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汤(攻缓有度的大黄甘草汤)

大黄在中药中素有“将军”之称,谓其作用峻猛强大;甘草被称之为药中“国老”,因其善于解毒、善于调和。两味性能、功用完全不同的药物能否合在一起使用?在医圣张仲景撰写的《金匮要略》中就有将这两味药合用的一个方——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中言:“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意为大黄甘草汤主要用于“食已即吐”,即一吃饭就呕吐的病证。大黄因具有非常有效的泻下通便作用而为百姓所熟悉,或许真是祸福相依,出名的同时却也掩盖了大黄其他方面的疗效。通过这张方子,除了能让我们体会中药配伍所讲究的平衡外,也能重新认识大黄这味药物。

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汤(攻缓有度的大黄甘草汤)(1)

大黄是宫廷的常用药之一。据统计,大黄在清宫用药中列第8~10位。慈禧太后常服的“通经甘露丸”中就有熟大黄成分。光绪三十三年(1907),慈禧太后已经年逾古稀,御医们仍照用大黄不误。清宫医案的脉案医方中记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6岁时因病服用过大黄;道光皇帝的七公主在5岁时发高烧血热未清,处方中的大黄用量竟达一两;光绪帝患眩晕,御医张仲元以宣郁化滞之法医治,并用元明粉一钱(后煎),酒炙大黄一钱五分为引。从宫廷处方的档案证实,宫中上至皇帝、太后,下至宫女、太监,不论是花甲老人还是垂髫小儿,凡有里滞肠胃(积食),或实火血热,或瘀滞经闭等症状者,御医在处方时常将大黄作为重要药物。

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汤(攻缓有度的大黄甘草汤)(2)

从宫廷处方的记载不难发现,御医们对大黄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泻下通便。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味苦寒,具有疗瘀血、癥瘕积聚、留饮宿食,以及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等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能“推陈致新”的药物不过几味,而大黄是其中之一,可见其具有非常强的祛瘀生新力量。

选自《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

主编:杨柏灿

副主编:祝建龙 李颖慧

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汤(攻缓有度的大黄甘草汤)(3)

(当归 半夏 忘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