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普大赛预告(非凡十年我的获得感)
“从预备年级至今,我对生物与中医药学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已经完成4份有关中医药学以及植物学的课题,通过做课题的方式不断解答心中的好奇和疑惑。”舞台中央,落落大方的姑娘,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戴名玹。
这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中秋佳节举办的一场科学沙龙,数十位热爱科学的年轻人与早已成名的科学家们坐在一起,从科学的独特角度解读月球的浪漫传说。
科创少年们或许对“科技全球影响力”没有那么深的感触,但和顶尖科学家的面对面交流,却是年轻人触手可及的收获。上海科技节、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通过一批创新交流的“大舞台”,申城市民触摸到科技前沿的机会,越来越多。
科研梦结出更美果实
一身西装的邹一鸣,看着少年老成,在科学沙龙上和大咖们侃侃而谈,丝毫不露胆怯。小伙子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常客”了,去年秋天参会时,他还是上海市高境第一中学的高中生,今年已经入学暨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成了现场同学眼中的大哥哥。
因为酷爱化学,邹一鸣在一些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2018年IUPAC元素周期表青年科学家硫元素代言人姜雪峰神交已久。小伙子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二年级生”了,在去年的论坛上,终于圆了和偶像对话的梦——在吃晚饭时,瞅着姜老师有空,他赶紧上前自我介绍。巧的是,当一提到《一种以亚甲基蓝进行可逆光致变色的涂料制备探究》的课题研究,姜雪峰一下就对上号了!原来,姜雪峰在大赛评审时看过这篇论文。
邹一鸣说,两届顶科论坛,他最大的收获是结交了一群热爱科学的朋友,学到了更多前沿的科研知识,也对于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有了新的认识。姜雪峰也告诉他,科学发展到最后一定是不同学科之间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的。
正因为有了科研路上的“引路人”,小伙子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在今年的高考中,如愿进入心仪高校继续化学之路的深造。和他一样,更多上海乃至全国的科创少年,得益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舞台,从在一张张雪白桌布上留下思考,到站上“T大会”舞台展示自我,小小的科研梦想结出了更丰硕的果实。
家门口享受科普大餐
“我叫大蓝闪蝶,我是一位素颜美女。因为我像蓝宝石一样的翅膀颜色不是颜料,而是在纳米尺度上利用光的折射、反射和绕射等物理现象形成的结构色。”在前几日的2022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中,上海科技馆集结三馆科学表演团队,联袂为嘉定区线上与线下观众奉献了一场酷炫、奇妙、有趣的科学表演秀。来自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吴嘉霖、黄灵丽表演的原创科学实验“蝴蝶的光影魔术”,通过四组科学实验,表现鳞翅目昆虫的微观结构,色素色和结构色不同的物理特征,以及变色、防水、隔热等宏观表现。
“科普进五个新城”的承诺,是在今年8月的上海科技节上许下的——上海科技馆联袂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源源不断将优质科普资源送入新城的学校、社区、场馆、乡村、商圈,让新城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美味的科普大餐。
这个火热的夏天,除了明星科学老师新城行、无界博物馆课堂、五大湖科学漫谈等“科普进五个新城”得到切实推进,全市50家科普基地、11家科技创新基地在线上或线下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2022(第九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邀请赛亦在上海科技节期间举办。组织者们也更用心,无论是线下到场的科学爱好者,还是在网络端“云游”的市民朋友,都不留遗憾。
公民科学素养位列首位
上海对科技的热爱,是镌刻在这座城市基因里的——这里是中国工业科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西学东鉴在中国的必经之地。从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到中国科学社落户上海,从青霉素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诞生,科技之光让每一位市民引以为傲。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建成上海科技馆等市级科普基地285家,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29家,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基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4.3%,继续位列全国首位。
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科技创新专场上,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表示,上海将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紧贴城市高质量发展对市民科学素质的要求和市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创新公民科学素质和科普工作机制,促使上海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不断提升。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