出锋处又嘎然而止,回锋收锋,很含蓄。
露锋撇:此撇为侧锋用笔,起笔侧入,中间铺毫时将锋调中,其形弧弯。
草书第二周:折的练习
横折:横画行笔转弯处,作提按圆折直下,转折不露角。
左斜折:第一笔逆锋入纸后,向左微斜而下,转折后向右上画去,此折有楷法。
右斜折:侧锋入纸作横画,转折处行笔圆转,向内微斜而下,此折用圆笔中锋。
多折:草书中连续折笔的机会会很多,写时要连中有断,方中见圆,即硬又活,不可板滞。
草书第二周:钩的练习
竖钩:先作竖画,至出钩处,锋略上提,使得力得势后向左钩出。
心钩:下部心钩写法笔顺变化很多,其钩尖锋入纸后,向右方作弧形行笔,至出钩处略作顿挫后向上顺势勾出,钩宜稍长。
戈钩:笔锋逆入后,行笔作斜势下行,中间微弯,但不能太弯,以避软弱,至出锋处微顿得势上钩。
竖弯钩:竖弯后向右横画,渐行渐重,再顺势向上钩出,弯应圆润,钩应厚重。
夙
背抛钩:即右边的横折右弯钩,此笔宜笔势带侧,用腕力打弯,顺势上勾,使钩丰满有力。
横折竖钩:右边先写横画,折后写竖画,其势微弯,再顺势向左平推出钩,用笔自然。
横钩:长横至折角处,提笔调锋后重按,再向左勾出,钩极锋利。
下垂钩:此钩的特点是出钩时,笔顺势下垂出锋,其力由轻至重,其势弯圆,出锋自然。
弧钩:尖锋入纸后,渐铺毫而渐弯曲,其势弧弯,出锋时并不勾出,将锋回入画中。
回锋钩:最后一笔原是竖弯钩然此处并不勾出,似写一横,出锋处将笔重重地回收。
草书第二周:挑的练习
短挑:中间一挑用力在起笔处,得力在出锋处,故应快速有力,短而不浮。
长挑:左挑长而上斜,使之与撇相呼应。
带右挑:此字应是木字旁,但草法也可写成挑手,挑后连着写右边的点画,中间可不必有停顿。
回锋挑:左挑实是两笔,先行笔向左下折锋,由原路向右上挑出,先回锋蓄力后再上挑,力感更强。
草书第二周:旋的练习
正旋:此字有两个圆圈,关键在画圈时要提按,不使滑过。
正旋:此字之圆圈,用笔由重突然转轻,再由轻转重,中间无停顿。
正旋:此字左边及右半部有旋转,其旋转幅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正旋:此字难度在竖后突然轻出锋再重笔旋转,一瞬间有重、轻重的变化。
正旋:此字旋转与寓字相仿,应注意上圈小下圈大。
正旋:此字旋转仍断而后起,出勾圆转而丰满。
正旋:此字的第二个旋转并不是画圈,而是在同一竖中将笔回复画中,向上转而丰满。
正旋:此字左右两半相同,但写时应左半小右半大,故左旋小右旋大,才能得变化之妙。
正旋:此字之巧全在旋转,整个字都是在旋转中写成,很有特色。
正旋:这一旋转是反犬法,上圈有孔,下圈无孔。
反旋:反旋与正旋仅是方向不同,但一般行书中已有正旋,用得较多,反旋则时在草书中应用。
反旋:此字有左右旋,故转折处要交代清楚,锋中笔圆,斯能合法。
反旋:从横转撇,是为反旋,转换处似断似连,需两笔完成。
正反旋:此字先作正旋,再作反旋,又作正旋,正反旋交替应用,用笔复杂有一定的难度。
正反旋:此字先作反旋再作正旋,其笔顺的 方向不能错乱,否则笔毛绞住易致败笔。
正反旋:此字有两个反旋,最后写小字略作正旋,在旋转时要将点等笔画写清楚。
正反旋:此字要作正反旋多种旋转,而且点画的交换点又多,既要旋转,又应笔笔有交代很是难写。
正反旋”此字笔画多而全字都作旋笔,轻重、快慢、旋转之幅度都应掌握好,不能有失。
草书第三周:用墨特点及练习
中国画讲究墨分五彩,从淡到浓,从枯到润,水墨交融,层次分明,画面的立体感就突兀出来。画家注重用墨,所论也别具慧眼。如近代画家黄宾虹先生曾说:“墨为黑色,故呼之为墨黑。用之得当,变黑为亮,可称之为‘墨亮’。用墨不当可影响点画的形质和神采。”其实,书家对用墨也早有研究。东晋女书法家卫铄就有“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之说。唐孙过庭在研究用墨之法后就提出用墨须“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宋苏轼喻用墨为“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还精辟地说:“茶欲其白,墨欲其黑”。其意十分明确。清包世臣更是认为:“墨法尤书艺—大关键。”综观历代书法名家之作,都是善用墨者,能在墨色的浓淡、燥润中变化出丰富多彩的墨韵美,使作品能粲然如漆,光亮夺目,生出无穷的情趣来,所以又称“墨趣”。晋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虽距今已一千六百余年,然其用墨燥润相杂之精妙,见之仍感墨光焕发,润中得妍,燥中有险,给人以至高的美的享受。明董其昌说得好:“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这也合乎宋米芾的一种说法:“真迹观之乃得趣。”所以墨的美妙在真迹中才能见到,石刻拓本是墨趣全无的。即使是珂罗版印刷也难以传神。墨本身是纯黑色的,要产生出浓、淡、燥、润的变化,就必须掌握两大关键,一是墨中掺水的多少,二是行笔速度的快慢。燥与润,浓与淡是一对矛盾。是相互对立的。高明的书法家就能利用水、墨比例的变化,控制笔内墨流的速度,使作品呈现燥润、浓淡相间变化的墨韵之美,这是用笔的高度技巧,也反映作者的情趣和个性。
一. 燥
所谓“燥”,是指笔头含墨量少,又由于迅疾用笔,写出的点画中有丝丝空白,墨色干渴,谓之“渴笔”。或由副毫擦纸而成的干枯之笔。《鸭头丸帖》中有的干枯之笔,即为燥墨的开山之作。怀素草书《自叙帖》中段“伸劲铁”、“来信手”等字,点画中间丝丝白色即为用笔迅疾,墨色干枯之法。王铎《草书诗卷0中有的字干枯得简直难以辨认,是笔头无墨而在纸上硬擦过去,此法若运用不当,毕竟有抛筋露骨,僵硬浮薄之嫌。所以董其昌告诫我们:“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还是应该“燥润相杂”,才不致干枯乏味。怀素和王铎的草书虽有燥笔,而接着便用润笔,决不会——燥到底,即是此理。
二. 润
所谓“润”,是指笔头饱含墨汁,以中锋行笔,写出滋润、圆满的线条,字才会显出生动气韵。杜甫诗云:“元气淋漓嶂犹湿”,形容唐人书画重于兴酣墨饱。故书家喜用长锋将笔头全部开通,使笔内饱含墨汁,才能尽情挥运,使墨汁匀称地流在纸上,写出遒润的点画来。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指出:“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而笔凝。”这也说明有一种方法是错误的,就是有的人取一支新笔,只开其笔尖部分,使用时笔很硬朗,误以为如此写出来的字就会有力。其错误在于不解书法需要用墨,墨不能润,则有骨无肉,形神枯峭,难显精神。草书中智永《千字文》就全用润墨。当然,润也不是水淋淋使纸上一片模糊。尤其在薄单宣亡,更应避免下笔即渗化,使字浮薄失神。
三. 浓
所谓“浓”,指墨色厚沉,乌黑发亮,神采焕发,十分醒目。相传“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即指墨色乌黑光亮,如幼儿瞳子,既黑又亮,精光内涵,十分有神,老人之瞳就灰而混浊,精神也就不振了。故历来书家都喜用浓墨。为的是能将字的精神写出来。当然,“浓”也有一个限度,要浓而不滞,写草书时更要在浓墨中有一定水分,使行笔流畅,要浓而不浊,黑而不板滞。北宋大书家苏轼就善用浓墨。另一方面,用浓墨也需注意字距,行距的章法。若字距、行距都极紧密,再用浓墨,则作品满纸浓墨,一团黑气,则表现近于粗俗,丧失了美感。
四. 淡
所谓“淡”,是墨未磨浓,有较多的水,能写出淡淡的自然晕化的墨韵,亦有清雅之趣。明董其昌最得其法,淡而仍应显黑,不能淡而浮薄,淡得灰暗。淡墨关键在于运用得当,近年,许多日本书家喜用淡墨,在宣纸上也能生出奇趣,多了一种变化。淡墨似乎比浓墨更难运用,因为“墨淡则伤神采”,要淡而不伤神采,是要有点技巧的。书画家潘天寿先生说:“以清水净 笔,蘸浓墨调用,即无灰暗无采之病。”此法不妨—·试。用墨 法,浓淡也有时尚,古时尚浓,近时尚淡;中国尚浓,日本尚淡。浓淡存乎其人,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清时刘墉喜用浓墨,称为“浓墨宰相”;王文治善用淡墨,称为“淡墨探花”,各得其妙。欲掌握墨之浓淡,还需用墨研磨,磨墨要用清水,不可一次加水太多,要渐磨渐加,这样易出墨,省时间,也不会墨水四溅。墨要垂直向同一方向磨去。磨墨较费时间,但这时间也可利用,一‘边磨墨一边可以读帖或构思创作,墨的清香也沁人心肺,醒人头脑。古人所谓:“把笔如壮夫,磨墨似病夫。”磨时不徐不疾,从容不迫,欲浓多磨,欲淡少磨,自由掌握。墨磨后应立即离水干燥,也要避免阳光晒,以防墨龟裂后一块块脱落。最好磨后置于盒中,以防灰尘,若平时练习,用墨量多,时磨时写,会使书写发生停顿,也影响精神贯一,所以也可用墨汁练字,取其方便。若墨汁太浓要黏笔,可加一些清水。热天加水容易发臭,防臭可加一些硼砂粉。最好用一只大口小瓶盛少量墨汁使用,用完将瓶洗清再倒墨汁,这样周转时间快,又无宿墨遗存,就不易发臭了,但若是创作后要作托裱的,就不能用一般的墨汁,应该用墨磨或专供书画用的高级墨汁。如北京的“一得阁”、上海的“曹素功”等,使裱时墨色不致散开而影响美观。
五. 用墨和用笔的关系
用墨还在于用笔,墨色的变化和墨趣的呈现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利用行笔的时快时慢,使笔在纸上停留的时间有长短之分。行笔快则渗墨量少,线条即燥;行笔慢则渗墨量多,线条即润。运笔节奏的不同以显墨色的燥润。如明詹景凤之用墨法,字有苍郁之感。二是,笔蘸墨后径直写去,先是墨多而润,愈往下写,墨就渐渐减少,线条也就渐渐地燥,燥到笔在纸上擦不出墨时再蘸墨,墨色的变化是前润后燥,几个字润,几个字燥,这种变化能反映出书写者控制墨流的能力。通篇而观,有立体观,许多书家用此墨法,如王铎、吴镇等。三是,在运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燥润变化。由于书写时能运腕不断翻转以及肘推动时力量的大小,使墨流不均。更因翻腕时笔心也跟着调换方向,行笔速度极快,在调向的过程中,墨还来不及从笔的根部流向笔尖,所以在上下点画间也能写出燥润来,即上一笔润,下·一笔忽然变燥,再下一笔又润了。其间并未蘸墨,全靠腕运的翻动,将同—一个字写得又润又燥。墨色变化生动,自然对比度强,立体感也强,精彩之极。这样的墨色变化有极大的随意性,不靠主观做作,而是随腕变化,它是最符合“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墨趣的用墨法。用墨之法,不宜蘸墨太多,否则写出的点画肥而少骨,黑气太重,见之使人气闷,也不宜蘸墨太少,使线条干枯,抛筋露骨,墨不压低,作品又显飘浮,总不见贵。这两种弊病,都是草书用墨所忌。写草书时一般蘸墨不能一下太多,要“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深浸则笔弱无力”。也不能蘸一次墨写—个字,这样写出的草书其气必不能连贯。故应蘸墨三分后顺其自然地去,中间不作停顿,至墨已枯时再去蘸墨。墨色的变化掌握在有意无意间,不做作也不是毫无考虑。同时,用墨的方法也能刻板教条,要看笔毫的硬软、纸的厚薄。硬笔含墨量少,线条易燥,软笔若再长锋,含墨量多,自然就能笔酣墨饱,可以连续写较多的字,容易做到气韵生动连贯。故写草书极宜用长锋羊毫,挥毫时自由舒展,轻重变化大,墨色也能润泽滋华,效果极佳。纸厚行笔速度就应略慢,因厚纸不易吸墨,行笔太快一带而过,线条中段就会产生空隙,用软毫尤其如此,应该小心,纸薄行笔速度宜快,若笔在纸上略有停顿,墨立即在纸上渗化,“水太渍则肉散”。总之,用墨之法,要使点画能有骨有肉。血脉调和,在此基础上再作多彩的变化。
本周继续练习上两周的基本点画,在练习中要有意地体会墨色的变化。
草书第四周:笔顺
先写中间,横画上勾画,最后写中间一长点。
横连斜长撇后,原路回上写横折。
先写左上点,带写左下点上挑写撇,中间弧笔带右点。
先写中间短竖,左点挑右点,连写长撇,最后写弧钩。
左点连右两点,回笔写中竖后,再写在两短横。
第一笔是横画右钩,再写左上挑点,最后中竖。
横后斜竖连横竖,最后写一点。
从上而下顺势而写,上勾后最后下中间一点。
撇后连写三横,回笔后向上写竖弯钩。
先横,再写中竖连点,最后是一长横。
第一笔是反笔,自右向左,接写中竖钩,再中间一长点。
横后写竖戈,在写左竖连圆转撇。
横连两竖,第二横上挑后写右三撇。
右半是横竖横,回笔向上写横竖连下。
左竖勾后左点右挑,接着写竖弯钩,上挑写两点。
下部先写横和中竖,左右两点连写下两横。
上部竖横后接写中竖,回笔想上写两横连口字。
先横画,笔回上写竖横,上钩写戈,最后写一撇。
横 到竖到竖钩再连写两横.
横后连写横弯钩,钩上挑写两竖。
第一笔是横,第二笔是竖,回笔向上连写两横及下部“月”字。
右半横竖后回笔向上写斜撇及转折。
右半先左竖,左点挑向右边两点,连写下部“豆”字。
横后写中间三点,回笔想中间写竖及两横。
左边“口”字打一圆圈后向右打一大圆圈,省去左竖,中间先竖再两横连“口”。
先写点到撇到横连两点,回笔向上写左竖横。
先写中竖,再回笔向上写横及撇和点,再写下部“子”字。
横后上挑写竖弯,再中间一点接右竖弯及大的弧弯。
先中间一长横,然后三竖,打圈后连两小横。
反笔写竖钩,左撇再回锋向右画圈后,最后一长点。
点到撇到横后,短撇连竖弯钩,向上左撇,再右长点。
下部横后左右点再将笔回至中间写竖及弧弯
左边撇竖后,接写右边两点再中间竖弯钩
左边先两点,一横连中竖出勾后接写两横,再写右边“羽”字。
长竖钩后左点连横写戈,再写中间,最后一撇。
宝盖头后,左右两点,中竖连两横。
草书第二阶段 草书的结体变化(三周)
要点
●草书连绵常数字为一笔,线条牵连不断,有时两三字连在一起,难以断字,形态变化极为强烈、各种疏密、俯 仰、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可以夸张到惊人的地步。
●草法不能脱格,这个“格”就是规矩。
●凡能在结构上守住重心,则构思不论如何独特,组合如何险峻,都是符合结构美原则的。
草书第五周:部首变化的练习(一)
草书的结构因删繁就简,符号化和行笔连环流畅而使结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异,有些字形与楷书完全不同,有些字又因从篆、隶衍化而来,不熟悉篆、隶也无从理解。草书结体应用了许多笔画简单的符号,极易混淆,所以应该对相同或相近的字形要有辨别能力。当然,对那些符号可以代替什么偏旁应十分熟悉。所以,初学草书,如果还未掌握其结体的规律,就会有扑朔迷离之感。其实,尽管草书结体的可塑性很强,较难绳约,但草书结体仍有其一定的规律,掌握共性,理解个性,那么对草书的结体也会迎刃而解了。下面就其结体的共性问题作归纳。
一. 简约为本
若以楷书的结构点画为标准,则草书的首要特点是简约,笔画省而又省、简而又简。孙过庭曰:“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也即是草书的结体以使转为主,字之体势一笔而成,“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其使转忌横平竖直,有棱有角,所以草书点画线条的运动多呈圆弧形,这是行笔速度快而流畅所必然产生的用笔法。草书连绵常数字为一笔,线条牵连不断,有时两三字连在一起,难以断字,形态变化极为强烈,各种俯仰、疏密、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可以夸张到惊人的地步。问题不在是否连绵,在于连的过程中在转折等处是否有断的意思,贵在能似断似连,故明末清初大书家王铎的草书虽常十数字连绵不断,而因其笔笔有交代而仍为后世所重。
二. 偏旁等都用特定的符号代替
草书结体为求简约,其偏旁都用符号代替,使草书点画的形态产生极大的变化,与楷、行书的结字有相当差距,这是草书结字的特点。但草书还应受草法约定俗成的规矩制约,草法是有严格规则的,绝对不能信手画符,随心所欲,俗语说:“草书脱格,神仙不识。”草法不能脱格,这“格”就是规矩。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中说:“草书不难于狂逸,难于狂逸中不违笔意也。”所以,历来书家都指出,写草书要有扎实的楷书基本功。赵构《翰墨志》中说:“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庙堂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未有楷法不立而能疾笔狂走者,还是孙过庭说得好:“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三. 求整体平衡不求对称
一般楷、行、隶书的结体都求平正、匀称、协调,以对立统一的法则,使结字能有疏密,长短、窄阔、伸缩、奇正、俯仰、向背等变化,使结字能长短合度,四面停匀。但是草书的结构它遵循的不是匀称的原则,而是取决于书写者内心情绪的变化。一般草书都置乎正、对称于不顾,追求着不平衡的美,因为在不平衡、不匀称中使字更具有动荡感,动荡是草书的关键,尤其是大草,即使某一字失势,.倾侧失去重心,也可利用腕力在以下几个字中将字势向另一侧倾侧,使整个结构得以平衡。所以草书结体并不是不要平衡,而是追求整体效果的不失重心。汉字是由各种不同的点画连贯交接而成,书法是将汉字点
画的组合排列,长短轻重各尽其变化之能事,使艺术形象瑰丽多姿,耐人寻味,惟一应遵守的法则是字的重心的平衡。凡能在结构上守住重心,则构思不论如何独特,组合如何险峻,都是符合结构美原则的,变化与平衡是有矛盾的,但结构之艺术性也就产生在这矛盾之中。
书法作品的鲜明风格往往是在其独特的结构中反映出来的,书法家各有其结构的奥妙处,有的扁肥,有的瘦长;有的疏朗,有的紧密;有的偏宕,有的端庄,常常妙在能反他人之道而行之。长的缩短,短的伸长,方的变斜,斜的压扁……大胆设想,综合平衡,出奇制胜,不落俗套,能自创出一种形态自然而又符合平衡总原则的焕然一新的面貌来,也就能体现个性。所以结构变化是体现个性最有效的方法,而平衡则是结构变化的原
则。
结构要变化,但要避免落入专重结构的俗套。任何把书法艺术纳入固定模式中,把书法曲解成毫无感情的零件装配,都是舍本求末,会走向死胡同。王羲之早已告诫我们:“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另一方面,故作惊险,实涉诡异,看似奔放,实属庸俗,以及那些字态扭捏,装腔作势地忽大忽小,大幅度地挪动点画,比例严重失调的狂怪之作,则违理失情,不合自然,也是不可取的。变而失态,与拘谨刻板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对“变化”和“平衡”的曲解。若以各人风格而论,孙过庭的隽拔刚断,米南宫的恣肆奇崛,赵孟顺的妍丽匀正,怀素狂草的发疯动气,用笔的气质有极大的差异,而结构的变化总能寓险绝于平正之中,平中有奇,奇不纳怪,其结构是因用笔而生,所以又称“用笔生结构”。用笔而生的结构其变化是活的,因为是从腕的圆心运动中来,故能不失重心,绝无机械硬装;因从中锋用笔中来,故能不失规矩,点画线条的内质良好;因从笔势、笔意的变化而来,姿态各异,秉性各具,能得书法艺术的精神。
草书结体注重变化与随意,当然,小草结字规范化也很严格,但同一字可有多种草法,变化多端。大草结字可用“神秘莫测”四字喻之,自由度更大。自由度大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实际上是更难把握其正确性。草书结体的不规则是从规则中来,在规则中生出不规则,凡不规则的总比规则的要难以把握,因
其不规则,所以能冲破平淡,给人以惊险之感。但又因包含规则,所以又觉很大方、流畅,笔笔相属,字字顾盼,字中有情、弦外有音,天真自然,生气勃勃,既曲尽物象又合乎自然法则,既突破常规又合乎情理,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想像。
草书之解构与组合源于书写者的艺术构思,心的律动和情的宣泄,一句话,艺术来源于思想,思想则受着传统哲理,伦理道德观、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的规约和影响,同时也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中国最古老极深奥的哲学之作《易经》则深刻地阐述了八卦,而八卦就是对线的解构和组合,由八个三线形进而组合成六十四个六线形,这六十四个组合由最基本的两根线条所组成,一是完整的横线,一是中间截分为二的横线。而万物之本则是一根单线。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即是万物由一而生,——切以一为开始,书法艺术的结体也是建立在一根单线上,大画家石涛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正阐说了同样的道理。一画决定着汉字的产生和结构,逐渐演变成为书法艺术。一画之解构可以分析出用笔逆进,顺进,波折、平直,回锋、出锋,断与连等, 一画之变化可以有重有轻,有燥有润、有粗有细,有柔有刚,有强有弱,有瘦有肥……靠着一画的变化,即可形成不同的风格,当然,一画的组合更是千变万化,就成了字的结体。书法中有“一拓直下”和“非一拓直下”之分,也就靠着这一组合产生出两大派别,区别仅在一画之中。以此来看待草书艺术,那种狂态的抒情意识,激越外露、笔走龙蛇的气势,是将线的变化发展到最高峰,是人将自身的狂态借助于线作最奔放的表演,狂草书家可将一根线的解构和组合的变化发挥到极端,达到了非理性的、不计工拙的地步。艺术创作的实质在于作者精神力量的释放,而这种释放,九九归一,在书法中靠的是万物之始的一根线。
以下是结体变化的各种写法。
草书第五周:部首变化的练习(二)
单人旁:斜撇的角度不同,竖的长短和出锋有异。
木字旁:一竖或斜或竖或正,一横起笔或顺或逆,钩都未写出。
挑手旁:钩与挑之间有连与不连,横有长短。
示字旁:一点写的刚断而独立,下部则一笔连写。
绞丝旁:全用草法符号代替绞丝写法,第一笔有连与不连。
三点水:上点出锋下挑,下两点一笔而下,折后上挑,三点有连有断,有正有斜。
石字旁:写法有变,下部口字有写成两点,有似画一圆圈回笔向上写右半字。
土字旁:用笔有不同,如“墙”字圆而含蓄,“场”笔方而强劲。
牛字旁:此字难在出勾后接着写挑,钩与挑之间要有转换之笔,但有需连写。
禾字旁:禾字都有左倾之势,是与右半字能遥相呼应。
米字旁:米字先写左右两点,回锋向上写竖钩,在写横画连挑,其势连贯。
月字旁:第一字和第二字的月字旁写法有极大不同。
日字旁:大小宽窄各异,如“晦”字宽。
口字旁:有大小高低,高则有依附只势,如“鸣”字,低则有并列之态。
金字旁:此字写法一笔完成,上部缩小,便于下部连贯。
火字旁:有四笔分明者,有三笔分明省缺一点,如写竖心者。
马字旁:此马字为草法符号,点下似一子字,最后一笔上挑。
双人旁:在草法中最混杂,与单人旁或三点水相仿,全看上下字之间的读句来确定。
草书第六周:部首变化的练习(三)
目字旁:因用笔快速,故中间两点似写一点。
左耳旁:耳朵的弯钩有省略,有与竖画连与不连的不同。
竖心旁:两点写成一短横,竖画有出锋与不出锋。
言字旁:写法上变化很大,“诗”字的言字旁写法较规范。
斜王旁:此字一笔完成,中间有一环转。有依附右半之势。
女字旁:第一笔少一折笔,以作省略,横画写成挑,甚至一点,以与右半连贯。
贝字旁:形态变化复杂,许熟悉草法,不然难以辨认。
食字旁:形态不一,最后一字用笔省之又省。
车字旁:写法迥异,三种写法,用笔、结体都有不同,要熟记。
宝盖头:左边一点都省却,或一横起笔处稍重作代替,其势斜、其钩长。
广字头:一横有长短,一撇有藏锋或连写,其势要斜,有利于下部书写。
雨字头:中间极为简省,竖弯代替一竖和四点。
草字头:写成两点一横略作简化,写法上可大可小,依据下部点画多少而定。
门字头:省成有横钩,其横可平可波折,其钩圆转。
写法上极为简省,“当”字更是省之又省。
戈字头:其势斜而微弯,极有弹性。
走之底:草法作一弧即成,其势都是连接上笔而成。
心字底:心字可写成三点者,也可写成一横者。
草书第七周:同形字、合体字的变化练习
左右同形:左右可分大小,也要变形,如“弱”字、“丝”字。
上下同形:“器”字四个口写成四点,“暑”字下部日字简写成两点。
独体:独体者无所依傍,独立成字,一般点画较少。
独体:“州”字以弧笔一笔写成,“巨”字结体为草法。
长:字形狭长者,长而不能直,故字形有倾斜之势。
短:字形短阔者,以原有字的结构,顺其自然而写。
大:点画多而繁复,字形必大,但点画之来龙去脉仍应写清楚。
小:点画少而简单,字形必小,然小而不散,有紧凑感。
疏:点画疏朗,点画虽小而仍应使字形舒展、大方。
密:点画紧密,甚至写的比楷、行书更复杂。
左低右高:左边旁缩小或写低,以突出右边,有参差之变。
左高右低:左高右低之势都有相向之态,“动”字最为特别,更显字之紧密。
左欹右侧:左半向左倒,右半向右倾,上部分开,下部靠紧。
上欹下侧:上部向左倾,下部向右倒,反之亦可,仍求整字平衡。
相向:左仰右承,左挑右接,相向相依,力聚于中。
相背:左半左倾、左半右倾,相背而仍能相依。
参差:或左缩右伸,或左伸右缩,务使不齐平呆板。
相让:相互谦让,相拒而相呼应,使结字更为舒展、有情。
草书第三阶段 草书章法及其原则(二周)
要点
●得势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气,得气才能得神。
●书法艺术是有其色彩美的。
●在章法上,就是要调配好黑白之间的关系,太黑则墨气一团,气闷而有窒息感;太白则凋疏空旷,气懈而有松感。
草书第八周:草书章法
一. 章法的重要性
章法,又称“布局”或分行布白,是指每——个字以及整幅 作品的构成法则,是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款识、印章之间组织安排的方法,并体现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表现作品的风格、特征、韵律和气势等等。章法是书法创作中的重要一环,体现出书法艺术的构筑之美。一件作品,能夺人眼目的,首先是它的章法。章法好,能一下子将欣赏者的心抓住,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弘一法师曾说:“写字最要紧是章法。章法七分,书法三分,合成十分,然后可名学书。”
二. 章法的构成
章法是由正文、题款和钤印三部分构成:
(一)正文正文是最主要的。其章法有字字独立而气势相贯者;有字字以笔势相连,牵丝相接者;有字字相属,牵丝、点画难以分辨者;有纵有行,横有列者,如章章,史游《急就章》等;有纵有行、横无列者,如王羲之《十七帖》等;有纵无行,横无列者,如怀素《自叙帖》等。总之,欲如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所说的:“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成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不外散。”
(二)题款
题款是指正文之外的文字。款也称款识,正文诗词名,正文作者、受书人,书写者的姓名、斋号、籍贯,书写的年月、地点、环境、气候以及随感等等。款长者可达数十、上百字,短者仅写书写者名字,此又称“穷款”,完全依据纸的留空大小以及作者审视作品的需要而定。款字应比正文的字小,但也不宜大小过于悬殊。款识又有单款、双款之分。双款就是以上列举内容中包括受书人。受书人称上款,其他文字称下款,故名双款。单款指只有下款,无受书人。在任何情况下,题款只是陪衬,对正文而言,它是处于附属地位,其篇幅不能多于正文,其字不能大于正文,在草书作品中尤其如此,以免喧宾夺主。
(三)钤印
创作一幅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钤印”。印分三种,起首印,压角印和名号、斋号印。起首印多取长方形或椭圆形,形态稍活泼些,内容为作者斋馆名、格言、警句或吉祥祝福之言,压角印与起首印略同,一般盖在右边中间或略高处。名号印、斋号印在下款的最后一个字下。盖两章者多取一章阳文,——章阴文。其距离也应恰当,章与款之间不能太紧或太疏。钤印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印章在整幅作品中除其表达的意思外,主要是起点缀作用。若印章盖得太多,对作品的画面反有破坏作用,至少给人以凌乱、噪杂之感。至于历代留传下来的名作往往印章很多,这是表明时间久远,经收藏的人极多,凡收藏者视为珍宝,都会盖上几枚印章,这样越盖越多,这并非是书写者本人所盖。二,印章的形式、朱文、白文等。若盖两枚以上印章,应该有变化,如名章是正方形的,则起首章,压角章就不宜用正方形的。但若是连着盖一枚名章、一枚斋馆章,则其大小不能悬殊,以免产生不稳定感。三、印章的大小要与正文字的大小相适应,不能正文的字较小而用上十分醒目的大印章,这就会不协调,不和谐,印章冲突了正文。当然,正文的字很大而用的印章很小,也会有虎头蛇尾之感,色彩上也不相称。
书法艺术是有其色彩美的。洁白的宣纸,深湛的黑墨,以及鲜红的印章,红、黑、白是色彩中最为鲜明,最为漂亮,最为基本的颜色,在书法作品中已完全具备。这三种对比度十分强烈的颜色,糅合在同一画面上,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题款和钤印是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丰富色彩,又能在整幅作品中起到对角平衡、长短相应,大小参差的作用,处理得当能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所以历代书画家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明清草书大家黄道周、傅山、王铎等作品中在章法处理上都有上佳表现,让人细细品味而击节叹赏。
三. 章法和笔势的关系
草书行笔迅疾,在动势中得字之结体,故字无定势,无定势即无定形,字之结体得迷离、变幻之妙,同一字会有多种写法,各书家之结体又不相同,难以尽言,故其章法也是变化多端。然变化之大难以定规的当属大草,大草犹似人在狂奔,如跃如飞,双腿飞奔,双手飞舞,字字连属,行行不断,忽大忽小,忽疏忽密,忽重忽轻,上字断者,下字连之,上字放者,下字敛之;上字大者,下字小之;上字伸者,—下字屈之;上字正者,下字斜之反之亦然。一切尽在随机应变之中迅速变化,故要论其章法,实是无定规之法,无法中又全守结字之法,平衡之法,乃书法之最为巧妙,最具匠心又最自然洒脱者。正如蔡邕在《九势》中所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草书第八周:名作选临
通过传世经典名作的选临,加深对草书章法的理解。
晋 王羲之《远宦帖》
唐 张旭《古诗四帖》
唐 孙过庭《书谱》
唐 怀素《自叙帖》
宋 米芾《论书帖》
草书第九周:草书章法三大原则
一. 草书章法的三大原则
草书之章法虽难以定形,但也有其必应遵循的原则。
(一)气势贯通
蔡邕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要使静止的字活起来,就必须讲“势”。势是发展的、流动的、变化的,所以蔡邕认为笔势应来去自然,不可遏止。这“势”就是“血脉”、“筋脉”,是章法气势形成的根源,也是草书章法形成的原因之——。唐张怀罐在《书断》中说得很透彻:“字之体势—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此言用于小草是最适当的。虽有时点画不作连写而仍需气脉相贯。一字如此。一行也如此。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顾,意气相聚,神不外散。字与字之间的贯气,主要靠上下字之间的欹侧斜正的变化,有揖有让,递相映带,有时靠势的露锋承上引下,有时靠急速的回锋以含其气,在静止的纸上表现出动态美。清梁同书说“气须从熟中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下欹正,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所以气势还需从用笔的精熟中来。若用笔滞凝,神情呆板,拘谨不畅,则必无势可言,贯气更谈不上了,所以书法艺术得势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气,得气才能得神,草书之作全在神驰情纵,得心应手之间写出精神和气质来。笔势是多变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崩浪雷奔”、“百钧弩发”,这些在书法中常见的形容词都是在捉摸不定的动态中以物喻情的。正是因为草书章法无固定不变之状,所以见之可以自由想像、思游云天。
(二)错综变化
草书章法之错综变化难以名状,错综者指字之大小错综、疏密错综、用笔轻重错综,欹正错综等,怀素《自叙帖》、张旭《古诗四首》皆极尽错综变化之能事,其章法常以“雨夹雪”喻之。如落叶纷披,令人眼花缭乱,然片片落叶又极规则,规则中有不规则,视觉上是动的。细审之,每一字又静静躺在纸上,并不曾动,这就是因其错综变化所致的艺术效果。形成草书章法的整体效果是: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的传情,十分的浪漫,激情不可抑止。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精辟地指出:“就一字观之,真之结构密而大草之结构疏,就全幅观之, 真之结构疏而大草之结构密。”以人求异之心而论,草书之章法最异,最能满足人们求异心理的需要,最能吸引人的视线。
(三)虚实相生
草书章法理应“虚实相生”。“实”指纸上的点画,也即有墨的黑处;“虚”指纸上点画以外的空白,也即无墨的白处。老子日:“知白守黑”,是指哲理上的虚实,是对世间万物矛盾的一种理解和调和的方法。用在书法上,就是要调配好黑白之间的关系,太黑则墨气一团,气闷而有窒息感;太白则凋疏空旷,气懈而有松散感。草书章法中还应有“透光之美”,其作品的雅趣往往在“白”的妙用,也就是在“虚”处来体现书法艺术的韵致和高雅之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在草书章法的处理上,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互补互生,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能融为一体,缜密无间。所以刘熙载说:“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空白多反而显其密,妙在线条的粗细强弱的交替,笔势的开合聚散的变化,字形的大小高低的错杂,构成虚实相生的章法效果。字字相插,行行相争,相争相插处互挤互拥,相让相避处又遥相呼应,磊磊落落,洋洋洒洒,体现出草书狂放、瑰奇、纵逸的艺术风格。怀素、徐渭的草书最为典型。虚与实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对任何一方的失控,就会使矛盾突出。太虚则疏,太实则闷。但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虚就无所谓实,反之亦然。矛盾双方都得依赖对方而存在而变化。故最终还应有所调和,使矛盾的双方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变而不乱,作品才会有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若能在草书章法处理上使矛盾在又冲突、又调和中指挥若定,胸有成竹,使作品能险而不怪,潇洒畅达,超然入胜,毫无雕饰,变化出于自然,新奇仍能守法,斯乃谓之高手。
草书第九周:名作选临
通过传世经典名作的选临,熟悉草书章法的三大原则,并能在实际创作中逐渐运用之。
宋 赵构《洛神赋卷》
元 鲜于枢《唐人水帘洞诗》
元 康里巙巙《临十七帖册》
明 张瑞图行草书
明 祝允明《前赤壁赋卷》
草书第四阶段 偏旁替代及字法辨识(四周)
要点
●草法的环绕连绵、要靠笔的旋转、循环,靠牵丝的带动。
●省略一些点画及局部偏旁,形成连贯笔势。
●熟悉草法的变化规律。
●掌握以特有的符号代替一种或多种偏旁,简化用笔和字形。
草书第十周:草法四大要素
一. 草法四大要素——连、省、变、代
草书是一种书写务求简捷明快,线条务求活泼多姿的艺术。 虽称简捷,但书写的萦带、使转、移位,增减,变形等都有严谨的法度,必须“不失其字”。如果为求简捷,任意省减点画,自选偏旁,或以简体字代草法(有些简体字与草法相同,就是从草书中来),使其与原字的结体相去甚远,让人难以辨识,则脱离了草书的本旨。有的为求视觉效果,将草书写得环绕连绵,奇草书的萌生是根源于实用,篆书书写太不方便,求其快捷,便有篆草。隶书仍感书写不便时,便有用笔简快的章草。草书之名虽有潦草,草稿之意,其本意仍在“实用”二字。至于狂草书法的浪漫性和抽象性,成为纯艺术的书体,则是发展到后期 的事。总之,作为书法艺术,首先是让人能认识,然后才能明白字义。所以得要守法度,有分寸。另一方面,有的不同的几个字,在草书写法中完全相同,变成了“混写字”即异字同写,成为识别草书的一大困难。所以学习草书又要有辨异的本领。对“草法”要熟悉其规律,明白其替代, 厂解其符号的意思。草法可归纳为四大要素,即“连”、“省”、“变”、“代”,今举例分述如下:
(一)“连”,就是一个字的点画都连起来写,这在草书中是最为常用的方法,整个字几乎一笔完成。其连的方法主要是靠笔的旋转、循环,靠牵丝的带动,故多用圆笔。转折顿挫处似有非有,不十分明显,有点意思即可。如“步”字的点就成了圆弧笔;“皇”字从上而下,用笔圆转;“庶”字撇处回锋即连横画;“象”字原有十二笔,草法把它连在一起写了。最后的左二撇及右二笔虽其形未连,但左点带出右挑,笔势仍是连的。
二“省”,就是将有些点画及局部偏旁或省略,或变化形态,而又不会使字的外形有太大的影响。如“君”字下部口字省为一点;“起”字原应有一笔长捺,现已完全省去,变成了上挑,使能连右半写;“气”字应有背抛钩,现省为一钩,在用笔上大大省略,而且笔势也能顺,钩后可接着写中间的“米”字,若写成背势钩,其笔势就比较难连,需兜一个大圈子;“良”字省在上部,原须回笔完成的局部,以有耳钩即完成,最后的撇与点,也省成一小点。所以省笔中有许多是因笔势连贯应运而生的。
(三)“变”,在章法上是较难捉摸的,有的字只作了适当小部分的变化,这好容易辨认,但有的变化极大,甚至与原的外形完全不同,简直变成了另外一个字,这就需要熟悉草法才能认识,最好能了解其演变的过程,有的只能强记了。如“事”字,只有最后一竖有一点影子,上部全变了;“知”字左边的矢字以符号代替,右边的口字以一点代替,中间一横稍长,若写段了就成了“去”字;“真”字也只有下两点有点影子,上部全变形了;“旧”字中间佳字仍有其形存在,上下都大大的简化,凡变的字,若不解草法,就无法认识。
(四)“代”,就是以特有的符号代替一种或多种偏旁,简化了用笔和字形。当然,这种“代”是有规矩和原则的,不能混杂。“谈”字以一竖代言旁,“终”字以“子”形代绞丝旁;“躬”字左半的身字以简化的符号代替,右半弓字去了中间一个弯曲;“驰”字左半的马字一符号代替,右半省去了一短竖。
草书第十周:草书偏旁的替代练习(一)
下面列举的是草书偏旁的替代凡例,共分为代左旁、代右旁、代上部、代右上部、代右下部、代中间六个部分,供学书者辩识草法之用。
代左旁
草书第十一周:草书偏旁的替代练习(二)
代右旁
代上部
草书第十一周:草书偏旁的替代练习(三)
代右上部
代下部
代中间
草书第十二周:字法辨识的练习(一)
二字疑似
草书第十二周:字法辨识的练习(二)
草书第十三周:字法辨识的练习(三)
三字疑似
草书第十三周:字法辨识的练习(四)
四字疑似
五字疑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