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第一个想进入月球的(凭什么你是宇宙第一赏月点)
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刘云 制图 李前芳 高薇 编辑 张倩
▶杭州discovery美少女小组×快拍快拍出品
三潭印月 摄影/朱丹阳
三潭印月
咦,第33个月亮在哪里啊?
在杭州赏月,自古以来最有名的就是“三潭印月”。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它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
三潭印月的夜景,自有其美妙之处。摄影/@西湖边荡荡
秋日的西湖,静谧幽静,微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
三座小石塔,亭亭玉立在湖中。
皓月当空时,月光、灯光和湖光相交织,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美不胜收。
就凭这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三潭印月,轻轻松松成为我国十大赏月胜地之一,我国第五套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风景就是它。
第五套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风景就是三潭印月
在三潭印月赏月,有何特别之处?请把手机横过来看——
▼
32个月亮 制图/李前芳
你有没有数一下,图里共有几个月亮?
“明月映深潭,塔分三十二。”在三潭印月赏月,最最特别之处,在于可以一口气看到32个月亮。
01
三潭印月
为何能赏33圆月?
湖滨管理处文物科科长陈冕是三潭的“管家”,他讲了33个月亮的来历。
这要先讲讲,三潭印月的三座小石塔。
湖中央,三座小型景观石塔,塔身直径0.92米,塔高2.32米,石塔本身是榫卯结构,由很多部分组成,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塔基、塔身、宝盖、六角小亭子、小宝盖、葫芦顶等几部分,每部分间都用中国传统的石榫头连接,就像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搭起来的。
三潭印月分解图 制图/李前芳
而重点是塔身。
塔身分上下两层,上层小一些,是六面柱状中空塔身,每面开有方形洞;下层是镂空圆球,球上还凿出5个小圆洞,也不是正圆形,顶上的小尖尖有点像桃心。
带有传奇色彩的“33个月亮”,就跟小圆洞有关。
圆月高悬时,圆球塔内燃灯烛,洞口糊上桃花纸,烛光从圆洞里透出,远看着就像月亮一样。
这样每个塔里都有5个“小月亮”,三个塔就是15个;倒影到水里,那就是30个“小月亮”。
这时,抬头看,天上高悬着一个大月亮,水里倒影着一个大月亮,全部加起来一共是32个月亮。
还有一个呢?
陈冕说,“在你心里啊,是你的心中月。”
33个月亮 制图/李前芳
不过,“33个月亮”,并不是随时都见得到,想看到的话,必备条件比较多。比如,要天气好,要有圆月,更重要的是,圆球里要有光。
02
以前塔身里点蜡烛
2002年以后改用灯片
清末,诗人丁立诚写下《三潭灯代月》说:“三潭各分一月印,一波影中一圆晕。下弦无月怅夜游,塔里明灯火四流。依然幻作三潭月,波绿灯红斗颜色。湖平风静波不兴,繁星更放荷花灯。”
这说明,清代时的三潭,塔里是会点蜡烛的。
点蜡烛的这个传统,杭州一直保持到了2002年。
以前,每年只点一夜,就是中秋之夜。工人们会提前买好蜡烛、桃花纸,划上小船,荡到石塔,蜡烛点上,请杭州人看“33个月亮”。
在2002年之前,有七八年时间,划船去点蜡烛的,都是老朱,退休前他是三潭管理班班长。
蜡烛,就是最普通的白蜡烛,一根点上,能烧两三个小时;桃花纸,薄薄一层,以前拿来做窗花纸那种,很通透。
东西买好,再备条梯子,小船荡过去,紧挨着石塔了,把船停住,梯子伸到石塔的扁圆塔基上,顺着梯子爬过去,人站到塔基上,好点蜡烛。
蜡烛点好,拿浆糊,把桃花纸贴到小圆洞上,五个都要贴,但不能贴太满,每个洞稍稍露一点缝,不然空气不流通,蜡烛马上灭掉。
蜡烛点好,小船划开,摇橹船们就一条条划过来了,都是老杭州呼朋唤友,一船去赏月的。
老朱也不走,小船就候在附近,要是蜡烛灭了、烧完了,他就赶紧再过去点上。一夜蜡烛烧完,还要仔细擦干净。蜡烛点了七八年,可以说,这七八年的“33个月亮”,都是他带给杭州人的。
不过,老朱也说了,心里那个月,肯定是在了。另外32个月亮,想一眼望过去,数数就有32个是不可能的,一个遮一个,要小船围着转一圈,才能一个个数过来。
所以,老朱说,三潭赏月最好是小船儿荡过去,人荡在水里赏水中月,感觉月亮跟着人在走,那才叫有味道。
老朱印象里,那时候的摇橹船在中秋夜是有限定的,总共100条,要么提前预约,要么就去岸上排队,100条包完就没了。也有大船,拉满一船人,停到湖中央不动。
那时光的小瀛洲,夜里还是开放的,也有好些人坐船上小瀛洲,跑到离三潭最近的“我心相印”亭,选一块地方,四五个人围坐一圈,螃蟹啃啃、月饼吃吃、桂花酒喝喝,中秋夜就有滋有味地过了。
2002年之后,蜡烛不点了,改用了灯片;桃花纸也不用了,换了绢布。
2016年6月24日,小瀛洲夜景。摄影/快拍小友 色影迷
陈冕说,蜡烛有烟,怕把圆球里熏黑,而且一点一灭的,不方便,用灯片,暖色调,和烛光一样。桃花纸很脆,风平浪静时还好,风一吹、雨一打就会破,绢布一样通透,但不易坏。
时间也改了。
以前,一年只点一次,只有中秋夜才见得到。现在,三潭的灯光,和西湖亮灯同步,双休日、节假日的夜里,都会一起亮起来。
三潭印月创意照片。摄影/@风行
三潭印月亮灯。摄影/陈中秋
三潭夜明珠。摄影/@bigapple777
比如这两天,9月22日到24日晚上,19:00--22:30,灯都会亮在那里。对我们来说,看到“33个月亮”的机会,就更多了。
另外,三潭印月还有个“现代赏法”呢。
上海教育出版社有一本《杭州湖山》,里头说站到“我心相印”亭的岸边,将双眼当成三脚架上的测远镜,先看居中一塔,塔的五个圆洞中,恰好有两洞相对,视线从洞里穿过,但见一片圆圆的水光,再望左右两塔,也可以从圆洞里看到波光绰影。如果月光明亮,穿过塔上的圆洞,也可以看到印在水里的月晕,那又是一派众月交辉的景象。
摄影/朱丹阳
我心相印亭 摄影/朱丹阳
03
苏东坡立下“三塔基”
如今的三潭
是明代钱塘县令杨万里建的
一年年陪杭州人赏过中秋月的三潭,是怎么来的?
摄影/朱丹阳
这要从900多年前,“老市长”苏东坡来杭州说起。
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那时的西湖,已半葑田,碰上大旱,湖水干涸;赶上大雨,又没法贮水,泛滥成灾,所以“农民栖于丘墓,舟楫行于市井”,饱受旱涝之苦。
“老市长”拍板,西湖要疏浚,还要立塔。
据《淳祐临安志》,1090年苏东坡上了份奏状,奏了四件事,第一件就是“于今来新开界上,立小石塔三五所,相望为界,应石塔以内水面不得请射,及侵占种植。”
疏浚动工,先用葑草、淤泥,筑了苏堤,给后人留下了苏堤春晓。又在苏堤旁边,西湖中心水深处,一字型排开,建了三座瓶形石塔,南、中、北塔,后人称为“三塔基”。
虽然那时的三塔,并不是如今的位置,但可以说它们是“三潭印月”的“鼻祖”。
《西湖志》中有记载,说“东坡留意西湖,极力浚复,于湖中立塔以为标表。著令:塔以内不许侵为菱荡。”
苏东坡建塔,本意是为了疏浚,没想到三塔建好后,西湖烟水渺渺,三塔亭亭,反倒成了美景。
【南宋】叶肖岩 《西湖十景圖》三潭
到了明代,大约1488-1505年间,三塔都被毁了。之后,它几次重建几次又毁,一直到了万历年间,迎来曙光。
1607年,明代钱塘县令聂心汤,在老三塔中的南塔原址,筑湖中之湖,为放生池,前身是水心保宁寺、湖心寺的小瀛洲,有了雏形。岛上还建堂曰“德生”,令僧人看守,禁止渔人越界捕鱼。
1611年,明代钱塘县令杨万里(不是写“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那个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放生池外筑堤,构成岛中有岛,湖外有湖,小瀛洲自此形成。
小瀛洲修好了,杨万里在小瀛洲南面,仿照旧迹,又造了三座小石塔,谓之三潭,在清代康乾年间(17-18世纪)曾重点维修,之后一直留到了现在。
乾隆《西湖志篡》 三潭印月
【清】周尚文 西湖全览屏(局部)
04
三潭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每个石塔之间的距离都是62米
几百年下来,积木一样搭起来的三潭,至今稳当当地立在西湖里,陈冕说,当时杨万里主持建塔的时候,不光讲究美学、造景,力学肯定也是有研究的。
西湖里狂风不多,巨浪是有的,尤其是台风天的时候,一个浪猛打过来,岸边的石板都有掀掉过!
但是,湖中央的三潭就是稳当当,立在水里,不像陆地上,最怕狂风巨浪,风平浪静。陈冕说,“古人智慧,真是不得不佩服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潭,都是露出水面的上半部分,藏在水下的,还有小石块、松木桩,都是从明代一直用到现在的。
三潭印月 摄影/朱丹阳
三潭印月 摄影/@木心禅觉
摄影/朱丹阳
水下的松木桩,就是把松木一根一根打下水里,十几根松木组成一个梅花桩,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使用比较多的打桩方式。之所以选用松木,是因为松木具有耐湿的特性,古话有“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放半年。”
为了让木桩更牢固,每根松木之间再投入石块等填充物;然后再在松桩上面修建平整的石板,把石塔一层一层盖上去。
明代时打下的松木桩,至今都好好地竖在西湖淤泥里,可能就在松木桩的周围,淤泥里还有很多它的小伙伴,比如河蚬、日本沙蚕、水丝蚓、水蛭、摇蚊幼虫等等,大家和谐共存。
制图/高薇
三个石塔搭好,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每个石塔之间的距离都是62米,而石塔距离小瀛洲也是62米。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杭州人都会有些疑惑的数字?
这个在文献记载里是找不到的,只能推测,一种说法是当时修建石塔作为一种佛教景观,等高等边的构造显然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摄影/朱丹阳
还有一种说法,从古代度量单位入手。古代不用米为单位,而是以丈、尺、寸、分等为单位。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按照明代尺寸,62米刚好是当时的20丈。
所以说,当初设计三潭印月时,三塔之间的距离,很可能是被定为“20丈”,而不是62米。
05
2013年三潭被撞后
保护再升级
杭州人可能都记得,2013年7月29日晚上10点多,三潭印月的南塔被一艘游船撞倒,塔体大部分落入水中。
2013年7月,被撞的三潭印月周围水域拉起警戒线。
乘船的游客只能在警戒区域外观看。
摄影/葛亚琪
2013年7月30日清晨,乘坐手划船靠近修复的石塔,很明显,石塔是歪的,工作人员还在放警戒线。
摄影/韩丹
心痛之后,对三潭的保护就再次升级了。
按“国宝”的标准,在三塔周边60米,增设了防护栏。防护栏和湖面持平,游客从湖面上看过去看不到,不会影响美观。防护栏上,还装上了安全警示灯,晚上提醒游船,注意距离。
水下还装了防浪涌网。陈冕说,古时候,西湖里的游船都是手工划船,激起的浪很小。现在,西湖里电瓶船多,船开过,激起的水浪大,石塔也会受冲击。水下防浪涌网,可以减缓水浪对塔基的冲刷,进一步降低人为因素对石塔的威胁。
修复好的三潭印月。摄影/夏阳
另外,现在,每半年还要给三塔做一次全面“体检”,看塔有没有倾斜、位移等,目前来看,三塔的状态都很稳定。
还有就是清洗。
三塔用的石材都是严州青。这种石材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鲜艳,不易风化,是杭州园林中用得最多的。
可是,因为石塔多年裸露在湖面上,受环境等自然因素影响,塔身会长地衣、苔藓等衍生物,看上去有点脏脏的。鸟屎也不少,西湖里鸬鹚很多,经常到三塔尖上落个脚,三塔上好多鸟屎都是它们留下的。
摄影/朱丹阳
为了让三潭干干净净的,每个月,工作人员都会划上小船,去给三潭“洗澡”。
06
康熙题了“三潭印月”
李卫重建小瀛洲
湖滨管理处讲解员郎晓珊,负责带队讲解小瀛洲,每年起码跑百来趟。她说,上了岛,好多客人都会问——
这就是三潭印月?怎么感觉没有传说中那么美?
就跟“一千个人眼里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三潭印月。
摄影/@渝A
最初,苏东坡建塔的时候,可能也没想到后来会成为赏月胜地,尤其是,让南宋画家陈清波,一眼心动,画了一幅月光下的三潭。
在《方舆胜览》里有记载,说画家称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其中就有“三潭印月”一景,这画家,就是陈清波。
康熙、乾隆,就不用说了,祖孙俩前后脚来,康熙题了石碑“三潭印月”,夸这里美得不像话,算是御定景名,御碑现在还在呢。
摄影/朱丹阳
雍正年间,李卫来杭州当官,他不光看风景,还主持重建小瀛洲,也就是那个时候,在小瀛洲上种下了一大片木芙蓉,从此有了“鱼沼秋蓉”的“西湖十八景”,让大家晚上赏月,白天看锦鲤啄粉花。
清西湖十八景之一“鱼沼秋蓉”。摄影/朱丹阳
到了清末,和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是兵部尚书、水师提督的彭玉麟,恋上外婆的养女,上演了一场“梅姑之恋”。梅姑死后,他哪都不去,跑到小瀛洲上建了别业“退省庵”,在这里种梅、画梅、赏月,自称“西湖林处士”。
失意的康有为,来看了三潭印月,挥笔写下“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霸业销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山青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
康有为题的竹径通幽 摄影/朱丹阳
1954年,毛主席来看了,连夸“佳作,可惜心情太灰暗”,给改了几个字,“阅”改“历”,“更”改“欲”,又去掉了“览沿堤老树、十顷荷花”和“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两句。
毛泽东手书康有为旧联 摄影/朱丹阳
1927年,徐志摩与陆小曼厮守在一起,他们到三潭印月,走九曲桥,吃藕粉,还冒雨到白云庵月老祠求签呢。
07
普通杭州人
对三潭印月的集体记忆
而对于普通杭州人来说,对三潭印月,也是有着集体记忆的。
1920-1930年,站在西湖三潭印月上的三个旗袍美女。 激活斋 供图
上世纪60年代末,妈妈、哥哥和我,摄于三潭印月。@来者 供图
严大伯50年前与三潭印月的合影。
1970年,裘先生五兄弟合影。裘先生 供图
1972年4月,我们一群同学去杭州游玩,当时租了两条手划船划到三潭印月,就爬到潭上拍了一张纪念照。孤树 供图
朱先生这张合影摄于1977年8月1日,杭三中毕业那天。
1978年,三潭印月。@据店 供图
老父亲找到了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1979年6月到杭州出差时,在三潭印月拍摄的一张老照片。这个当年杭州照相馆邮寄照片的信封也保存完好,上面的收信人是父亲。@鸿图 供图
1982年左右,金女士第一次和老公在西湖边合影留念。
1984年4月怀念母亲:这是母亲在我参军来探望时在游西湖三潭印月留念。狂奔蜗牛 供图
1988年,在三潭印月。@雨田 供图
1996年夏,坐游船拍于三潭印月。牧马人家 供图
2013年3月25日,三潭印月。快拍小友 琅文 摄
2016年1月25日,三潭印月结冰了。贝加 供图
1977年1月,杭州最低气温为-8.6℃,西湖结冰,冰层平均厚约5厘米,其中湖心深水处约2.3厘米,周边3.3到10厘米不等。
就是那一次,很多人从结冰的湖面走到了三潭印月。
1977年1月,杭州大冷,西湖结冰,读者读者祝桂金在湖面上溜冰。
1977年1月,杭州大冷,西湖结冰,读者张震毅坐在冰面上。
读者高黎敏,在25岁那一年,也就是1977年1月4日,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
当时我在花港公园的蒋庄工作,第二天就要去登记结婚。这一天我们一帮年轻人,男男女女的有十多个,手挽着手踏步走在结冰的湖面上,这么多人的共振使得整个湖面都摇晃起来……
她就站在三潭印月的一座石塔上拍了照片,自行车停在湖面上,露出半个轮子。
1977年1月,杭州大冷,西湖结冰,读者高黎敏和三潭印月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这是明人张宁在他的《方洲集》里描绘的“三潭印月”。
愿你今夜赏月愉快,
心中有一轮明月。
记者 刘云 制图 李前芳 高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