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什干原来是哈萨克人的城市吗(塔什干中亚地区第一大城市)
上期介绍了中亚的文明之心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
这期介绍中亚的文明之心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塔什干】
塔什干在突厥语中的意思是"石头城",Tash是石头,Kent是村庄、城市。这座城市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粟特城邦时代(大约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同时),当时人们称其为赭石(Shash)或石国,也是中国许多姓石的人的祖籍。
在历史上,塔什干的存在感被撒马尔罕、布哈拉的光芒掩盖了,但在近代俄罗斯人统治之下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这里一跃成为中亚第一大都。1865年,塔什干陷落,成为俄罗斯帝国征服中亚的大转折点,此后这里成突厥斯坦行省的首府,取代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地位成为中亚的行政中心。一个世纪的俄化影响,俄罗斯人不仅带来的是这里俄语的普及,更有现代化的生活品位。这里的人大多长着类似蒙古人一样的大盘脸,按中国人的审美说不上漂亮,但在穿着上却引领乌兹别克斯坦的潮流,足以使人感到赏心悦目。
对于直接体会过突飞猛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当代中国人,塔什干所代表的中亚城市化标签并不足以让人印象深刻:这里虽然人烟稠密,超过五层高的楼房却寥寥无几,街道宽敞,汽车却破旧。不过位于帖木儿广场附近的一些苏式地铁、剧院、博物馆绝对值得细细品味。由于地处河中农耕地带和钦察草原游牧地带的交汇区域,这座石头城自古以来就饱受来自草原上入侵者的劫掠、屠戮,加上近代工业化的拓张,遗留至今的古迹本已屈指可数;1966年的一场地震,更是让这座城市毁于一旦。如今的塔什干市区基本上是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塔什干残存的古迹零散地分布在以琼苏老城巴扎为核心的旧城区附近,穿行其中依然能发掘到一些伊斯兰时代的生活痕迹。从帖木儿广场到琼苏巴扎,宛如穿越了中亚的传统和现代,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两面。
【塔什干景点】
帖木儿广场
帖木儿广场是塔什干的中心,整座城市从这里辐射而出。广场中央屹立着塔什干的城市标志——帖木儿大帝雕像。乌兹别克斯坦国内一共有三座帖木尔大帝的雕像,除这一座之外,另外两座分别在帖木尔大帝昔日的首都撒马尔罕和帝乡沙赫里萨布兹,三座雕像形态不一,出自同一艺术家之手。塔什干这座雕像大帝身着戎装,纵马奔驰,右臂前指,一副不可一世的征服者姿态。如果仔细观察这个雕像,你会发现大帝胯下的骏马缺少生殖器,原先是有的,不知是哪个好事者把它偷走了。
在帖木尔广场周边可以看到高大的乌兹别克斯坦酒店(Uzbekistan Hotel)和Dom Forum,前者是最豪华的国际酒店,后者是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接待外宾会场,平时都是关闭状态,顶上有象征和平的白鹭,檐两侧绘制有取材自撒马尔罕谢尔·多经学院(Sher·Dor Medressa)上的人脸太阳。广场对面还有两座欧式钟楼,每过一刻钟就会报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帖木儿博物馆
这是关于帖木儿王朝的专题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关于帖木儿家族、帖木儿王朝时代文化、军事相关的介绍,但文物质量不高,大多数都是复制品,作为一个学习了解历史的博物馆还是勉强及格的。比较有意思的文物是里面一些异域风格的青花瓷和带有中国白描画手法的画作,这是察合台汗国到帖木儿王朝中亚和中国文化交流的见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塔什干电视塔
这座高达375米的三角底座建筑是苏联时代的出品,也是塔什干的著名地标性建筑,购买门票可以上到约100米高的观景台,足以俯瞰塔什干全景。再往上就需要给保安一些小费,大约10000索姆左右, 就可以继续上到约220米高的地方。在110米左右的高度有一个旋转餐厅,可以吃一些俄罗斯套餐,味道一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塔什干工艺博物馆
这一个关于乌兹别克斯坦手工艺品的大型博物馆,里面展示了许多乌兹别克斯坦的传统手工艺品,分为一楼的展览厅(Exhibition Hall)和二楼的互动厅(Interactive Hall),参观后者还要单独付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乌兹别克斯坦国立艺术博物馆
这个四层的苏式博物馆也是塔什干值得一去的博物馆之一,展品包括乌兹别克斯坦2000年来的建筑装饰、家具、雕塑和美术,其中美术作品最多。里面既有来自铁尔梅兹附近贵霜时代的佛教造像残建,又有上个世纪的中亚手工木器、地毯、瓷器,还有很多俄罗斯帝国时期的著名画作以及苏联时代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独立广场
为纪念乌兹别克斯坦独立而建的广场,广场游廊顶上有代表和平的白鹭,该标志被印在50000索姆的纸币上。每到9月1日独立日就会有总统在广场中央进行演讲,附近还会举行游行。广场旁边是乌兹别克斯坦参议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
如果要了解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那么这个博物馆一定不能错过。这是乌兹别克斯坦国内最有价值的博物馆,里面有最多珍贵的文物,囊括了从游牧塞种人到乌兹别克汗国的历史,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有来自铁尔梅兹法亚兹·泰帕遗址(Fayaz Tepe)的佛像,这些佛像很有可能玄奘当年就朝拜过。另外,还有来自布哈拉瓦拉赫沙(Varakhsha)遗址的安国宫殿壁画,见证了粟特文明的繁荣。三楼还有关于俄罗斯征服乌兹别克诸汗国的图文介绍,尤其是对浩罕汗国大起义的镇压最为阴郁,而这段历史又恰好连接着阿古柏对新疆侵略的历史,可以作为对近代中国边境历史的一项补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艾力西尔·纳沃依剧院
这个以突厥文学之父纳沃依命名的剧院无疑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大最豪华的剧院,每个月都有许多歌剧和芭蕾舞剧目在这里上演。无论如何评价苏联的政治体制,苏联时代艺术的普及毋庸置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丰碑,即使是物资最匮乏的年代,到剧院听歌剧、到博物馆欣赏油画、到电影院看电影也是一般人极为普遍的生活情趣。苏联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但那个时期造就的审美依然在如今的乌兹别克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要了解现代中亚艺术,这里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铁路博物馆
这是一个很有情怀和文艺范儿的地方,展出了上个世纪30年代到50 年代苏联的各种机车,火车迷一定得去怀个旧;如果想要拍文艺范的铁路照片,这里也是不错的取景地。里面还可以乘坐迷你机车。可惜没有英语讲解,只能提供俄语讲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圣母升天教堂
这座东正教堂修建于1958年,并在上个世纪90年代重新装修了一遍,金色的穹顶非常耀眼美丽,是塔什干最大的东正教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赛汗套尔陵墓群
塔什干伊斯兰大学(Tashkent Islamic University)里有三个古代著名人物的陵墓,这是一个极易被大多数游客所忽略的历史古迹。
首先是15世纪东察合台汗国的汗王羽奴思汗陵(Yunus Khan Mausoleum),该陵墓位于大学内部,通常校区是不对外开放的。陵墓规模宏大,不负羽奴思汗最后一个名义上统一察合台汗国汗王的地位。可惜大门常年封锁,据说里面空空如也,没有镇墓石保留下来。
另外两座陵墓在大学校门之外紧邻而依,没有门卫阻挡。圆顶的一座是16世纪的一位著名苏菲沙伊赫·霍凡德·塔忽尔陵(Shayh Khovand Tahur Mausoleum),陵墓内有为他新修的汉白玉棺床上面精雕阿拉伯语真言。有意思的是旁边还有一颗锯断的树干立在室内,据说这棵树是他生前所爱之物,故而死后后人将其常伴在侧。
旁边尖顶的一座陵墓是18世纪的哈萨克汗国时期塔什干总督、大法官,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苏菲卡尔迪格拜尔的陵墓(Kaldirgachbiy Mausoleum),相传这位哈萨克苏菲在一天夜里梦见沙伊赫·霍凡德
·塔忽尔在梦中给予其启示,于是便拜这位两百年前的智者为导师
(在苏菲主义信仰中,苏菲大师并不会真正死去,肉身死后他的灵魂依然会指引一些和他有缘的人继续走上正途,故而历史上许多苏菲修行者都会认一个和自己相隔很长时间的苏菲为导师),死后也将自己安葬在恩师的陵墓附近。偶尔,这座寂静的陵墓里甚至会有哈萨克斯坦的穆斯林远来朝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库卡达希经学院
这是塔什干最宏伟的古建筑,修建于公元1551-1575昔班尼王朝晚 期,起初被称为达尔瓦希汗经学院(Darvesh Khan Medressa),以纪念修建这座经学院的统治者。这座经学院在18世纪文明走向低谷后慢慢沦为集市附近的商队旅店,现在在政府的保护下又恢复了经学院的职能。内部安静祥和,与外面的琼苏集市的玄嚣宛如被历史隔断的两个世界,里面有学习的神职人员,还有一位练书法的老人可以免费给你用竹笔写一张阿拉伯书法的名字。
原来在这座经学院的后面的小山上还有一座同样建于16世纪的霍贾· 阿合拉尔·瓦利主麻清真寺(Khodja Ahrar Valiy Jume Mosque),可惜在苏联时代被炸毁,现在在遗址上修建了新的清真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拉伊拉卡利清真寺
这座建于公元1775-1780年的清真寺是塔什干少数留存下来的古建 筑之一,虽然规模不大,但蓝色的圆顶还是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伊斯兰建筑的特点。这座清真寺以前被用来作为旅行者休息的场所,苏联时代因为前面开了一家日用品便利店被挡住而荒废,在卡里莫夫总统号召重建古建筑后才被恢复原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哈兹拉提·伊玛目广场
这是除帖木儿广场、琼苏巴扎之外第三个必去打卡的塔什干景点, 这是也是官方认定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宗教中心,在这片广场上矗立着许多精致的伊斯兰宗教建筑。
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得名的哈兹拉提·阿提·伊玛目·主麻清真寺
(Hazrati Ati Imom Jume Mosque)。这座2007年由卡里莫夫总统下令修建的大清真寺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大最豪华的清真寺,大殿之外两侧屹立着高达54米的宣礼塔,塔身的造型明显取材自布哈拉著名的卡兰宣礼塔(Kalan Tower),内部巨型穹顶蓝底描金,又分明借鉴了撒马尔罕蒂拉·卡利经学院(Tilla Kari Medrsssa)的黄金穹顶。
在主麻清真寺背后分布着两座古建筑,小而精致的那一座是玛依·穆 巴拉克经学院(Mayi Mubarak Medressa),这座小巧的经学院圆顶是和撒马尔罕古尔·埃米尔陵(The Mausoleum of Gur-Emir)、比比哈尼姆清真寺(Bibi Khanym Mosque)一样的肋状圆顶。这座16世纪的建筑现在成了《古兰经》图书博物馆,里面存放着各个时代手抄或印刷的《古兰经》版本。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本相传来自7 世纪奥斯曼哈里发时代的奥斯曼标准本《古兰经》,这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古兰经之一。不过经过科学的鉴定,历史学家认为该书的年代并非传说中的那么古老,但依然弥足珍贵。该书用遒劲的库法体书写在厚重的羊皮纸上,据说一位伊玛目在翻开该书时被刺杀,血溅到了书上,所以有一页上面沾有血迹。这本书由帖木儿大帝当年在掠夺中所获,跟随帖木儿大帝掠夺的其他战利品一起长期存放于撒马尔罕,1868年俄罗斯人征服占领撒马尔罕后被送往莫斯科,苏联建立以后又被列宁归还突厥斯坦苏维埃共和国,至今存放于此,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宝神器。可惜该博物馆禁止拍照。
和玛依·穆巴拉克经学院相对而立的一座大型建筑是巴拉克汗经学院
(Barak Khan Medressa),这座16世纪的经学院和大多数乌兹别克斯坦大多数的经学院一样已被工艺品商贩所占据,里面曾经的学生宿舍都成为了一个个工艺品作坊和商铺。大概是近年来去这里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老板已经会指着自己手工制作的木器对你说:"核桃木!"在广场西北角上,还有一座容易被忽略的古建筑——阿布·巴克尔· 卡法尔·沙什陵墓(Mausoleum of Abu Bakr Kafal Shashi)。这座小巧的陵墓建于16世纪,墓主是一位昔班尼王朝时代的伊斯兰诗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纳沃依公园
这是塔什干市内最大的公园,具有典型的苏式风格。公园内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夏天会有喷泉,草坪中随处可见苏联时代的人物雕像。人工湖边有一座庄严的政府建筑,是乌兹别克斯坦议会下院办公地(Oliy Majlis),在公园的北侧还有一个叫做伊斯提科拉尔宫
(Istiklol Palace Concert Hall)的剧院,其前身是苏联时代的人民友谊宫。伊斯提科拉尔宫和议会下院之间有一栋19世纪的古代经学院——阿布尔·卡西姆经学院(Abul Kasim Medressa),这个经学院也是一个工艺品商店。这座公园现在被用来纪念乌兹别克斯坦的人文之父——艾力西尔·纳沃依。乌兹别克斯坦国内有很多以纳沃依命名的公园、街道,这一座是最大的纳沃依公园。公园里有一个亭子,亭内树有纳沃依雕像,顶上写有纳沃依的名言:"请记住,所有人类的国王:最大的诅咒是为敌,最大的祝福是和睦。"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赭时遗址
赭时国周千余里,西临叶河,东西狭,南北长。土宜气序,同笯赤建国。城邑数十,各别君长,既无总主,役属突厥。——玄奘《大唐西域记》
在典籍中,塔什干写作赭时(Shash),有时写作者舌(Chach), 所谓"者舌弓",即由此得名。——巴布尔《巴布尔回忆录》
这是中国玄奘法师和巴布尔大帝关于这座城市的记载,他们所描述的就是位于塔什干市区西南十多公里的赭时遗址,这是塔什干最早建城的地方。玄奘昔日游历经过的塔什干(当时叫赭时,也称大石或石国)都城就在这里,也是被高仙芝洗劫进而引发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怛逻斯之战的导火索所在地。如今只是隐藏于一片破旧民居之中的土堆,上面依稀可辨一些以前房屋建筑和城堡的痕迹。作为一个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丝路名城,还是一个很值得去怀古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赞吉阿塔陵
赞吉是古代生活在塔什干周边的一个牧羊人,传说他也是个具有神秘力量的苏菲,能够通过神迹救助受难的人,因此饱受塔什干附近的人崇拜,充当此地很多人的精神导师,被人们称为赞吉阿塔(Ota 的意思是爸爸,可以用于一些很受人尊敬的人)。
原来帖木儿大帝时代修建的陵墓已经被毁,现在的陵墓是重建的, 仅管远离都市,朝拜的人却摩肩接踵,虽然经历近百年苏联无神论的统治,苏菲神秘主义还能在中亚如此深入人心,实在令人感慨。陵墓内除了赞吉阿塔的墓还有他妻子安巴尔·比比(Anbar Bibi)的陵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奇姆干镇
乌兹别克斯坦以人文景点居多,自然景点开发很少,奇姆干算是最成熟的一个。奇姆干是塔什干东北90公里远的一个小镇,藏于群山之中,是苏联时代的一个疗养院所在地,老式的苏联时代建筑依然在使用。
奇姆干所在的山区属于外天山山脉的最西端,中央最高的奇姆干峰
(Bolshoy Chimgan)海拔3309米,这片山区中还有一个国家公园
——乌甘-查特卡尔国家公园(Ugam-Chatkal National Park),是徒步、露营和滑雪运动的圣地。该国家公园的范围一直延伸到吉尔吉斯斯坦,徒步最好找一个向导(Tashkent Hiking Club或Asian Special Tourism都提供徒步向导服务),以免误穿国境。冬季可以在贝尔德萨伊(Beldersoy)和奇姆干的滑雪场滑雪,冬季以后可以沿着查特卡尔河(Chatkal Rriver)进行激流漂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亚抓饭中心
这是塔什干最负盛名的吃抓饭的地方,在这里吃抓饭既是一种味觉的饕餮之宴,更是一种视觉的冲击,门口巨大的手抓饭大锅就已经让人食指大动了。要吃抓饭最好上午来,每个周四是这里人最多的时候,因为乌兹别克人认为周四是最佳的受孕时间,而手抓饭锅底的油汤有壮阳的功效。周四也会用最好的羊肉下锅做成抓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帖木儿大帝
帖木儿出生于撒马尔罕南部的沙赫里萨布兹一个蒙古八鲁剌思氏部落贵族家庭,年龄比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仅仅小8岁,而且和朱元璋一样颠覆了蒙古人的统治。据说帖木儿天生腿部有残迹,因此也被称为"跛子帖木儿",苏联时代挖开帖木儿的陵墓,根据他的尸体证实了这个说法。虽说是蒙古后裔, 但帖木儿本人已经完全突厥化,皈依伊斯兰教,从不以蒙古人自居。彼时察合台汗国已经分裂为东西两支,西察合台汗国也开始分崩离析,身为贵族伯克(Bek,突厥人的一种贵族称号,类似中国的伯爵)的他也要从事打家劫舍的活计。
公元1361年,东察合台汗国的统治者秃黑鲁·帖木儿汗率军远征西察合台汗国,试图统一整个察合台汗国。当时沙赫里萨布兹八鲁剌思部落领袖是帖木儿的叔叔哈吉,25岁的帖木儿主动请缨要去抗击蒙兀儿人(当时东察合台汗国的蒙古后裔突厥化程度不如西察合台汗国,所以东察合台人多是蒙兀儿人,西察合台人多是察合台人)的入侵。结果一到秃黑鲁·帖木儿汗那里帖木儿马上表示归顺,于是东察合台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征服河中地区,哈吉在逃亡中被暗杀,帖木儿以极不体面的方式成为八鲁剌思氏的领袖。
公元1362年,也就是秃黑鲁·帖木儿汗刚刚统一察合台汗国的第二年,这位雄心勃勃的可汗就去世了,他分封在河中地区的儿子因为强抢民女引起公愤,年轻气盛又胸怀大志的帖木儿立马举起反旗起义。
公元1363年,27岁的帖木儿和河中的另一位领主忽辛赶走了 东察合台汗国的军队,不久消灭忽辛和合不勒沙汗,自称埃米尔和苏丹,又迎娶了察合台汗国宗室女为妻,因此又被称为埃米尔·帖木儿或古列干·帖木儿(意思是驸马帖木儿)。虽然帖木儿依然扶持了另外一个察合台后裔继续当可汗,但他成了河中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此后四十年的时间里,帖木儿从中亚一路向西征服了伊朗伊尔汗国分裂出来的诸王国,又向北远征金帐汗国,几乎摧毁了金帐汗国。公元1398年远征北印度,蹂躏了德里苏丹国以后返 回,公元1401年,彻底征服伊拉克,第二年远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安卡拉一战俘虏名震欧洲的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将奥斯曼帝国分成数块交给奥斯曼的几个王室而后返回,让新兴的奥斯曼帝国险些瓦解,也让危在旦夕的拜占庭帝国再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
因为受到朱元璋发往西域各国的"勒索诏书",自1388年开始,帖木儿频繁向明朝派出外交使节,但从1395年开始,帖木儿最大的敌人金帐汗国统治者脱脱迷失彻底被击溃,帖木儿立马对明朝断绝外交关系并扣押使臣。公元1404年,在完成对西方所有大国的征服之后,帖木儿力排众议要远征当世最后一个大国—明朝,并实现对东察合台汗国的征服,整合分裂的蒙古诸部,以实现成吉思汗昔日的伟业。但他未能得偿所愿——第二年夏天前锋部队刚刚进入喀什,帖木儿就在锡尔河附近的讹答剌城病逝了。
帖木儿在历史上被公认为是仅次于成吉思汗的伟大征服者,他对世界文明的破坏亦不逊于前者。但帖木儿绝非成吉思汗一样不通文墨的统治者,他从小深受伊斯兰学者的教诲,能够熟练使用波斯语、突厥语,他在征服掠夺过程中也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汇聚他的国都撒马尔罕,把撒马尔罕建造成当时的一个奇迹。同时,帖木儿开创的王朝也是中亚最后一个文明的高峰,在他的六世孙巴布尔大帝远走印度之后,中亚文明开始走向低谷。因此,虽然在苏联统治时期,帖木儿被官方定性为一个残酷的暴君,但在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以后政府需要树立一个代表民族辉煌历史的英雄,帖木儿大帝就被请上了神坛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英雄。幽默的是,今天乌兹别克族这个民族的名称正是来自后来灭亡帖木儿王朝的乌兹别克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羽奴思汗
羽奴思汗是在察合台汗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位统治者,他因为和帖木儿家族进行联姻,对后面几百年中亚的历史有深远影响。他的子女分别与帖木儿的重孙苏丹·阿布·赛义德(Sulton Abu Sayyid)的子女通婚,他的孙子就是叶尔羌汗国的开国君主赛德汗(Sulton Said Khan),他的外孙就是莫卧儿王朝的开国君主巴布尔大帝,他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杜格拉特部的领主生下另一个外孙海达尔,也就是《拉失德史》的作者。因为羽奴思汗的原因,中国新疆、中亚和印度的历史在某一瞬间被串联在了一起。关于他的故事,在《拉失德史》和
《巴布尔回忆录》中有详细记载。
艾力西尔·纳沃依
艾力西尔·纳沃依(Alisher Navoiy)是帖木儿王朝时代突厥文学的丰碑式人物,他是第一个用突厥语写作的诗人、作家。在他之前,虽然中亚民族已经基本从语言上突厥化,12世纪就有马哈茂德·喀什噶里写的《突厥语大辞典》让伊斯兰世界正视 突厥语这门新兴语言,但突厥语依然被视为不入流的蛮族语言,整个中亚上层知识分子还是向伊斯兰文明的中心看齐,以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为荣。
在帖木儿王朝时代,从纳沃依开始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纳瓦依出生于中亚名城赫拉特(在今天阿富汗境内),和当时帖木儿家族赫拉特地区的统治者侯赛因·拜卡拉(Hussain Baikara)是同窗,成年后成为其左膀右臂治理赫拉特,后来失宠便退居写作不再参与政事。他的突厥语诗歌打动了整个突厥-伊斯兰世界,其影响范围东至中国新疆,西到高加索的阿塞拜疆,堪称突厥文学的奠基人。在他之后,一种混杂了很多波斯语语法、词汇的突厥上层语言——察合台语(Chaghatai)成为了之后几百年的突厥精英阶层书面语言。
下期为大家带来更多资讯
记得点赞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