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

每一个政治集团都有自己的战略纲领,奋斗目标。在三国时期,袁绍集团有沮授的统一四州论,曹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论,孙权有鲁肃的《榻上问对》,而刘备则有诸葛亮的《隆中对》。这些纲领都为自己的集团指引了奋斗方向,为自己集团造成了良好的影响。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1)

袁绍接受沮授的建议,占据冀州,平定河北,成为拥有幽、冀、青、并四州的军事集团。曹操迎取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了大义的名分,征讨四方。孙权听取鲁肃的建议,先夺取荆州,然后全据长江,独霸江南,建成了东吴的帝业。可是,唯独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出了意外,没有完成计划。这是因为什么呢?

一、震古烁今的《隆中对》。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向刘备提出来的。当时,刘备在北方无法立足,只得南下投靠同是汉室宗亲的刘表。在当时,刘备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被旁人讥讽为“孤穷刘备”。刘表对刘备也是心怀疑忌,不过为了利用刘备来抵抗北方的曹操,将北部边陲的小县新野交与刘备安身。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2)

刘备在得到喘息之机后,便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整顿军队,壮大自己的实力。他深深知道自己的手下缺乏政治方面的人才,于是四处寻访贤人。在得知诸葛亮的信息后,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意所感动,于是在一见面就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发展方案《隆中对》。我们先看一看诸葛亮为刘备制订的《隆中对》的原文: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3)

我们看《隆中对》的原文,可以看到这短短的三百多字中,包含着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真知灼见。诸葛亮先是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指出了天下三分的趋势,那就是曹操、孙权和刘备三足鼎立。在这里,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的策略。

而在刘备集团的发展战略上,诸葛亮又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先跨有荆益,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内修政理,外结好孙权,等待时机。第二步则是当时机成熟的时候,抓住天下有变的机会,兵分两路北伐,一路是镇守荆州的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洛进军。另一路则是刘备亲自率领,向秦川进军。这样如果成功的话,复兴汉室的目标就可以达到了。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4)

我们看这个战略计划,有着它的合理一面,是可行的。刘备如果按照它去行动,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刘备最终失败了,这和执行《隆中对》这个方案出了偏差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隆中对》本身的执行难度太大。

我们如果将《隆中对》和其他政治集团的战略方案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隆中对》的执行难度,是这些战略方案中最高的。袁绍的方案是只需要统一河北四州,南下而争夺天下。东吴的战略方案则是全据长江,割据江南,建帝王之号而争天下。全部都是一步到位,只管朝着一个目标进行就行了。

而只有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分为两步走的。先夺取荆州和益州,然后再寻找机会进行北伐。这样的方案,变数太大,如果在某个方面出了差错,就满盘皆输。可刘备和诸葛亮为什么要制订出这样一个方案出来呢?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5)

其实一句话就说透了,那就是刘备手中没有本钱。刘备和袁绍和孙权不同,袁绍当时已经有了冀州为根据地,有着“四世三公”的名声,可以依靠自己的实力对河北的势力各个击破。而孙权则是接收了父兄留下的群臣、军队和地盘,可以依靠江东,发挥自己水军的优势,独霸长江。而刘备呢,在和诸葛亮见面的时候,可谓一无所有。

在这种情况下,他和诸葛亮只得先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然后再说发展的问题。这样,《隆中对》才制订了两步走的战略。先跨有荆益,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然后再争夺天下。在此之前,刘备只能采取各种手段,利用其他的势力帮助,来完成自己的战略。

这个势力就是东吴的孙权。实际上,刘备的初期发展,完全的靠政治手腕得来的。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利用东吴的军队打败了曹军。在战后,刘备又借周瑜的军队夺取了荆州江南的四郡。而在夺取西川的时候,刘备是欺骗刘璋进入西川的,而他的手下有相当一部分兵力也是夺取刘璋的。可以说,刘备的发家史,就是一个“空手套白狼”的典型成功案例。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6)

但是,由于《隆中对》的执行难度太高,虽然由于刘备的表现出色,完成了他的大部分目标。可还是在漫长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刘备意想不到的情况,造成了《隆中对》的失败。

三、刘备在执行《隆中对》中战略意图的改变。

刘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按照《隆中对》进行执行的。这是因为,在执行《隆中对》的时候,当时的外界环境都发生了改变。本来刘备想要近水楼台先得月,夺取刘表的荆州。可是,谁知道还有曹操和孙权都在盯着荆州。孙权发兵攻打江夏,杀了黄祖。而曹操则直接南下,迫降了刘琮。一下子刘备的如意算盘破了产,只有败当阳,走夏口,联合孙权,共抗曹操。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7)

在赤壁之战胜利后,刘备又再次按照《隆中对》方案进行着奋斗。他占领了荆州的江南四郡,又找孙权借来了南郡,暂时实现了《隆中对》里第一步的部分目标。可是,这种实现是不稳固的。诸葛亮评价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在这个时候,庞统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那就是夺取西川。但是,庞统提出的夺取西川的方案,和《隆中对》中夺取西川的方案有着本质的不同。《隆中对》的方案是跨有荆益,是把荆州和益州都作为根据地。而庞统的方案则是把根据地设在益州,对荆州采取视情况放弃的态度。在《九州春秋》中记载,庞统对刘备说: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这样,刘备采纳了庞统的建议,进军西川。在这个时候刘备对《隆中对》的执行中,虽然表面上依然是在按照既定的方案执行,实际上的态度已经有了变化。这和刘备自身的格局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曹操和荆州的旧官员裴潜在谈论刘备的时候,裴潜评价刘备说:“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曹操认为裴潜的评价是准确的。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8)

刘备颠沛流离大半生,急于寻找一块稳固的地盘做根据地。就这样,庞统的建议迎合了刘备的心愿,使他将政权的重心转移到益州来。益州四面山险环绕,中间的成都平原足以立国。刘备在夺取西川的过程中,将荆州的军政人员、军队主力都抽调入川,开始了把益州作为大本营的过程。

在刘备夺取西川后,孙权就要求归还荆州,双方在湘水发生冲突。在这个时候,曹操出兵汉中,刘备便割让湘水以东的荆州给孙权,率领主力回益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益州在刘备心目中的重要性要远大于荆州。接下来刘备又夺取了汉中,随后就迫不及待的进位汉中王,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刘备在执行《隆中对》的过程中,已经将《隆中对》的战略意图偷换了概念。他不仅仅把益州作为北伐秦川的基地,也是作为了自己立国的根本。这是刘备的格局所决定的,无可厚非。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9)

四、对《隆中对》战略方案第二步战略计划的质疑。

现在对《隆中对》的质疑中,有很多争议都是针对《隆中对》的第二步计划的两路北伐来说的。对此抱有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将蜀汉的本来就不足的主力分兵两路。一路出秦川,一路向宛洛,双方相隔千里,这是分散兵力,而且相互之间也得不到比较直接的配合。在单独面临强大的曹军尚且难以取胜,更何况还有一个态度不明的东吴在旁边虎视眈眈呢?

其实,我们如果站在那个时代来看,这两路北伐也不是诸葛亮凭空想象出来的,它们都是有着范本的。从益州北伐秦川的是刘邦,而从荆州北伐宛洛的是包括刘秀在内的绿林军。诸葛亮以这两路北伐的范例来作为战略方案范本,在精神层次的意义要远大于现实意义。而且这是《隆中对》的第二步计划,并不是那个时候的当务之急。所以说,这个步骤是实施也要视实施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10)

可供刘备的选择其实有很多。他至少可以有三种方案,一个方案是集中兵力攻打秦川,或者还有一个方案是集中兵力攻打宛洛,第三个方案是可以兵分两路,一路和东吴配合向宛洛,另一路向秦川。这几种方案,都可以保证刘备取得北伐的成功。

但是,在这三种方案中,集中兵力在荆州发动进攻的难度很大。既要面对曹操的压力,还要防备东吴的动作。所以随着刘备战略意图的转变,他的重心开始向益州倾斜。有很多迹象可以看出,刘备集中兵力从益州发动主攻的可能性比较大。

刘备在入川和汉中之战中,将荆州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调入益州。在夺下汉中后,刘备分别把张飞、马超布置在北方,准备北伐。刘备征发大批的民夫,从成都到白水关修建馆所驿站四百多处。这些都表露出刘备下一步的战略意图。这样,就引起了一个对蜀汉至关重要的人物的不满。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11)

五、关羽出兵襄樊,对《隆中对》战略计划的第二步战略计划造成了破坏。

这个人就是关羽。关羽是刘备手下军事能力最强的将领,其他的势力评价他说,“蜀小国,名将唯羽”。由于关羽的军事能力超群,对刘备也是忠心耿耿,所以刘备经常将独当一面的任务交给关羽去做。在《隆中对》中,那个以荆州之众以向宛洛的上将,其实指的就是关羽。也由于如此,镇守荆州的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在了关羽的身上。

可是,关羽这个虽然军事能力出众,可是他的性格也有着严重的缺点。他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的人物。关羽的缺点就是刚而自矜,善抚士卒而骄于士大夫。由于关羽的自傲,使得他得罪了一大批同僚。关羽依仗着刘备的信任,也根本不在乎别人的不满。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12)

在对外政策上,关羽也根本不理睬结好孙权的政策。他看不起东吴君臣,一说起来就是江东鼠辈。在孙权来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的时候,关羽不但不答应,还对东吴的使者肆意辱骂,说什么“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由于关羽的肆意妄为,大大破坏了孙刘联盟的基础。

在鲁肃活着的时候,由于他的极力努力,才勉强维持了孙刘联盟。等到鲁肃一死,东吴换上了本来就对关羽不满的吕蒙,形势骤然就发生了改变。吕蒙迎合了孙权武力夺回荆州的心理,制订了袭取荆州的方案。在这个时候,荆州已经岌岌可危了,而自傲的关羽还毫无所知。

关羽因为《隆中对》里的战略任务,为了建立不世之功,心甘情愿的镇守着荆州。在刘备离开荆州的这一段时间里,关羽在荆州北抗曹操,东拒孙权,为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所以,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赏诸将的时候,封关羽为众将之首,前将军,假节钺。关羽也因此成为刘备政权中唯一一个拥有假节钺特权,独断专行、先斩后奏的人。以关羽的能力和他的忠心和功劳,是当之无愧的。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13)

可是,让刘备没有想到的是,关羽在得到独断专行的特权后,发动了襄樊之战。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无非是在这一次封赏中,他看到过去的伙伴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自己只是坐镇荆州,显得碌碌无为。于是,关羽便抓住当时的战机,想要打一场胜仗来证明自己。

关羽的军事眼光是敏锐的,他选择的行动时机十分恰当。在当时,东吴准备向合肥再次发动攻击,合肥方面的曹军不敢乱动。而曹操因为身体有病,他率领的曹军的主力一直陷在关中撤不出来。这样,襄樊方面的曹仁就陷入孤立状态。

而曹操本人又多疑,他手中的军权除了自己以外,只交给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几个人。在当时,夏侯惇负责淮南,夏侯渊已死,曹仁在樊城被关羽围攻。这使得曹操不敢把大军交给旁人,只得将援军分批的投入襄樊战场,造成了关羽各个击破的局面。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14)

由于关羽抓住了有利的战机,再加上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使得他取得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战果。可是,在辉煌的战果下,也埋下了关羽失败的隐患。

六、江陵之战,为《隆中对》敲响了丧钟。

关羽的讨伐襄樊之战,并不是《隆中对》第二步战略计划的施行,而只是关羽的一次突袭行动。因为在《隆中对》里说的明明白白,第二步计划的前提主要有三个,一是内修政理,二是外结好孙权,第三个是天下有变。我们看看,关羽这次出兵襄樊,完全就没有北伐的前提。

刘备在夺取汉中后,刚刚进位汉中王,对内部还没有整合完毕。在益州,刘备又大兴土木,来进行基础建设,这些都可以看做内修政理的行动。可是,这些行动是不会立刻就见效的,所以说,第一个前提没能实现。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15)

第二个前提是外结好孙权,这个条件就不用说了。刘备和孙权因为荆州发生了湘水之争,双方几乎要兵戎相见。虽然双方以湘水划界平息了矛盾,可是关系一直很冷淡。再加上镇守荆州的关羽对东吴君臣的极度蔑视,这更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孙权和吕蒙已经定下了武力夺回荆州的战略,这结好孙权的条件就更不可能了。

第三个前提是天下有变。这个条件主要还是指曹操集团方面发生大的变故和矛盾。可是,在当时,曹操集团内部还是比较稳定的。曹操顶住各方面的诱惑,坚决不称帝,这使得北方的政局还是比较稳定的。因此,这个前提也没有满足。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16)

所有的北伐的前提都没有满足,关羽讨伐襄樊就不能作为北伐的行动。如果关羽只是采取对襄樊进行一次袭扰行动,那么水淹七军后就应该见好就收了。可是,关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心想拿下樊城,扩张战果,结果使自己陷入了困境。

如果关羽死守荆州,曹魏和东吴都是对他无可奈何的。可是,由于他的擅自行动,给了东吴以可乘之机。东吴利用关羽主力北出,后方空虚的机会,袭取了荆州。在随后的战斗中,关羽大军离散,自己也被东吴所擒杀。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17)

就此,以关羽的败亡,荆州的失守,标志着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破产。因为关羽的错误,使得刘备的事业遭到了破坏,后来蜀汉给关羽“壮缪侯”的原因也出自于此。

结语:

刘备和诸葛亮制订的《隆中对》是一个出色的战略计划,这个计划对形势的分析,战略的步骤都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案。但是,这个计划由于刘备的实力太弱小,实现的难度太大。不过,在刘备和诸葛亮以及蜀汉的群臣共同努力下,这个计划还是比较顺利的实施了。

刘备失去法正才导致北伐失败(隆中对决定了刘备的命运)(18)

刘备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军事能力,历尽艰辛,终于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部分的计划。但是,在第一步和第二步计划的衔接处,蜀汉政权却出现了巨大的失误。这个失误是关羽的独断专行造成的。

关羽没有按照《隆中对》的方案的规定,和蜀汉政权统一行动,等待时机北伐。而是擅自采取了对襄樊的军事行动。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却给东吴以可乘之机。最终,关羽丢失了荆州,也丢失了荆州的蜀汉军队主力和自己的性命,使得《隆中对》的战略遭到了惨痛的失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