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海洋产业基地(广东阳江逐梦深蓝)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今年6月8日,广东省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暨第十五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主会场活动将在阳江市举办。届时,阳江市将围绕“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 线下”活动。

阳江,一座因海而生、因海而兴的美丽城市,有着深厚的“海洋底蕴”。阳江海(岛)岸线总长470.2千米,海域面积约1.23万平方千米,其中滩涂面积131平方千米,海岛122个。阳江拥有大小港湾23处,适宜建大、中、小型港口和渔港的港湾有7处,宜港岸线长39.1千米,其中阳江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沿海生态环境极具多样性,红树林总面积1200公顷,已发现有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品种达105种,可开发用于增养殖的品种20多个,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26处,总长62.88千米,其中优质沙滩24处,总长35.88千米。丰富的海洋资源,优质的海洋生态圈,为阳江不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阳江市立足新的海洋发展战略定位,海洋经济空间布局逐渐优化,新兴海洋产业异军突起,初步形成了临海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能源等迅猛发展的海洋产业新格局。该市重点培育以海上风电为主导的临海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临港现代工业、滨海旅游和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积极探索完善“海上风电 海洋牧场”“蓝色能源 海上粮仓”融合发展模式,努力打造广东(阳江)国际风电产业城和渔港经济区。

阳江海洋产业基地(广东阳江逐梦深蓝)(1)

海上施工平台

“‘十四五’时期,阳江将继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广东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以沿海区域的先行发展带动近海陆域和整体经济发展,建设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阳江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海上风电扬帆起航

大力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海上风电作为绿色能源,已成为低碳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新的阶段性机遇为阳江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新动能。阳江坚持新发展理念,抢抓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机遇期,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加快推动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据悉,阳江加快建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落户企业达27家,总投资461亿元,产业布局基本涵盖了整机集成和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达700台套,形成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等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

同时,阳江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大规模海上风电资源开发为牵引,带动阳江海上风电研发水平提高和装备制造及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集海上风电机组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推动“一港四中心”建设,依托阳江港建设聚合设备出运、仓储物流、出口贸易、总装安装、运营维护、设备退役等功能的风电运维母港和风电设备储运基地,建设完善了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风电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和运维中心。

“阳江坚持将海洋科技研发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推动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充分发挥海洋资源集聚优势,全力打造海洋科技高地。”该负责人说,阳江依托风力、海洋、港口和产业先发优势,围绕风资源评估、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等重点环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独立创新、联合创新,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海上风电装备核心零部件企业。目前,海上风电学院已在阳江挂牌成立,并建有海洋水产领域类2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桩筒复合导管架海上风电基础设计研究”等科技项目获广东省立项目。

阳江海洋产业基地(广东阳江逐梦深蓝)(2)

海上风电场

当前,阳江市海上风电项目“多点开花”。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中,阳西青洲岛风电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列其中,规划海域面积达4.9万公顷;位于阳江市沙扒镇海域的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是国内首个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的海上风电项目,每年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约56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已在阳江完成安装;全国总装机规模最大的近海深水区项目——华电青洲50万千瓦项目已动工建设……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阳江市共350万千瓦10个海上风电项目建成投产,并网52.8万千瓦,占广东省总并网容量的51.8%。

阳江海洋产业基地(广东阳江逐梦深蓝)(3)

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阳江将进一步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海上风电、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布局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建设,打造海上风电千亿级产业集群,突破核电、氢能、太阳能产业关键技术,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加快建设国家海洋新能源基地。

海洋渔业绿色发展

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在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的基础上,阳江先行探索“海上风电 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构建“蓝色能源 海上粮仓”组合。“近年来,阳江从人工礁建设、贝类底播增殖、休闲渔业开发和建设等方面开展跨界融合,有效实现清洁能源与安全水产品的同步高效产出,促进了海域的生态集约开发。”该负责人介绍说。

经过多年发展,阳江海洋渔业实现稳步增长,成为广东省深海网箱养殖核心优势区,也是全国最大的深海网箱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区之一。阳江发挥优势,加快推动海洋渔业由浅海转战深海,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探索“深远海养殖+风电”“深远海养殖+休闲海钓”“深远海养殖+运输加工”三类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以抗风浪网箱养殖为纽带的深水网箱制造、安置、苗种繁育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建成一批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育种育苗基地、智能化养殖渔场、增殖型现代化海洋牧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目前,阳江已建成青州、大镬、大树岛屿3个深水网箱产业基地,投入生产深水网箱800多口,年产量1万多吨。阳江市海洋渔业发展正迈向绿色发展新台阶。

为加快推动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阳江提出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型水产企业的孵化力度,培育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水产科技创新主体。同时,充分整合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及地市海洋生物龙头企业等科研力量,重点围绕优质苗种生产、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等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研究开发—创业孵化—转移转化”一体化协同推进的科技支撑模式发展。

数据显示,2021年阳江市海洋渔业增加值88.9亿元,同比增长2.0%;海洋水产品产量109.6万吨,同比增长1.4%;海水养殖产量78.4万吨,同比增长0.3%。

滨海旅游蓬勃兴起

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初夏时节,来到阳江海陵岛,滩阔浪柔,水碧沙净,三三两两的游客吹着海风,沿着海边走走停停,好不惬意……近年来,阳江依托海、湖、港、城、岛、村、山等特色自然生态禀赋和空间组合,大力开展全域旅游,海洋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

据介绍,阳江积极打造国际滨海文旅目的地,以海陵岛为特色滨海旅游发展龙头,加强东平、沙扒两翼的协同发展,对标国际一流滨海文旅度假胜地,大力发展娱乐休闲旅游、海洋运动、滨海度假、海洋民俗风情文化旅游,积极开发帆船、潜水、冲浪、垂钓、低空飞行等新兴旅游产品,丰富高端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海洋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阳江海洋产业基地(广东阳江逐梦深蓝)(4)

海陵岛闸坡大角湾浴场

为全面优化全域旅游服务品质,阳江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交通、旅游集散、智慧旅游服务、旅游标识解说、旅游厕所、旅游安全等六大服务体系。加强滨海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环海陵岛碧道、南部滨海碧道,增加人们“亲海近海”的空间。

“滨海旅游 文化”,也是阳江发展海洋旅游的一大特色。阳江依托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项目载体,充分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推动滨海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据悉,阳江大力推动“南海 I号”参与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成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向世界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窗口;加快推进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创建了极具特色的“南海 I号”文化旅游示范区,形成以“南海Ⅰ号”为核心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依托南海(阳江)开渔节、漠阳风筝文化节等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滨海旅游融合发展。

阳江海洋产业基地(广东阳江逐梦深蓝)(5)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当前,“南海 I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被核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阳江通过构建独具江海特色的国际滨海文化旅游城市框架、大力开发滨海旅游精品线路、提升旅游体验与品质等,致力于推动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努力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区的重要补充、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延伸拓展区。

“阳江区位优势明显,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贸港交汇处,是粤港澳大湾区向西拓展的首座城市和直接辐射区,也是北部湾融入大湾区的先导区,具有承东启西的地缘优势。”该负责人说,下一步,阳江将继续加强与泛珠三角城市开展滨海旅游合作,积极开发跨海岛旅游线路,打造集游艇观光、海岛休闲、文体旅游等海岛旅游联线产品,协同推进现代化沿海经济带西翼高质量发展。

资源保护持续发力

坚决筑牢蓝色生态屏障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7.7%,5个入海河流国考断面水质均为Ⅲ类,达标比例为100%……这是阳江市2021年在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上交出的一份漂亮“成绩单”。

多年来,阳江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协同推进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不断加强沙滩、海岛、海湾、景观等生态资源保护,着力发展低能耗、污染少、高效益的海洋产业。强化海陆统筹治理,提升海域海水质量。积极完善海洋环境治理水平,实施“一河一策”治理。持续对海岛、滩涂、红树林、河口等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筑牢海洋生态屏障。

在整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阳江严格贯彻执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地,加强对生态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重点抓好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珍稀与濒危生物及重要经济物种繁殖栖息场所的保护管理,推进阳江湾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建设。

阳江海洋产业基地(广东阳江逐梦深蓝)(6)

阳江程村湾红树林湿地公园

在系统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阳江积极推进海岸带保护与修复治理,恢复自然岸线和受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加强沿海基干林带及沿海地区纵深防护林建设,全面提高沿海防护林整体建设水平。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打造国家级无居民海岛开发示范区。重点实施海湾水质环境治理、岸线保护与修复、滨海景观及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建设。加大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沿海滩涂红树林保护修复力度。

在综合治理海洋污染方面,阳江全面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强化区域协同治理。开展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建立入海排污口动态信息台账。按照“一口一策”工作原则,分类推进入海排污口规范整治,精准有效管控直排海污染源,实现直排海污染源全面达标。建立完善入河(海)排污口管理长效机制,推进“近岸水体—入海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海上违法倾倒垃圾行为,加强海洋污染物监测治理,建设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推进监测点位的全面化与监测领域的全覆盖。

“阳江还在积极探索建立海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坏等纳入海洋自然资源及其价格形成机制。”该负责人说。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开展旅游、工业等经营性用岛市场化出让,完善海域海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海洋生态环保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海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海洋生态补偿力度。

经略海洋,向海而兴。阳江以建设海洋强市为总目标,实施“向海发展、工业立市”战略,海洋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海洋经济质量有效提升;旅客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旅游人次持续保持增长;海洋生态圈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正在加快恢复……这些可喜变化,勾画出一幅人海和谐的动人图景,在阳江建设海洋强市的征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眺望深蓝,奋发向海。下一步,阳江将继续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着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拓展海洋经济开放合作,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泛珠三角大区域海洋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阳江海洋产业基地(广东阳江逐梦深蓝)(7)

作者:孙安然 黎永光

文字编辑:宋梅

新媒体编辑:陈平

初审:薛亮

审核:程秀娟

审签:赵晓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